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到,鄉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當代中國跋涉于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原鄉。它矗立于五千年文明厚土,代表著一種映照歷史的生存狀態和價值構成,也代表著一種啟迪當下的文化立場和文明模式,還代表著一種面向未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道路。走進新時代,中國的主流鄉村觀變化深刻。“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戰略高度提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組織建設統籌推進的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下,藝術實踐不僅關系著鄉村文化建設,還關系著鄉村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這些年來,為鄉村振興而共赴田野,成為席卷全國的熱潮。近年來,廣大藝術工作者包括相關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都在努力探索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各種路徑。針對鄉村建設人才匱乏的短板,社會各界包括專業社團、學術機構和藝術院校響應政府號召,大力開展培養非遺保護高端人才、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開辦傳統工藝大講堂,宣傳推廣傳統工藝,組織策劃技能實訓、創意設計、交流對話、作品展覽以及在地性藝術節等實踐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頗有成效的人才智力支持。
鄉村振興要發揮社會合力。以設計等藝術實踐助力鄉村振興,是眼下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這體現了社會參與鄉村建設的善意和熱情。然而,如何避免想當然地“設計”鄉村,或者將城市模式生硬地“介入”鄉村,避免出現事與愿違、不接地氣、不合民意、不切鄉情,以致被詬病為“包辦婚姻”“粉飾表象”“自娛自樂”“越俎代庖”的問題,是藝術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所要認真對待的課題。真正有利于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的藝術之賦能、設計之助力,不是由鄉村文化外部想當然的“介入”,它一定是植根于鄉土傳統、交融于鄉民生活、諧和于鄉村生態的針對性設計,一定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異其宜”的適應性設計。
廣袤的中國鄉土大地,至今存續著許多依俗而行、適節而興的鄉土藝術,這是一筆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應該懷一顆敬畏、尊重之心,感知鄉村生活,體認鄉土文化,考慮鄉民訴求,做細致篤實的幫扶工作,大力鼓勵和支持鄉村民眾自主開展與民俗交融一體的藝術活動,充分發揮人民在鄉土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還鄉土藝術以汪洋活水。要想盤活好鄉土藝術,需要在非遺保護的工作框架中,認真規劃鄉村文化建設,統籌考慮鄉村生態結構和傳統文脈的維護,避免一味考量經濟利益的偏執,或流于表面文章的虛夸浮躁。振興鄉土手工藝,是藝術賦能鄉村經濟發展的一條路徑,應根據地產資源、手藝特點和技能掌握情況,對鄉民進行“授之以漁”的針對性設計示范和培訓,使其產品能夠保持傳統文脈、凸顯地域特色,幫助農村勞動力憑手工在本土謀生計。所有這些方面,都提示了“藝術賦能,助力鄉村振興”豐富的可能性和巨大的作為空間。
今天,大家匯聚一堂,為“藝術賦能,助力鄉村振興”交流探討、獻計獻策,我謹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歡迎和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相信這是一項極有現實意義并將產生積極社會影響的學術活動。衷心地祝愿本次鄉村論壇取得豐碩的認識成果,為切實助力鄉村振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