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第四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于2月16日至3月16日在深圳市舉行。本屆展覽以“新起點·新風尚”為主題,分為主體展與灣區特展兩部分,共展出122個案例、1331件作品。大展以案例方式搭建策展結構,還首次同步設立了線上展廳,綜合運用圖文、視頻、三維動畫、實物等形式,多維度展示案例作品的主題和內容。
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為依據,以非遺傳承人群為合作和服務對象,依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流專家團隊、各工藝實驗室及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等院系的科研力量和硬件設施,以陶瓷、漆藝、金工等傳統工藝門類涉及的天然原材料和傳統技藝為研究對象,融合藝術與科學,解決非遺傳承和活化所面臨的基礎性技術問題,促進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實驗室近年來研究成果入選本屆展覽的主體展部分,于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展出,共包含45件作品,以研究課題為主題形成5個案例。
智能制造:蘇繡與拓撲學的邂逅相逢
蘇繡集天下針法之大成,代表了中國刺繡的最高技藝水準。在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支持下,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的專家與清華美院研創團隊聯合攻關,對蘇繡針法進行拓撲學研究,成功將針法歸納和轉化為函數,以此為基礎生成可以記錄和創新針法的計算機程序。
本項研究首次在展覽中亮相,并為此專門創作一系列展品,以展現蘇繡數學化后的各種應用可能。數學化的針法作為一種抽象語言,為設計的跨界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可能性。由計算機程序生成的新針法,借由蘇繡大師姚惠芬、漆藝傳承人錢之初和設計師之手,轉換為刺繡團扇、漆藤雕塑和新媒體藝術等創新作品。
汝瓷新生:北宋生活美學的當代體驗
人們常說宋代美學領先世界一千年。汝瓷是北宋文人審美的代表。20世紀50年代末在國家關懷下開始復燒,在材料工藝上接近甚至達到北宋水平,但其承載的文化和審美則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提升。
如何以器為媒,挖掘歷史和地方文化資源,促進汝州的復興,并倡導一種雅致的生活美學?本案例選擇汝州四位優秀“傳二代”的創新探索,通過其產品及設計理念對上述問題進行回應,展現汝瓷復興的現實路徑。
天賜良物:不常見天然植物纖維紡織面料設計
蠶絲、棉花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天然纖維材料。現代化帶來了大量工業化的合成纖維材料,很多合成纖維材料在生產過程中和遺棄后都不環保,除了常見的天然纖維材料,是否還有其他植物纖維可以探索利用?
本案例收集了一些不常見的天然纖維與紡織面料,如用藕絲、火草、木棉,見血封喉樹皮等紡織而成的面料和服飾產品。苧麻紡織的夏布雖然不算稀罕,但因纖維較硬,在制作服飾面料時需加以特殊處理,因此也被收入案例。
這些特殊紡織面料的生產,可以與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為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的婦女創造居家就業的機會,同時也為都市人提供一個重返自然的契機。
鶴慶美麗鄉村:與時俱進的云南金屬工藝
云南鶴慶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藍色的草海間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白族村落,幾乎家家戶戶都與金屬工藝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展成了國內最大的金屬工藝生產集散地,同時也是通過手工藝帶動鄉村振興的范例。
目前,鶴慶的銀銅器市場主要由藏區訂單和茶具訂單兩方面構成,后者代表了更具普遍性的現代生活需求。鶴慶金屬工藝具有相對完備的生態系統,從傳統的家庭作坊,到現代工作室,大型公司,以及散落在其間的設計師工作室、文創商店、民宿經營體等。
本案例邀請典型代表性人物參展,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鶴慶金屬工藝的生態系統。一方面,把為藏區生產的傳統產品與為茶葉市場設計制作的新型產品進行對比,體現白族工匠在市場經濟中敏銳的嗅覺和鶴慶金屬工藝的與時俱進;另一方面,選擇不同業態的代表,呈現其最高品質的金屬工藝產品,以體現鶴慶的工藝活力。
圖11 “鶴慶美麗鄉村:與時俱進的云南金屬工藝”案例展覽現場(VR云展廳)
手藝佛山:都市中重新激活的傳統形象
“活形象”伴隨著古代市民日常和信仰生活。人類對“活形象”的需求,亙古如一。當具象形象被現代主義從藝術中清除之際,文化工業正在大批量地生產現代大眾需求的“活形象”。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消費文化中的經典形象充斥中國的大街小巷。然而,人的情感并不能完全被時尚形象所滿足。人們同樣需要將古與今勾連起來的傳統形象,天地人神的四重聚集在今天依然重要,并且因為經濟的發展與傳統的復興而獲得了必要的條件。
在佛山,這一切正在自然發生著。一方面,舊的信仰還在,另一方面,傳統的藝術形式經過轉化后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成為承載情感與區域文化認同的載體。佛山傳統工藝振興案例,在整個中國的傳統修復和復興過程中,具有顯著的示范意義。
本案例從石灣陶塑、佛山木版年畫、獅頭和彩燈扎制技藝等四項佛山傳統工藝非遺項目入手,以新生代傳承人為依托,遴選適合展覽主題的傳統和創新產品。同時,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古今“活形象”在這座城市中的對比甚至和諧共生。
本屆展覽特別邀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擔任策展召集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受邀成為策展人之一,帶領清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研究生陳鳳儀、劉貝托、黃慶圓、葛瑤瑤、王曉偶、歐爽、姚軼楠、王成思,歷時兩年完成15個案例共129件作品的策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