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自身實力,其中的國防軍事與科技力量一向十分重要,否則強國之夢就是空談。因此,一代代科學技術專家,為了祖國富強、民族振興而獻出畢生精力。他們在科學研究大道上,將自己與國家、民族融合在一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有許多科學技術專家從海外學成歸來,他們帶著為祖國奉獻青春的夢想,用自己的知識、理論造就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中,離不開幾代科學技術專家的貢獻,其中以“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他們的精神、事跡及形象非常值得藝術家進行審美的再創造。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這23位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以報國、獻身、創新為關鍵詞,在祖國最需要的時間與地點,描繪了最美的青春風采。他們的不朽精神,凝結著深沉的家國情懷,蘊含著崇高的價值追求,具有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人文與藝術價值。
2023年12月4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學術支持,江蘇省雕塑家協會、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江蘇大劇院承辦的“2023江蘇雕塑月—―致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主題雕塑創作展”在江蘇大劇院開幕。展覽聚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的獨特形象、感人事跡,通過形體塑造來探尋其內心世界。雕塑家們為英雄造像、為民族塑魂、為時代立碑,自覺地通過創作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自我,推動“兩彈一星”精神煥發更加璀璨的新時代之光。其意義,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開幕式祝賀視頻中所言:“這一次是以‘兩彈一星’為主題的展覽,我覺得藝術工作者來表現那些為中華民族的進步、人類的進步、祖國的強盛作出貢獻的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為他們塑像,把他們的精神熔鑄在青銅里,留于今時、傳于未來,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在江蘇舉辦這樣的展覽,意義非凡,為更多觀眾領悟科學家們不朽的精神與事跡帶來了形象的傳播載體。此次共有24件展品展現“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這些雕塑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寫實、寫意,在塑造形式上可分為頭像、全身像、胸像、半身像及群像,筆者分為四類加以解析。
一、精神畢現的頭像
本次雕塑展展出了吳為山館長創作的錢學森、周光召、朱光亞3位科學家的頭像。源自2021年吳為山館長為中國科技協會歷任主席所做的雕像,今天在這里再次展出,表達了吳為山館長向為祖國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的由衷致敬。在《錢學森》頭像(圖1)中,自信、從容、淡定的神情,充滿睿智的雙眼,使一代科學家的睿智與風范脫穎而出。周光召先生的頭像,則展現他會心一笑的瞬間,在其中,觀者能領悟到先生對于理論物理學的深入把握,以及祖國發展壯大的信心。吳為山館長在塑朱光亞先生頭像時,使其眉宇間微微皺起,將先生憂國憂民的神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在其深邃的眼神中、噘起的嘴角上,折射出這位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和使命,令人感動。
二、多元創造的全身像
展覽中,雕塑家們使用手法最多、形式最多的是科學家全身像,多達13件。其中多數設計了相關道具進行襯托。這當中,有的是坐具,如坐在石頭上、土堆上,坐在其工作環境中,有的則使用了他們在工作中常用的工具、儀器與設備,這些是科學家們在工作中經常研究琢磨的物質材料,雕塑家使它們與科學家們的形象融為一體。也有表現科學家一手提行李箱、一手拿衣服,風塵仆仆地奔波于不同工作地點的情景,展現其科學工作的投入與忙碌。如黃嘉欣塑造的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姚桐斌全身像(圖2)。
