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份教育部發布的“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以下歸納為“美育中國”計劃。
案據:
通過設立美育日,可以強調美育的重要性,促進更多人對美育的關注;可以加強對傳統文化、民族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增進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和諧氛圍,促進身心健康。
“美育日”的設立還可以刺激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藝術創作、演出、展覽等活動的繁榮,為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機會。“美育日”可以成為一個提醒和契機,促使人們更加重視美育在個人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建議:
建議國家相關部委研究決定“美育日”的具體日期,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引發全社會對“美育日”的關注并達成共識。
1、通過“美育日”的設立,推進全國中小學美術、音樂教師培訓力度,使其美育教育制度化、規范化。提高教師隊伍的美育素養,更新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技能,更好的進行美育傳播。
2、通過“美育日”的設立,更充分發揮全社會藝術團體的作用,鼓勵藝術家、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工藝美術、非遺傳承人,師范學院、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和應屆藝術類畢業生到學校教學實習,擔任美育兼職教師;選派藝術院團和文藝家、高校藝術專業教師到農村中小學校掛職;鼓勵藝術家到農村中小學校設立工作室或藝術工坊,組織城區中小學美育名師定期到鄉村學校授課講學,促進學校美育優質均衡發展;
3、通過“美育日”的設立,每年組織師生制度化、數量化進行美育研學,讓他們走進風景名勝、走進博物館、藝術館、大學校園,打好美育基礎、提升美育素養;
4、通過“美育日”的設立,讓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室”成為標配,并引入公益團體籌措資金,在鄉村校園安裝大型電子屏,課余播放各類美育教育經典影視,讓鄉村中小學“開足、開齊、開好”美育課程;
美育是一種剛需,用美育打好人生底色,用美育涵養“美麗心靈”,是教育的本質,是整個教育鏈條的基礎。
通過設立“美育日”,助推“美育中國”計劃,讓美育教育滲透到鄉村中小學孩子的日常生活,是關系人挌養成,道德修養的大事。提質美育教育,是未來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和途徑。
《關于陶瓷源“中國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
案由: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習總書記在多次考察調研中強調“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2022年,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3年,我國申報的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茶葉”成功申報世界非遺和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雙申遺的中國“文化符號”無疑對陶瓷源“中國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案據:
CHINA-中國-陶瓷。
2024年3月5日上午,李強總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中講到:“要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目前,我國有近百處以上陶瓷古窯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瓷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40位,陶瓷類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百余位。
二里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瓷器”和燒制“陶瓷”的窯爐。東漢時期,許慎《說文解字》在洛陽編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而《說文解字》中的“瓷”特指三彩技藝。
唐代三彩藝術及宋代汝、鈞、哥、官、定五大名窯流傳至今,仍被人口口相傳,不僅是同時期世界范圍內陶瓷燒造的最高水平,更是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在全世界最高科技的代表!古窯留下的不僅是傳承的窯址和技藝,還有與其相關的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將陶瓷源“中國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統籌推進世界級大遺址保護走廊和國家級博物館群建設,打造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探源地、實證地和體驗地的重要路徑。
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均收藏有大量中國古代陶瓷的杰出代表作品,將陶瓷源“中國窯”申遺,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文化自信可以起到關鍵性作用。
2024年是絲綢之路和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10周年,兩項世界文化遺產對樹立文化自信、助力文旅融合、加速貿易合作等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將陶瓷源“中國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更是打造高識別度、高傳播度、高美譽度國際知名文旅品牌“行走古窯·讀懂中國”,挖掘文旅消費潛力,加快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撐和抓手。
建議:
1.由國家文物局牽頭,整合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2006年、2012年,兩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遺產點名單),景德鎮御窯遺址(2017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聯動涵蓋陶瓷古窯址的河南、河北、陜西、山東、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江蘇等省(市、自治區),將近百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古窯址整合,聯合申報“中國窯”世界文化遺產(借鑒參考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經驗)。
2.整合資源,依托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古窯址,建設“中國窯”陶瓷博物館群,展示各歷史階段技藝特點,以及對世界各文明的傳播影響和吸收借鑒。舉辦“陶瓷源·中國窯”陶瓷藝術節、藝術展和國際巡展等,廣泛進行國際研討交流,奠定陶瓷源“中國窯”的國家地理屬性。
3.加大二里頭遺址、汝窯窯址等全國陶瓷古窯址的發掘研究力度,著力通過考古發掘掌握相關手工業生產區情況,對全國各地出土的陶瓷器物進行歸類造冊,對“原始瓷”器物進行科技考古進行全方位分析。加強全國陶瓷古窯遺址理論研究,從學術角度進一步提升“中國窯”陶瓷文化的研究成果。
4.由文旅部牽頭對140位陶瓷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類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涉及的陶瓷制作技藝進行梳理整合,將“陶瓷源-中國傳統陶瓷制作技藝”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郭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