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常沙娜隨父母回國,1945年至1948年在敦煌隨父常書鴻臨摹敦煌歷代壁畫,學習傳統文化藝術及繪畫,并與父親合辦“父女畫展”,展出父女倆在敦煌莫高窟臨摹的作品。1948年赴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院美術學院攻讀繪畫,1950年底毅然放棄未完成的學業提前回國。1951年,被破格聘任為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助教。1953年起,先后在清華大學營建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從事教學第一線的工作,并參加了大量藝術設計實踐。作為新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罕見的女性領導者,她的個人經歷折射出一段中國現代美術和藝術設計的深刻歷史;她的學問、人品皆受教于父輩,且通過教育事業得以薪火相傳。
一、設計功績
1950年代,她先后參加了蘇聯展覽館(現北京展覽館)、首都劇場、民族文化宮等新建筑的裝飾設計,隨后被安排到人民大會堂工程的裝飾設計小組,憑借敦煌歷代裝飾藝術的扎實功底,迅速脫穎而出。1952年10月,在林徽因的指導下,她為首次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設計禮品,大膽將敦煌的鴿子元素運用到工藝美術設計中,為會議設計了《景泰藍和平鴿》裝飾盤和絲巾國禮。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主持設計中央人民政府贈送香港特區政府的“永遠盛開的紫荊花”紀念雕塑。慶祝建黨百年之際,她擔任總顧問,參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工程建筑外立面裝飾工程及館徽方案的設計工作,并親自修改方案,且親臨工作現場指導設計團隊工作。
常沙娜在積極探索傳統圖案的運用、創新、與工程需要相結合的過程當中,逐漸摸索出適合時代要求和自身特點的藝術風格。在設計人民大會堂外立面的門楣欄板、花崗巖臺階上的浮雕裝飾、宴會廳的天花頂、接待廳東西兩側的半圓形休息廳,以及近年設計的北大廳的“春夏秋冬”浮雕裝飾等方案時,她都借鑒了敦煌圖案的風格,根據不同的實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材質和工藝,以嫻熟、多樣的手法完成作品。
二、教育成就
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設計院校。建校伊始,她作為染織系一名青年教師,除積極準備圖案課程的教學任務外,還多次參加赴敦煌、新疆的調研考察,完成了“敦煌歷代服飾圖案”初期的收集工作,并于1961年參加了學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新疆少數民族染織刺繡圖案展”。1982年,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她被任命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一年后被委以院長的重任,1998年,她卸任院長職務。在擔任院長的15年間,把握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在教學改革、學院硬件建設、人才引進、國際交流等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帶領學院順利完成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將學院建設成為一所設施齊全、師資雄厚、理念先進、專業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領先全國的藝術設計最高學府。學院培養的一批又一批畢業生,為祖國的藝術設計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常沙娜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極為重視將傳統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的設計思想注入教學與設計實踐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社會擔當
在承擔教學與設計工作的同時,她仍以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承擔起社會工作,并且始終保持著藝術家的敏銳和純真。重要職務包括: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
四、重要成果
2001年,出版的《花卉集》是她幾十年如一日捕捉和提煉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記錄。2004年,年逾古稀的她還帶領身邊學生,完成了《敦煌歷代裝飾圖案》整理、編繪的繁重工作。2014年,開始“花開敦煌—常沙娜圖案研究與應用展”全球巡展,將她的研究與個人創作展示眾人,讓世界感受敦煌藝術與大自然之美,促進中國社會對傳統、大自然與當代美學三者的重新認識。2021年,她與景泰藍大師鐘連盛聯袂,于9月5日在北京首發《世紀華章》景泰藍大盤,近200余名中國工藝美術界人士共聚一堂,見證了敦煌文化與景泰藍兩大國粹藝術融合的創新之作面世。2021年,“常沙娜設計獎”大賽在網絡上啟動,面向全球設計人才征集優秀設計作品。2022年,與他人合作設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一百周年》紀念郵票一套2枚。2022年,出版《黃沙與藍天:常沙娜人生回憶》一書,她回顧了不同尋常的八十年人生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