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貴州省黎平縣,侗族同胞的肩膀就是世世代代育兒的搖籃,而背孩子的布帶上總是繡滿了象征幸福吉祥的圖案,這種被稱為“子孫背帶”的民間工藝品凝結著侗繡這一國家級非遺的精華。陸永江,這位在侗繡背兒帶里長大的90后青年,如今正在把傳統的侗繡變成帶富一方群眾的錦繡產業和指尖經濟。
陸永江從小就跟所有侗族女娃娃一樣迷戀刺繡,可一場火災讓年幼的她落下殘疾,右手手指無法伸直。可這擋不住她對侗繡的熱愛,母親在傳授別人刺繡技巧時,她就偷偷地學著、記著、琢磨著。
2008年師專畢業后,陸永江回鄉當了一名小學教師。在家訪中,她看到大批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務工而無法獲得基本的家庭關愛,就暗下決心要在農村創出一項能留住青壯年的致富產業。2015年,陸永江辭掉工作,賣掉祖傳的銀飾,又向銀行貸款30萬元,開辦刺繡文化公司,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為打開市場,她背著繡片上北京、下廣東,擺過地攤、睡過車站、追過游客,憑著產品迷人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針法工藝,逐漸贏得大城市消費者的青睞。
為了培養更多繡娘,陸永江以彥婷手工刺繡坊為載體,在村寨和社區建起刺繡基地,給留守婦女傳授技術,吸引更多外出務工的婦女返鄉加入錦繡事業。49歲的吳雪妨是一位下肢癱瘓的侗族婦女,家住偏遠的平寨鄉平途村,她家也是村里最貧困的家庭。陸永江來到她家,像對待自己姐姐一樣手把手教給吳雪妨刺繡手藝。如今靠著刺繡,吳雪妨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丈夫種田種地,不僅脫了貧,還在家里辦起非遺傳習班,教一些年輕的侗族姑娘做刺繡。據統計,近5年來,陸永江的刺繡工坊帶動鄉村青年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建立刺繡基地7處,先后在大稼、永從、肇興等鄉鎮傳授刺繡技藝,帶動3000多人學習刺繡技藝。
陸永江毫無保留地將刺繡基本技巧、熟練技法、色彩搭配、效果調理、繡品裱裝等技能傳授給每一位參加培訓的繡娘。在陸永江公司的帶動下,刺繡這一指尖經濟已在黎平侗寨悄然興起,全縣刺繡隊伍不斷壯大,制作的民族刺繡產品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她們還將天生橋、肇興鼓樓群、地坪花橋等黎平的美好山水繡制成精美的繡品,把刺繡文化融入旅游產業,成為侗鄉的新名片。陸永江還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捐贈活動,重點幫助殘疾人自主創業和促進民族刺繡進校園。目前,全國已有35名殘疾人得到她不同程度的扶持與資助。
近年來,陸永江的刺繡坊曾多次參加全國各類文化產業博覽會,“子孫背帶”“侗族手織圍巾”等作品屢次獲獎,陸永江本人也先后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貴州十大創業女性標兵榮譽稱號,2021年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借著貴州大數據這條快車道,陸永江的刺繡產品實現了技術、信息、倉儲、物流服務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在黎平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她還開展電商平臺+直播帶貨;通過在全國各地參加展覽、比賽,簽約到不少商家,實現了民族文化的產業升級、財富共贏、傳統和時尚的統一。
在鄉村振興大潮涌起的2021年,陸永江正在把刺繡和當地茶業、桃園、康養生態、文旅結合起來,勇闖非遺文旅的特色產業發展新路。
投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