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大會暨“大師論壇”于11月4日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舉行。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業專家、業界學者、政府官員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南昌),聆聽講座,同臺論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黃小明以“大師應追求更高的藝術創作目標”為題主旨演講。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他講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和“不可復制性”使其變得尤為珍貴。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積累的卓越智慧和認知經驗,以及世代延續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內涵,為國人提供著強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創造力。
東陽木雕藝術源遠流長,東陽木雕師承魯班,為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始于唐而盛于明清。傳統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2006年,東陽木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中國成立之后,杜云松、黃紫金被分別稱作"雕花皇帝"、"雕花宰相",是東陽木雕老一代藝人中的佼佼者。
大師應如何追求更高的藝術創作目標?在前輩們所創造的木雕藝術殿堂中,后輩們應如何繼承、突破和發揚?作為這一領域內的大師群體,我們又該如何去追求更高的藝術創作目標呢?下面,我從自身的經歷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讀萬卷書
所有傳統工藝美術都是文明的沉淀,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針對這些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僅僅依靠精湛的技藝是遠遠不夠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作為大師,不僅僅需要在技藝方面領先,更要在文化涵養上下苦功夫。
2015年復制故宮乾隆寶座,為高度還原乾隆時期寶座的狀態,三上沈陽故宮測繪,并閱讀大量關于故宮、龍椅等相關書籍資料。
二、行萬里路
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從事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就注定要成為一個永不停歇腳步的“行者”,傳統手工藝考驗著我們的心性,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做一位藝術道路上的“苦行僧”。在青年時期的美術基礎學習時養成旅行采風的習慣,如今腳步已踏遍全球各地。每一次的旅程,其目的都是學習、感受與轉化。感受江南水鄉的秀美,也感受北國沙漠的荒蕪;感受歐洲城市的浪漫,也感受南極大陸的純凈;感受金字塔的神秘,也感受虎穴寺的驚艷……旅行中尋找靈感——《跟著木雕去旅行》:“跟著木雕去旅行”專欄就是本人對旅行意義的解讀,也是自己大部分創作靈感的來源。在行走中感悟生活,在行走中學習提升,在行走中追求藝術之夢。
三、吸納與融合
“藝術當隨時代”。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藝術的發展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時代的發展又為藝術發展提出了更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更多新的主題、素材與方向。以水缸養荷的造景藝術,拓展了東陽木雕立體雕塑的新境界,開創“造物木雕”的藝術形態。從視感當中發現直觀的抽象美,從視覺抽象出發,對木雕的形式感、形式美作了創新展現。通過研究木雕在空間中的陳設方式,以現代視角來審視、整理、發現、展示傳統,使東陽木雕融入現代生活。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的深度交融,這種交融使東陽木雕藝術兼具藝術性與裝飾性,使得作品更能反映時代風貌,更具現實意義。
四、發掘與重塑
法國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作為藝術家,必須具備在生活中感受藝術,從生活中獲得靈感的能力,懂得生活,才能成就藝術……
五、應用于轉化
美國著名設計師Geoffrey Bradfield認為,藝術是空間的靈魂,藝術風格決定著空間個性的走向……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觀賞,更提現在他的應用上;東陽木雕起源于建筑,必然回歸到建筑;傳統營造技藝融入空間設計。古老的東陽木雕藝術,以一種更加生活化的形式,展現了其與建筑美學的融合。當代東陽木雕被應用于園林建筑、室內裝修、家居裝飾等各個場景之中,將藝術性與實用性進行完美的融合。
集宗教、藝術、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觀音圣壇,是全球擁有面積最大穹頂場館的佛教建筑借助傳統木架構,重新安排空間秩序,使木材與其他裝飾材料達成了視覺上的珠聯璧合。
六、大師群體的責任與擔當
新時代下的傳統工藝美術從業者,需要承擔起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創辦“工藝中國”,為行業搭建起一個集資料整合、宣傳推廣、業內融合等為一體的門戶平臺,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招徒,吸納全球年輕力量加入到傳統手藝的振興中來。
七、時代留給我們的宏大命題
時代留給我們的宏大命題,除了追求更高的藝術創作目標之外,大師群體還應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融合當代審美情趣與藝術形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廣泛、更深入地傳播、推廣、并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