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2022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大會”主論壇在南昌國際博覽城綠地鉑瑞酒店會議中心順利舉行。論壇主題是“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 南京大學教授、曲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凱以“數字時代下文化科技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南京大學教授、曲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凱主旨演講
周凱引用了IMB CEO兼董事長羅睿蘭的一句“未來是認知的,而我們正朝著一個認知的物聯網前進”,開啟了他的演講。
他講到,新的社會大環境需求推動數字經濟文化異軍突起,政治、經濟、文化的支撐,加上科技的迭代,給數字經濟文化創造了發展的溫床,我們應該從認知上做改變,從技術上求突破,從模式上尋發展,在融合時代里創造機會。
一、政策紅利疊加,文化科技融合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路徑
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臺,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網絡技術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度,將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管理與監測的全鏈條革新。文化與科技融合構建了一個復雜交織的系統,技術的經度和文化產業的緯度相互交織,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之間,形成一個覆蓋全要素、全過程、全周期的經緯圖。
未來,伴隨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續深化,更多的技術門類、應用場景都將以非線性的復雜形式加入到二者的耦合之中,產生更多元豐富的產品、服務乃至產業類別。
二、文化科技融合的產學界熱點分析
文化科技融合領域已經是近年來學術研究的熱點領域,基于對中文文獻的檢索,項目組通過繪制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詞頻圖和關鍵詞時區圖呈現近五年來學界關注的文化科技融合版圖。
人工智能是學界最為關注的關鍵詞,其次依次為智慧圖書館、媒體融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云計算、5G等技術是近五年以來學界較為關注的技術方向,文化產業和傳媒業則是學者最為關注的兩個主要領域,智慧圖書館、媒介融合、大數據應用場景是學者所關注的三大融合趨勢。
文化科技融合的“動力市場生態”三維模型。基于對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產業熱點案例分析,項目組梳理出文化科技融合的三個核心邏輯,嘗試來解釋文化科技融合的本元規律,在多元創新上提煉共識:
一是技術的創新應用,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動力”邏輯,體現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和載體隨著數字技術的更新不斷迭代發展,而且文化終端“器官化”,終端算力不斷提升,“在場”和“具身”交互體驗日益逼真。
二是文化生產、商業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再造與創新,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場”邏輯,體現在平臺型生態開啟大眾創意者“產消一體化”新時代,以社交+IP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成為文化企業主流,文化企業改造管理流程和組織架構來適配數字化實踐要求。
三是業態的邊界不斷融合,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態”邏輯,體現在技術變革推動產業融合,邊界消融催生新業態;而且在文化科技融合的這一層次中,文化科技融合已經徹底打破原有文化產業范疇,進入以強調外部效應為主的數字文化經濟層次。依托這三層邏輯,按照從內涵到外延,從內核到衍生的層次,項目組提煉了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的三維模型
三、數字文化經濟的三大核心特點
文化的要素化生產:文化作為生產要素進入更多行業,“文化+”成為行業標配,文化要素化作為數字文化經濟最為顯著的特征,主要是指數字技術、數字創意手段、數字傳播工具等方式助力文化資源轉化為數據資產形態的生產要素,注入更多行業的生產要素之中,成為更多行業的標準配置。
創意的工業化轉化:文化產業新基建成型,賦能內容生產工業化數字文化經濟時代的內容生產工業化,典型特征是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形成內容生產流程的數智化、創作主體專業化、創意轉化規模擴張和效率提升等,實現創意性藝術創作與工業化規模生產的結合。從而打破文化產業邊界,推動文化要素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升相關產業的經濟附加值,形成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實體產業融合的產業鏈條。
