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他講到: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多年來在工藝美術和非遺兩大領域的優勢和特色,充分發揮了上海地域優勢,在建設國家、國際時尚之都,優化藝術品產業格局,鼓勵藝術品的業態創新的新做法。學院通過非遺國際論壇,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優化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相關內容,通過聚焦“深化國際創意設計高地建設”這一重點領域,聯合重點企業,行業協會等在課程建設、雙向引智、作品轉化、實習實踐等方面的建設,促進了工藝美術業規模化、精品化、差異化發展。在對上海土三灣工藝院的歷史挖掘和回顧,樹立著我國近代工藝美術職業教育的起源和早期產教融合的方法,目前,以上海建設設計之都的宏偉規劃為目標,繼續思考國際化背景下高技能工藝美術人才培養的新的產教融合機制的建構。
他指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面臨的三個問題,一是工藝美術從業者傳承與創作的理念辯證問題;二是工藝美術的創作與作品界定問題;三是工藝美術品的社會屬性如何更好實現的問題。1931年,《紅葉》這本雜志上提出了“把藝術精神應用在于工業品上面,稱做工藝美術。因為這工業品是適于實用的,所以又稱實用工藝美術。這種工藝美術所包含的范圍極廣,如木工、漆工、牙工、金工、陶工、染織工…..等都是 。”同時,盧章耀先生1932年在校刊中也提出“工藝美術,對于一國之文明,一國工藝的勝衰,均有莫大的關系,且可為一種專門的學科,專門的技藝…….工藝美術學學校尤當急于設立,望國人注意之。”可見,在三十年代,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對工藝美術的概念和工藝美術的專業設置、建立有很好的研究。同時,上海是中國近代工藝美術重要發源地。自18世紀末上海便是全國手藝人云集之處。上海開埠后,更是中西方對話的前沿窗口,百年來,上海在江南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匯國內外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形成“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環境,成為中國近現代工藝美術教育及產業的重要孕育地。
海派工藝美術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海徐家匯土三灣(T‘ou Se We)地區是近代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土山灣位于上海徐家匯地區,因清道光年間疏通肇嘉浜、蒲匯塘等河道,堆泥灣處而得名。1841—1846年,先后有四批十九位傳教士到達上海,并于1847年開始駐扎至徐家匯地區,修建起天主教堂、大小修院、圣母院、徐匯公學、藏書樓、 博物館、天文臺等,形成以土山灣為中心方圓1.5平方英里的天主教社區。西方傳教士也推動此處成為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是海派工藝美術教育的搖籃,1852年,西班牙傳教士范廷佐在徐家匯創辦美術學校,專門招收中國學生傳授素描、雕刻等技藝,并請意大利傳教士馬義谷教授油畫藝術,馬義谷是在上海向中國學生傳授西方油畫技法的第一位外國人,這所學校也成為中國最早的西洋美術傳習機構和職業美術學校。清同治三年(1864),法國耶穌會出于傳教與拯救溺嬰的目的,于徐家匯的土山灣建立了孤兒院,并逐漸發展為由五個核心工場組成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上海地區首次出現了近代意義的大規模工藝美術職業教育。
最后,唐廷強對土山灣工藝大事記進行了簡單說明。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耶穌會開始在土三灣營建孤兒院樓房(南樓);同治六年(1867年)土三灣印書館創辦;同治十一年(1872年)陸伯都、劉必振將徐家匯美術學校遷入土山灣孤兒工藝院,稱作“土山灣畫館”;同治十三年(1874年)土山灣設置鉛字印書房,翁壽祺調土三灣印書館,率先使用石版印刷技術;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土山灣木工部制作的“徐家匯建筑”模型參加巴黎世博會,獲金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土三灣建冶煉車間,后發展為五金工場;光緒三十年(1904年)土三灣木工部作品“中華圣母子桌屏”參展美國圣路易世博會獲金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土山灣木工部為比利時國王營建中式小樓;1913年 土山灣引進彩繪玻璃并燒制成功;1915年土山灣選送木雕牌樓和寶塔祝賀參加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 獲金獎;1956年土山灣五金工廠歸口上海電力設備公司,印書館歸口上海印刷工業公司,開始公私合營。畫館及發行所由教會繼續辦理;1960年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宣告結束,同年上海工藝美校成立,并繼承了工藝院的原址。近代上海工藝美術教育產教融合的歷史溯源,繼續堅持海派藝術海納百川的開放態度;以現代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為宗旨,繼續弘揚上海工藝美術教育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將上海建設設計之都的宏偉規劃為目標,繼續展現上海工藝美術教育開拓創新的時代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