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講到,尋找美的感覺從精品入手至總結,藝術家追求作品完美性是永恒的。藝術的精品,需藝術家對于藝術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工匠精神”,如匠人提高修養,追求精神、認真、一絲不茍、永不滿足,對藝術的無比熱愛、執著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這個匠人將成為藝術大家。
一 、藝術家對于藝術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
藝術作品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殊方式對人的思想感情進行審美教育,人們的精神世界給予凈化和豐富使人們的精神力量得到無比的增強。藝術家對于社會發展所起的實際推動作用越大、積極性越高、先進性越強,對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的貢獻越大,藝術家的存在價值也就越高。藝術品記錄下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愿望和理想以及生活方式。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未來藝術家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藝術家的地位與價值是靠藝術作品來體現的,所以,藝術家必須埋頭苦干出作品,‘不懈追求,甚至超越一流目標、一流水準、一流質量’。“藝術無疑應該是傳達精神、表現靈魂的,但是傳道的藝術需要作品本身作為載體,即思想性、精神性的因素必須通過藝術的形式語言加以表達。
二、“工匠精神”
作品要表現完美,藝術家必須靜下心來專心致志的完成作品,沒有精工細作的精神,就難有質量上乘的作品,所謂“工匠精神”,對于藝術界來說同樣迫切。藝術家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匠人對藝術作品的追求是什么?“技”“匠”和“道”是如何在藝術界落實和踐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愚公精神”。“‘工匠精神’說白了就是認真工作、高度負責的職業精神。這種精神之下會出現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狀態。藝術中的‘技進乎道’是作品境界,也是藝術家成長的過程。
三、藝術家追求作品的完美
從審美角度來欣賞藝術品,我認為有三個方面。一是創作的技法。一幅畫作,我們會看它的色彩和筆觸;一篇書法,我們會看它的用筆和結構;一首曲子,我們會聽它的配器和對位;一座雕塑,我們會看它的雕工和靈氣。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學問,能把它做到登峰造極,甚至創立自己的風格,那就是大家。對于我們欣賞者來說,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藝術品來說,能支撐和證明它是一件“藝術品”的,首先就在于它超乎尋常的“技法”。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藝術品時的一個著腳點,同時技法也是有一套客觀評價標準供我們參考的。這對應著創作者的功力。二是表達的情感。藝術是為表達情感而生,沒有感情的作品就沒有靈魂,注定平庸。而好的作品不僅自身就具有充沛的感情,更能引發欣賞者自己的情感,達到激發和共鳴。能夠盡可能的在作品和欣賞者之間形成情緒上的鏈接,這是一個藝術品的表現力。但是,每個人的情感不一樣,接受感情的方式也不一樣,就像談戀愛一樣,所以有的人看一件藝術品很感動,有的人卻比較無感,這個沒法強求。最后是引發的思考。有的作品,擁有足夠華麗的技巧,讓人嘆服,但總有審美疲勞的時候;擁有充沛的感情,總能讓你感動,但感情是主觀上會隨心境變化的。能擁有普世的價值,引發欣賞者的思考,或是自省,或是向往,這才是不朽的作品。抽象即美。能把人類創造的技巧,自身的情感,對人性和生存環境的思索融入到一件小小的作品當中,那么它可以當得上“包羅萬象”四個字。假如它的涵義足夠豐富,那么它自己就仿佛形成了一個世界,此時我們站在它面前,怎樣看,能看到什么,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內心和經歷。由技近乎藝,由藝近乎道,萬物皆是如此。能達到“精”的程度,就是藝術上乘品。
四、歷史陶瓷藝術精品
1.陶瓷器型藝術。瓷器產品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器皿與雕塑兩大類型。最初是從燒制日用器皿開始的,后來由于瓷塑藝術的顯著成就,器皿類的產品則比較少的受人關注。器皿類陶瓷產品一直大量生產,供內外銷的需求。唐代德化詩人顏仁郁寫到“傍人莫怪山間靜,茶滿瓷瓶酒滿樽”,說明瓶和樽在民間已非常盛行。到北宋、南宋,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品種日趨豐富。主要以花瓶、壺、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瓷為主。到明代以何朝宗為代表制造精美絕倫的瓷雕更深受到海內外喜愛。
2.陶瓷雕塑藝術。尋找美的感覺從精品入手,以明代瓷圣何朝宗為主的一種古傳統雕塑手法,特點為形衣紋圓潤飄逸、疏密有致,形象飽滿生動。由于紋理變化極大,分布嚴謹。古往今來眾多雕塑家研習者亦難悟其真諦,而眾人的研習追隨也使之成 為獨一無二的風格流派,德化窯人物雕塑源遠流長,萌于宋元興于明清。其所開創的獨特風格和技藝垂范后世,流傳至今,稱之為“何派”技法。
他所塑造的各種古佛神仙,發揮傳統雕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富有神韻。在注意人物內在表現的同時,著意外表的衣紋刻劃,線條清晰、簡潔、瀟灑,多變化,柔媚流暢,翻轉自然,圓勁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個性,形神兼備,富有藝術魁力
五、近代陶瓷精品
1.材質:精心配制德化特等優質瓷泥、經1320多度高溫燒制而成“豬油白”瓷,特點是胎質堅實,俗稱“糯米胎”,瓷色白中泛黃、溫潤似脂、通透瑩亮有珠光寶氣的質感。2.設計、技法:德化白瓷首先考慮燒成問題,設計既造型美觀,且瓷質溫潤通透,其燒成難度大,因此,在設計下功夫,設計出觀音趺坐蓮花,蓮花底座中間小腰,上下協調,左右勻稱,用傳統技法經多次反復燒制而成。
3.創新、特色:觀音跌坐在寶座蓮臺,神態安詳,臉部神態極具慈祥傳神,清靜無染,手持如意,衣褶深刻,線條圓潤流暢,翻轉自然,立體感強。充分表現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最高境界。作品吸收古代傳統文化精髓并在造型外觀上進行創新,結合瓷色一臻脂油般玉質感效果,不是寶玉勝于寶玉。使觀音瓷像換發著珠光寶氣的高雅特質,讓人們賞心悅目。
作品取古代狀元人物為主題,運用寫實手法塑造出造型優美、工藝精細的雕塑,結合上等優質瓷泥、經1300多度高溫燒制而成,品質胎堅厚重、瓷色白中泛黃,呈‘象牙白’,釉色溫潤似脂、有珠光寶氣的質感。狀元在巖上安然坐著,回憶當年童景,每天早晨點燃一柱香在默默念書。作品表達狀元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勵志奮發圖強。十年寒窗苦讀,終將像梅花一般,挨過寒冷冬季,于寒冬間散發出那誘人的芬芳。面部表情傳神端祥、溫文爾雅、體現古代文人的儒雅氣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勤奮學習淵博知識,創造更美好家園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