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胥建國先生在“藝術中國”發表了“新理性主義雕塑的理性思辨與文化自覺”,這是他二十多年面對當代世界藝術發展趨勢和中國雕塑進展狀況做出深刻思考后提出的一個理念。從近20年對中國雕塑發展考察,一種多元的不規則的發展趨勢很明顯帶出藝術家們理性的創作思維方式,這種創作思維方式的產生主要源于經濟發展帶來的國力強盛和文化自信。藝術家們經過對藝術形式語言的更新和探索,對處于時代經濟、技術、政治關系和國際環境的關心,雕塑作品顯現出多面性不均衡發展特性的創作思維,胥先生稱其核心理念就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理性主義,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新理性主義雕塑”。這一理念的提出標示著中國當代雕塑在全球視域下對本土雕塑做出的理性思考。
20世紀初西方學術東漸后如何保留民族文化的問題,始終是中國雕塑教育者和創作者不懈探討的課題。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而文化自信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力量。在這樣背景下,藝術家們的創作意識都反映出對本土文化的自覺,因而探索具有博大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追求藝術家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也逐漸成為一種擔當和責任。
胥建國《和而不同》花崗巖 3米x3米x1.2米 2012年 蕪湖
胥建國先生2012年創作的雕塑《和而不同》正是基于這種責任對中國傳統文化“萬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進行的詮釋,作品是作者對中西文化沖突和跨文化傳通的深刻思考。世界上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之間由于地理空間、歷史時間和某些偶然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人類文化在不斷的交流中使其豐富多彩,形成了多元、包容、互補和互動合作的格局。雕塑《和而不同》或許是以“和為貴”為基礎的“和而不同”原則,來處理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一條基本原則。
胥建國先生提出“新理性主義雕塑理念,超越了雕塑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的不同,跨越了不同地域、學派、風格,以及各種具有探索性的個人或群體對雕塑的多樣詮釋,它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主義,結合當代藝術發展理念和動向,在深層次上探求了當下中國雕塑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見“藝術中國”2020胥建國文)。新理性主義雕塑體現在中國當代雕塑造型形態中蘊含的多元創作思維方式,它不是對西方寫實主義的簡單接受,也不是對西方現當代藝術諸流派的表象模仿,它們展示出一個很明顯的藝術特征就是塑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精神,并在創作過程中注入人文關懷與文化自覺。胥先生的雕塑《玄門》、《大道至簡》等,是作者在全球文化視域下對本土雕塑在藝術創作上的研究貢獻。
胥建國《玄門》耐侯鋼和不銹鋼 9米x4米x3米 2019年 漳州
胥先生是一位學者藝術家,他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都深刻地反映出他豐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又自然流露出藝術家的人文關懷,是新理性主義雕塑最具代表性的理論與實踐開拓者。
2023年2月,胥建國先生策劃的由60位藝術家參加的“尚境 · 新理性主義雕塑作品展”在線上推出,這一舉措可以看作是他將新理性主義理念的進一步推廣。參展作品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展示了當代雕塑家的文化自覺和科學理性精神,題材內容反映出當代中國雕塑家對個人、社會和歷史的高水平思考,探討了民族精神,展示了歷史發展的文化脈絡,彰顯出雕塑家更加獨立的理性思辨,以及在多元的、跨文化交流中尋找自我的研究創作方向,不僅希望能復興過去的物質文化,而且努力將歷史和現代生活的連續性重新建立起來。新理性主義雕塑是與不同時代的特定生活相關聯,在中國雕塑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每一個時期各種雕塑必然會在人類的生活中留下“記憶儲藏”的片斷。這些存在于人們心中的“集體記憶”使雕塑家們不斷挖掘永恒的藝術生命價值,并生產出富有新意又兼具歷史感的雕塑作品。
新理性主義(Neo-rationalism)20世紀60年代發源于意大利,這一新理性主義建筑思潮與后現代主義同時興起。20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新理性主義被部分地介紹到國內,新理性主義把城市建筑、歷史人文以及現代技術相結合。這樣的思維對于同樣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中國雕塑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也為雕塑創作提供了新的發展途徑。與之不同的是,胥先生提出的新理性主義是以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理性主義為基礎,并嘗試尋找出新理性主義雕塑的中國模式,這是付諸大量藝術實踐后的創想與理論架構。
胥建國《大道至簡》鍛銅 7米x7米x10米 2017年 濰坊
此次展覽展示了雕塑家們豐厚的東西文化藝術知識,使他們擁有世界文化藝術的視角,將本民族文化的審美精神融入在其作品中,同時也以多元的雕塑形式和理性的創作思維,使作品跨越雕塑語言和形式,呈現出更多中國人的精神與情感。
胥建國先生幾十年來對雕塑的研究考察和實踐探索,表達出對民族及歷史人文因素的關懷,他所提出的“新理性主義雕塑”理念,改變了以往傳統雕塑的評價標準,它反對無視傳統文化的純粹形式,將新理性主義雕塑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用現代的語言去表達具有豐富歷史內涵和永恒特性的雕塑藝術形式,代表了中國雕塑理論發展的一個方向。胥先生試圖將雕塑重新返回中國歷史文脈中,建立一種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雕塑形式原則,以保持雕塑藝術的延續性,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探索,它將為世界雕塑藝術發展歷程中提供一個重要的中國雕塑理念。
尚境·新理性主義雕塑作品選
黃興國《蘊》鑄鐵 2020年
李占洋《鬧海》漢白玉 2019年
商長虹《花迷·荷》鑄銅 2017年
馬天宇《山光水色》不銹鋼 2021年
王青春《門神》耐候鋼 2022年
宋曉梅《若夢》 鑄銅 2022年
黃齊成《青綠新語》不銹鋼著色 2022年
鄭華康《你的名字》大理石 2022年
作者簡介
張澤珣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第五代傳人,中國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2021年參加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現任教於澳門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教於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主要研究:中國宗教藝術及文化研究、彩塑研究創作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要學術專著有《北魏道教造像碑藝術》,《北魏關中道教造像記研究》,《絲綢之路藝術-龜茲造像》;編著有《「泥人張」張鉞作品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集》;《閱讀“泥人張”藝術對中國文化的啟悟》等。
原文載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