劉元捷的雕塑《彭桓武》則表現科學家在熟悉的環境中,坐在鐘愛的家具上,正翻著理論書籍進入冥想中。王超《為國鑄劍—―屠守鍔》表現屠先生坐在椅子上,雖然沒把椅子全部塑造出來,但是先生愜意的坐姿以及充滿自信的笑容,讓我們足以感到這位導彈和火箭專家在學術交流中的飛揚神采。還有雕塑家在表達對象時,既兼顧科學家所處的環境、使用的家具、書籍、工具,并將幾者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共同的烘托作用。在這一方面,王占峰為航天科技專家和自動控制專家楊嘉墀塑造的全身像較有代表性。
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先生在回憶文章中寫到:“80歲以前,我是一個‘鏈條’,被‘掛’上了多項任務,每項任務都超額完成了,堪稱是優質的‘鏈條人’了。”任艷明在塑造吳自良先生雕像時(圖3),反而采取減法,簡化他的形象塑造,只作整體表達,突出科學家投入工作時的忘我狀態。方昕塑造的《驚天事業,沉默人生—―于敏》(圖4)抓住了這位核物理學家對于書籍的酷愛。在他的工作室中,書籍堆積如山。他融在書籍的汪洋大海中尋找案。這件雕塑表現的是于敏院士站在他的書堆前,左手拿記錄本,右手持筆,進入苦想,似乎一個偉大的發現即將誕生。
謝淵塑造的《永懷!永懷!》(圖5)較有詩意,表現郭永懷院士年輕時的形象。這位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更像是科學的詩人,他輕松地把手揣在口袋里,愜意地坐在石塊上,回首思考著,一道命題已經解決了。雕塑家把這個狀態生動地把握住了。聶計穩塑造的《錢三強》把錢先生那種剛完成工作,滿意地坐在石塊上的一瞬間,形神兼備地表達出來。成功后的喜悅洋溢在他的臉上,透過其放松的身姿,讓觀者感覺到輕松愉悅的科學趣味。
與前述不同的是,有4位雕塑家選擇全身立像來塑造科學家。在他們的雕塑形式及語言中,只通過主人公自身的形體、服飾來綜合表達,不借助任何道具,只是通過單純的人物形象,綜合科學家內心世界和外在表象,使他們的精神與氣質脫穎而出,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方面有周阿成的《任新民》、郭維奧的《趙九章》、傅禮誠的《“東風-21”之父—―黃緯祿》(圖6)、彭漢欽的《王大珩》。這四件雕塑中的主人公,有的抬頭仰望,表達對祖國航天事業的高瞻遠矚;有的雙手叉腰、微笑地目視前方;有的自信地遠眺;有的將手插在口袋里、視線下垂,進入另一種執著狀態。
三、概括提煉的胸像、半身像
另有4位雕塑家選擇了胸像這種需要進一步提煉的形式來塑造科學家。比如,馮國豪的《王希季院士像》把王院士樸實認真執著的科研精神,通過概括的面部表情與胸部造型,進行突出表達。王力布、于文忠的《基石—―陳芳允》(圖7),通過大膽的塊面構成,將陳院士的整個工作狀態,大刀闊斧地表達,大量的塑造語言是簡闊的塊面式的。從整體來看,我們能感受到這位電子學家、空間系統工程專家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與獨有的精神世界。
李巖的《陳開甲》干脆利落、簡練有力地表達一身戎裝的形象,讓讀者感到這位核武器技術專家與眾不同的風采。尹悟銘為了塑造鄧稼先,突出表現他在講座中忘我的一瞬間。在雕塑《瀝血丹心—―鄧稼先》中,他左手拿理論書籍,右手打手勢,正向學員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講授核物理的奧秘。
馬輝則通過半身像形式,將《兩彈元勛—―王淦昌》(圖8)進行了概括性表達,將王院士進入思考中深邃的一刻,用雕塑手法凝固下來,樸素而厚重,獲得明確突出的藝術效果。
四、寓意深遠的群像
另有兩位雕塑家使用群像的形式塑造科學家們。尚榮創作的科學家群像仿佛一座豐碑,取名《俊采星馳—―南京大學“兩彈一星”元勛校友》(圖9)。他把程開甲、任新民、趙九章、黃緯祿、朱光亞五位院士塑造成一座院士山,雖然每人均是胸像,但是神情、手勢各不相同,5位有機組合在一起,圍繞他們的是魏巍群山。他們的精神與智慧,與祖國河山融為一體,形成一座科學高峰,引領后人不斷推陳出新,一起向未來。
陳剛的《對,就是那顆—―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圖10)頗具巧思。在雕塑家看來,一代代的科學夢想需要年輕人接力,尤其需要少年兒童的關注,因此他并沒有表現科學家研究的狀態,而是塑造孫家棟先生指導一位手拿望遠鏡的小朋友觀測星空,其中的孫家棟形象生動,他左手指天,右手扶孩子,微微彎腰。他是那樣的慈祥喜悅,似乎已找到中國人造衛星技術的接班人。
近十年來,江蘇省雕塑家協會組織策劃雕塑主題展,從建黨百年的“豐碑”到“科技星斗”,再到“兩彈一星”,均顯示了開闊的學術視野與積極的責任擔當。
本次展覽在“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弘揚中,將激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強國偉業,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不斷創新創造,以精品力作賡續優秀科技文脈,譜寫中國當代雕塑華章。
邵曉峰,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教授、博士后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