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 玻璃藝術(二)
時間:2024-02-2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07 分享: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 ” 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 化新輝煌 ”的文化強國戰略,積極主動引領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實現高質量發展。項目將以新形式對標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以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和文化自信為目標,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新范式,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批評話語體系,從而深刻認識策展與批評在中國式現代化工藝美術新征程中的使命責任。項目將通過開展系列學術及展覽活動,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實現中國與世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
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學術提名展與學術批評論壇,旨在挖掘當代工藝美術創作的優秀案例,構建當代工藝美術創新、學術批評及推廣體系,打造我國工藝美術發展、交流的新平臺。通過對工藝美術與現代生活之間關聯性再認識,理解多學科文化融合下工藝美術應有的形態,看到學術批評對于工藝美術發展的深遠影響,進而推動工藝美術的理念創新,形成與行業全面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樹立當代工藝美術學術評論新范式。
雖然寬泛意義上的玻璃藝術史可以溯源至玻璃這種人造材料的發現與使用,但嚴格意義的玻璃藝術這一概念的指稱,與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玻璃工作室運動直接相關,也正是這場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從藝術玻璃向玻璃藝術的觀念推進和以玻璃為媒介的藝術創作新格局。被譽為“玻璃工作室運動之父“的哈維·利特爾頓開啟了人們對玻璃的藝術潛能的思考和實踐,利特爾頓和他的第一代學生致力于以一種從未被探索過的方式與玻璃建立直接關系,他們的藝術實踐為其之后70年代的玻璃藝術創作奠定基調,并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對于1962年以來的新發展,就運動本身來說,在利特爾頓這里,工作室玻璃更多的是一種觀念覺醒和玻璃作為藝術媒介的發現。在玻璃藝術批評家丹·克萊因評價中,也把玻璃作為藝術媒介的重新定位,看作是玻璃這種人造材料自發現以來最重大變化。起初也可能低估了技術的重要性,我們一旦著眼于玻璃作為藝術媒介,媒介的物質屬性、工藝傳承和工作室的手工特性就會得到格外的關注和重視,自然回歸到玻璃作為工藝的把握之中,這就與克萊因所強調的方向相佐,成為工作室玻璃的一種身份困境,這一困境常常隱含在關于工作室玻璃運動的歷史敘事或展覽敘事之中,導致一些獨立藝術家的身份危機,他們的作品應該歸類為工藝還是藝術。當然,我們不是在藝術和工藝兩者孰高孰低的討論,而是致力于對玻璃工作室運動的理解。藝術與工藝的邊界本身就是歷史生成,玻璃工作室運動既記錄了玻璃作為藝術媒介的技術革命和藝術創新,也建構了玻璃作為物質媒介身份,并在歷史發展動態變化著。玻璃工作室運動的邊界游離和身份困境正是物與人、作品與觀者、創新與慣例等多重關系編織起來的社會網絡作用使然。——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教授 李玉普
羅小戌-《塞尚的幾何體》
劉玉賓-《園冶》
王沁-《爐瓶三事》
彭怡-《思-絲》
楊世儒-《Fish系列NO•6》
吳仕奇-《日出江花》
王欣雨-《山系列一》
謝五林-《水墨蟲草》
胡東方-《空山新雨》
屈金-《硯·遇-天圓 地方》
張壓西-《Form 3(形體3——旋律)》
孫菁-《關于藍》
李家迪-《印記 》
郭凱-《一縷思念在壺心》
劉鐵柱-《宋韻琉璃罐》
劉雨-《Reviews on Stockholm》
王暉-《合》
展覽現場 1
展覽現場2
展覽現場3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當代工藝美術批評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