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 | 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他用陶藝創造出絕美的藝術場景
時間:2023-08-1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2 分享:
近日,“在傳承中創造:造型·表演·藝術場景——朱樂耕藝術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盛大開幕。展覽呈現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陶藝家朱樂耕的數十件代表性作品,通過沉浸式場景再現和經典原作陳列,讓公眾真切感受到“在傳承中創造”和“在創造中傳承”這一主題。文化與政商界人士約五十余位重要嘉賓蒞臨展覽開幕式。本次開幕儀式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主持。展覽開幕式現場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周慶富院長在開幕致辭時表示,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屬的國家級藝術科研機構,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經過70多年的建設發展,逐步形成以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非遺保護和文化藝術智庫為主要使命擔當的發展格局。長期以來,其十分重視將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藝術教育相結合,以藝術創作激發藝術理論思考,促進藝術人才的教育培養。這次展覽正是在這樣的指導理念下,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舉辦的一次別開生面的展覽。此次展覽由朱樂耕和朱樂耕工作室團隊領銜、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和相關兄弟院校的共同參與、以藝術場景為概念進行的一些傳統基礎上的藝術形式新探索,體現了跨學科和綜合性創作研究的特點。展覽期間還將邀請相關學術機構及藝術院校的學者舉辦系列學術研討會,深入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而后,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致辭,對于朱樂耕的藝術貢獻做了充分的肯定。他提出,朱樂耕是獨樹一幟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陶藝家,其作品總是展示出充分的造化之功、意象之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在繼承和創新方面的探索,是藝術本體發展的永恒課題,無疑朱樂耕是走了一條獨創的、廣受認可的藝術之路。同時他出身陶瓷藝術世家,從小學習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后來進入高校學習并得到名師指導,在此基礎上,又學習了當代國際的陶藝創作經驗,因此他的創造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中國藝術家要努力把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傳統通過藝術作品呈現給世界,朱樂耕的陶藝作品正是做出了這樣的表率,通過世界陶藝平臺,充分反映出中國人的文化精神世界,值得為之喝彩。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致辭時表示,朱樂耕藝術創作中的重要關鍵詞是開拓、融合和創新,他總是盡可能地開拓視野,并且在不斷開拓國際視野的同時,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精神文化泥土中。應當說,傳統不僅是舊有樣式的重復和沿襲,而是要展現當今陶瓷藝術家思想的創造性作品,由此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從這一標準來說,朱樂耕的作品并非簡單的陶瓷裝置作品,而是具有社會功能和實用性,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公共藝術,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藝術思考。希望他的這種創作思考,也能激發更多藝術家不安于現狀,生產出更加了不起的、有創造力的當代藝術。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鄧佑玲表示,開幕式現場有藝術的創作者、評論者、觀賞者和傳播者,這就已經構成了一個藝術的場景流,這也說明了這個展覽本身的價值。她認為,本次展覽展現出明確的當代性,體現了各藝術門類的交互。改革開放以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小居室或是公共空間,一股西化風潮席卷蔓延,那么,當下如何建設一種中國式的生活空間?在朱樂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中國式生活美學、中國式現代化生活的追求。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整個展覽既有民族性,又有現代性,還具有未來性,朱樂耕在空間藝術的探索上提供了一種新的樣式,這對于中華民族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也為我們引領了一個新的方向。