文化的價值化引領:文化為數字技術注入更多人文向度,文化科技積極向善。不同于物質消費,文化消費有其特殊性,它主要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無論技術如何變化,商業如何發展,文化內容傳遞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作用不會改變。在各級政府多措并舉拉動文化消費的政策牽引下,在各類文化企事業單位提質升級文化產品的供給拉動下,在數字空間多樣態網絡用戶的消費示范下,不同的文化消費理念、偏好和習慣都能更好的得到向善引領,形成文化消費的水平升級、格調升格和溫度升溫。文化科技融合大背景下的數字文化經濟,更加強調價值理性”,超越科技的工具理性維度,為人類塑造更多向善力量
四、開拓文化科技融合新道路
虛擬真實化:線上增強線下,感知和場景走向真實化。場景呈現真實化,從“部分沉浸“向“到場體驗”在場化體驗,開啟工藝美術的沉浸式觀演。當前沉浸式媒體形態,以3DO24的沉浸式媒體體驗為主,觀看限制較大,互動性較弱,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體驗相對割裂,尚處于部分沉浸狀態。
全息互聯網構筑時空連接能力線上、線下互聯,多方位展現工藝美術魅力。文化科技融合重塑人的感知,技術設備的升級和場景的重建使得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實現了通感。同時具備塑造人的認知體驗、回憶想像等意識層面的能力,為現實再現、昨日重現、未來呈現提供了可感可知甚至可觸摸的可能性,實現了跨越時空維度的場景彌合。
現實虛擬化:虛擬世界有望形成全新的現實世界。游戲成為承載現實世界的超級數字場景。根據美術品的不同呈現方式,可與游戲進行適度嫁接,實施多元化創取。伴隨著技術的演進,以數字化形態呈現的電子游戲正在成為一個超級數字場景,有望承載和創新現實世界的更多功能。
工藝美術發展可參照“虛擬人”,借力元宇宙,實施新發展。在重構新的現實世界場景基礎上,人也可以實現更加真實的數字化生存。當前這種數字虛擬人已經展示出在主播、客服、教育、陪伴場景的潛力空間,尤其是陪伴場景可根據用戶形成千人千面的虛擬人形象,有望成為跨物種社交的主流載體。
五、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趨勢決定新世界寬度
文化科技與公共管理融合:數字應用示范服務新開端
通過公共管理的角度對科技創新和文化建設進行了分析,打造一站式服務場景,對于促進科技進步,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等措施,以促進協同創新的特續發展,構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區域創新開端。
文化科技與大數據融合:網絡強國建設和數字中國建設
貫徹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依托現有工作基礎,對全國公共文化機構、高等科研機構和文化生產機構各類藏品數據,分門別類標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成果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體系。
文化科技與農業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文化和科技是鄉村振興的兩種重要力量,以文化賦能鄉村發展,以科技驅動產業振興。“文化+科技如同兩張翅膀,缺一不可,少一張都飛起來,更難飛出去。文化+科技”也是鄉村振興的兩種手段,是鏈接和融合多要素、多場景、多價值、多鏈條、多渠道的手段,賦能鄉村發展。
文化科技與文旅融合:邁向數字文旅新時代
從媒介、供給、需求、服務以及政策五個方面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新路徑。同時也應該在促進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優化文旅產業結構、打造高質量文化旅游產品、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擴容提質、發展城市周邊文旅產品、引導資本市場投入文旅產業等方面。
文化科技與物流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未來以“卡車租售”+城市配送”的創新跨界模式,同時嵌入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搭建物流信息化平臺,堅持物流科技與文化并重,管理與服務相融發展,用科技賦能物流。
文化科技與文化娛樂融合:文化領域創新應用
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文化資源分類與標識、數字化采集與管理、多媒體內容知識化加工處理、V虛擬制作、基于數據智能的自適配生產、智能創作等文化生產技術研發;開展文化產品多渠道發布、多網絡分發、多終端呈現等文化傳播技術研發。
文化科技與教育融合:跨越式發展新能力
通過文化傳承與保護、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開展合作。豐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內容,建立中小學及大學生藝術講堂,提高全年齡段藝術素養: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課程,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學會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養成科學精神,全面培養和提高科學素養;并通過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合格公民,發展社會生產力,改良社會文化,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