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共同主辦的第11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系列報道(四)——銀獎作品
Fiona Kirkwood
菲奧娜·柯克伍德
South Africa 南非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世界正處于一個轉折點。
澳大利亞南部、南非、中南美洲和美國西部正是氣候變化下最危險的地區,在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幾年之后,曾經罕見的干旱、強烈的反季風和愈燃愈烈的山火現已成為常態。
2017年,南非奈斯納發生了毀滅性的火災。作為受全球變暖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南非必須像澳大利亞一樣迫切審視其關于氣候變化的政策。隨著旱季越來越長,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火災發生在南非的原始灌木群地區。開普敦半島也面臨著特別的風險,它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多樣化灌木林景觀的地區,其植物多樣性更勝于熱帶雨林。
如今,我們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尊重與呵護珍貴的降雨。沒有雨,就沒有健康的生態系統。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雨,菲奧娜·柯克伍德,2020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我們陷入孤立、隔絕和分離的境遇中。孤獨和焦慮極大地影響了許多藝術家,其中有不少藝術家正處在黃金創作時期。在這個“后疫情時代”,視覺藝術家正面臨著生存難題。
我的掛毯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是時候重新連接起那些被洪水般的疫情所吞噬和埋沒的“橋梁”了!通過重新開放懷抱進行交流,我們可以重建藝術家社群最寶貴的價值,重建人性之美,在經歷別離與割裂之后,再一次相聚。我們必須用創造力阻止和取代恐懼與消極情緒的侵襲,并在混亂中重新發現意義和美。
Chen Yanlin, Wang Qidi
陳燕琳、王啟迪
China 中國
當材料成為沉淀時間的一個載體,作品本身便是緩慢生長的一個過程而非結果,材料經過處理后偶然形成的肌理和脈絡,在相互透疊之后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在現場制作的過程中,時間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它決定著作品呈現出來的面貌,靈感的瞬間往往決定了布片的去留。如果說山與水是真實的存在,那么時間的參與便為虛,一虛與一實之間正是人對生的執念。偶爾轉身回望,在層層疊疊的靜水觀山意象藝術作品中,觸摸大自然材質的樸實,感受到靜謐深遠的氣韻,感悟著傳統文化的敬天惜物倫理道德,在山與水的交融,手與物的交織,心與物的碰撞中,不僅展現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籟之境界,其背后蘊含著古人深厚的造物思想,給現代人一種反思和啟迪。
Wang Leyun
王樂云
Sweden 瑞典
一只蒲公英驚擾了蝴蝶的美夢——這個作品中充滿了如有生命般柔軟,困于孤立的空間,卻又自由漂浮在空氣中的小雕塑,這些用絲綢歐根紗制成的彩色織物像折紙一樣堆疊起來。王樂云以繪畫、裝置和紡織品的偶遇為實驗,碰撞出無限的可能性。她的故事和表達處于她曾經生活過的和現今生活中的兩種文化的交界之處,以美和觸覺吸引觀者——觀者既可以通過凝視來感受作品,也可以通過觸摸來體驗作品。但這份邀請同時也將觀眾帶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敘事,關于自由與束縛,自然的本質,還有人與自然之間脆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