其后,恒源祥集團董事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中國生活樣式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恒源祥集團董事長陳忠偉致辭時表示,希望能夠讓藝術走向生活,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的大力支持下,由朱樂耕老師領銜,生活樣式設計專業委員會得以創立。這個專業委員會的設計不僅是單純地做藝術的創作,更重要的是把中國藝術更好地傳遞給世界,傳遞出一種生活方式。本次展覽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慢慢形成的,能夠有今天的呈現,朱老師和朱老師的藝術團隊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向其表示深深的敬意。藝術家朱樂耕
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對于各位嘉賓的精彩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名譽院長、藝術家朱樂耕表示了衷心感謝,也誠摯感謝主辦單位為這次展覽所做的一切。首先,他提到今年正好是其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的整第20年,在此期間,感謝歷屆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幫助其在藝術創作方面的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并且,本次展覽是一次大型的綜合性展覽,也是一次團隊合作的展覽。因此,朱樂耕先生同時也對朱樂耕藝術工作室的年輕人們、負責本次展覽大型裝置作品的結構設計與搭建的趙龐莊團隊,以及其所在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院的同事們表示了深切的感謝之情,感謝大家在長期的創作交流、理論研討、外出寫生等活動中,充分發揮各自長處,共同進步。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一共為兩個區域,第一展區展出藝術場景系列作品:《生命之盒》《花的三重境》《蓮之鏡像》《花的精神》《荷·蓮·韻》。這些作品創造性地為觀眾、表演者、互動者提供了可參與可進入的以現代裝置建構成的藝術場景空間。這是在新技術與新審美需求碰撞中,催生的藝術新物種,也是中國式場景藝術的一種嘗試。在這些互動場景藝術空間中,人與藝術的關系被重新塑造,以極富想象力的未來圖景驅動藝術家和觀者們的創新意志,以及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建構一種藝術創作與藝術進化的新范式。開展之時不僅展示了場景空間,還在其中進行了中國式的器樂演奏或舞蹈表演。這些表演將藝術空間激活,產生著體現中國式美學的藝術場景流。在表演期間,展廳中的觀賞者紛紛駐足,沉浸于或悠揚或舒展的藝術表演中,體驗著中國式的視聽的藝術場景,特別是觀眾在欣賞《花的精神》中的表演時,自己也通過表演者身后的鏡面中的倒影融入到藝術場景中,由此,作品、演者、觀者之間合力構建了一個綜合形態的審美空間。獨舞《俑Ⅲ-唐樂宮圖》,編舞:田湉(北京舞蹈學院)
古箏協奏曲《秋韻》,演奏者:丁雪純(湖南師范大學)
《花的精神》是由三個藝術場景空間組成,其中的《絨之百花·春之鏡像》空間里的繽紛垂落的絨線花束下,與《蓮之鏡像》中垂落的陶瓷蓮花下,兩位舞者同時上演了雙獨舞作品《俑Ⅲ-唐樂宮圖》。此段舞蹈由北京舞蹈學院田湉編舞,取材于中國古代歷史名畫,不同的空間造型和近距離欣賞的觀感給觀眾帶來與劇院大舞臺中欣賞舞劇完全不同的感受。之后在另一邊的《花的三重境》空間中,湖南師范大學的丁雪純在搖擺的青花瓷片作品下演奏了一曲古箏協奏曲《秋韻》,樂曲在瓷片中恣意流淌,帶觀者一同進入秋實景象。器樂重奏《茉莉花》,表演者:劉蕾、王禮、吳芮逸、楊新月(中國藝術研究院)
雙人舞《香山射鼓》,編舞:田湉 表演者:朱耘君 王凱雅(北京舞蹈學院)在《花的精神》對面展出的《生命之盒》是一個瓷藝壁畫構成的體現氣韻生動的更大型的舞臺。在這件作品中,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劉蕾、王禮、吳芮逸、楊新月等諸位演奏家演出的器樂重奏《茉莉花》,雀躍婉轉的樂曲與藝術空間相呼應,共同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的享受。在《生命之盒》中還上演了同樣由北京舞蹈學院田湉編舞的雙人舞《香山射鼓》由舞者朱耘君、王凱雅演出,留白幻境,令觀眾沉浸其中。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本展覽的第二展區為文獻展,展出的是朱樂耕從20世紀80年開始的每個階段的代表性陶藝器皿、雕塑、繪畫等作品,如《風箏》《苗家風情》《風》《行空的天馬》等。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展出,反映了朱樂耕近四十年陶藝創作的發展歷程,這既是個人的歷程,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某個側面,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昨天是今天傳承的對象,也是未來創新的基礎,恰恰體現了“在傳承中創造”這一主題。藝術家朱樂耕導覽
藝術家朱樂耕導覽
本次展覽最重要的特點是在其空間性、互動性和體驗性等方面的一系列開拓性探索,為此,在展覽期間,除有一系列的表演外,承辦方還將組織三個工作坊的研討項目:1、中國式的感官語言與空間表達(表演工作坊),2、中國式生活樣式的空間表達(設計工作坊),3、中國式劇場民族志的空間表達(藝術人類學工作坊)。
來源:國中陶瓷藝術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