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展國際視野,追蹤國際藝術前沿發展動態,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聯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邀波蘭著名纖維藝術家愛娃·萊考斯卡·賽斯卡(EwaLatkowska-Zychska),為美院師生及纖維專委會成員舉辦專題學術講座——《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該講座以線上形式展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中華女子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院校的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和學術交流。講座由清華美院工藝美術系系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委會秘書長洪興宇教授主持。
愛娃教授在授課
愛娃·萊考斯卡·賽斯卡(EwaLatkowska-Zychska)教授任教于波蘭羅茲藝術學院,是“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歷屆國際評審委員。是1977年參加瑞士洛桑第八屆國際壁掛雙年展的參展藝術家,也多次參加羅茲國際壁掛三年展、韓國青州國際工藝雙年展、美國掛毯雙年展等國際重要展覽,是活躍在一線的著名纖維藝術家。
近年來,以紙媒介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和展覽在國內外日漸活躍,有逐步發展成為專門的藝術創作領域的趨勢。為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紙媒介藝術創作的規律和實驗技術,本次專門邀請她做專題講座。自2000年以來,愛娃教授就開始嘗試以“手工紙”作為藝術媒介,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創作出大量杰出的作品,屢屢在國際展覽和競賽中獲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工作室學生集體聽線上講座
洪興宇教授在講座開始前介紹道:“愛娃教授早在2013年就曾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為我系學生講授手工紙藝術這門課程。課程中,愛娃教授將當時最新的制作方法和創作形式傾囊相授,不僅啟發了同學們的思維,也拓展了纖維藝術形式及媒介的多元可能。”
愛娃教授為本次講座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專門制作了 PPT和視頻資源。她首先從1977年參加瑞士洛桑壁掛雙年展的一件壁掛作品講起,進而聯系到波蘭羅茲壁掛三年展中各種風的作品,從分析作品的特征和工藝技術入手,展現了世界各國藝術家的不同風采。之后還談及 2010 年與 “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淵源。從中既能了解她的個人創作成長歷程,也能探尋到中國“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發展脈絡。
愛娃教授的學生 Magda Soboń的作品
講座中,愛娃教授分享了自己近 20 年深耕紙媒材創作及教學經驗。她認為作品的主題表達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主題或主題不明確,作品就失去了靈魂。她的大多數作品靈感都來自于自然世界,并結合當下人們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賦予作品現實意義。她例舉羅茲藝術學院一位學生Magda Soboń的作品《火星》,揭示了藝術創作與想象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該作品在 2013 年羅茲國際三年展上獲得了大獎。該學生的作品在中國的不同展覽中也斬獲眾多獎項,其創作的主題多是關于宇宙的大型裝置,例如金星、火星、太陽等。另外一位學生芭芭拉(Barbara Mydlak)同樣受邀參加過很多知名國際展覽,她的作品表達了對“失去”這一主題的反思;而皮奧特(Piotr Strobel)善于運用廢紙進行創作;喬納坦(Jonatan Jurkowski) 雖然尚在讀書階段,但其作品已具有個人風格。總之,在愛娃教授看來,創作中凸顯的獨特個性是藝術家確立自己身份和價值的關鍵,是十分重要的優勢。
愛娃教授的學生 Barbara Mydlak 的作
在提問環節中,參會者發言踴躍,積極參與討論。其中,尼躍紅教授提出關于愛娃教授紙媒材作品的創作方法和具體制作過程,以及其作品風格中東方意境的源頭等相關問題,愛娃教授均一一回復,同時也為中國藝術家及師生們關心的2022 年的第 17 屆的洛茲國際壁掛三年展的參展及評審等問題做了詳細解答。她表示盡管有著 7 個小時的時差以及語言、文化傳統上的差異,但這次線上講座依舊在熱烈的氛圍中順利進行,展現出藝術無國界、彼此相通的情感紐帶。
林樂成教授最后總結道,在疫情期間有這樣的學術交流可謂難能可貴,愛娃教授作為當今國際纖維藝術界極具影響力的杰出藝術家,強調創作要在自然中尋找靈感,而在紙媒材如何成為藝術表現形式的課題研究層面,愛娃教授也為中國纖維藝術家及師生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參會觀眾帶來新的啟發和感悟。時至今日,中國紙媒材藝術的崛起與多元發展,將成為纖維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供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