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陶藝對釉下五彩瓷的影響
張小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國興起的現代陶藝,是直接從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嫁接過來的,它作為當代一種藝術形式已被廣泛接納和認可。中國的現代陶瓷專業院校的教學內容也隨之豐富,對各大產區的陶瓷制造特點的需求也隨之而上,釉下五彩瓷就是其中的一章。
一、釉下五彩瓷歷史
釉下五彩瓷源于唐代長沙銅官窯。在唐代中期,長沙窯首創了在青釉、褐釉、白釉的坯體上裝飾釉下花紋的新工藝,突破了傳統的單色釉,在工藝上“獨樹一幟”。在二十世紀初葉,湘人熊希齡在醴陵創辦了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制造公司。1907年,湖南瓷業制造公司在青花一色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實驗,研制出釉下五彩顏料,運用中國工筆畫雙勾填色的裝飾方法和“三燒制”的工藝技術,發明了釉下五彩瓷器。1909年至1915年,釉下五彩瓷分別參賽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以及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等均獲金獎。自此,釉下五彩瓷名聲大噪,馳譽中外。然而,這一歷史輝煌在舊中國并沒有順利延續,由于倭寇摧殘,這一世界創舉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竟處于技藝瀕于失傳的境地。在新中國成立后,經多方努力,釉下五彩瓷藝術有如枯木逢春,得到了迅速恢復并在中國現代陶瓷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1958年起,醴陵窯生產的釉下五彩瓷成為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生活用瓷;1959年釉下五彩瓷被選為中國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和工人體育館以及北京人民大會堂等處用瓷;1964年釉下五彩瓷國宴餐具又成批精制,隨后毛主席專用瓷器,天安門城樓、中南海和釣魚臺國賓館等用瓷均指定為醴陵窯燒制的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還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家禮品瓷饋贈給克林頓、撒切爾夫人、裕仁天皇等外國首腦。因此,醴陵窯被譽為中國的“紅色官窯”,釉下五彩瓷便是名符其實的“御用瓷”。
二、釉下五彩瓷的特點
釉下五彩瓷是由于它的文化底蘊形成的藝術價值。其特點是質地潔白溫潤,色彩清新淡雅,畫面清雅明快、釉汁晶瑩光亮,是陶瓷藝術中集材質美、工藝美、裝飾美、釉色美于一體的一束奇葩(如圖1)。從外觀的視覺效果和內在美的因素,反映出一個時代的陶瓷藝術精神。當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釉下五彩瓷這一陶瓷藝術瑰寶在歷練百年后,與現代陶瓷藝術相互碰撞與融合,面臨如何做到既“尊重傳統”又“走向世界”的問題,陶藝家們在注重材質、工藝、創意的完美結合上,在實用與欣賞及意趣的表現上,尤其是在揉和時代審美意識上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三、現代陶藝對釉下五彩瓷的影響
現代陶藝的創作注重的是個性的表達和精神追求。在表現形式上,它打破了既定的準則,完全超越了實用的功能,表達的是美感、意趣或是某些觀念。它突破了傳統陶藝的規范性,在創作手段上呈現了多樣化的局面,尤其是在尋找新的藝術語言上,獲得了某些突破,催生了陶藝風格的豐富多彩。 現代與古典是一種相對應的時代概念,陶藝的現代形態是對傳統形態的變革和揚棄,也包含了對古典傳統和現代傳統的變革和揚棄,對于優秀的傳統技藝要繼承與發展,民族傳統的魅力是永遠切割不斷的,世界陶藝協會主席TONYFRANKS曾經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釉下五彩作為一門傳統的、民族的高雅藝術,決不是其他任何藝術門類所能替代的。它的傳授主要是世代傳承的模式。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創辦的湖南瓷業學堂教授釉下五彩,在歷經百年后,工作作坊、學徒、產區傳代等授業的方式不再適合釉下五彩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設立的陶瓷專業院校在教學中對釉下五彩的教育只存在于陶瓷的工藝美術史,沒有更多的實踐課程,它只作為名字解釋的形式出現在專業陶瓷學校的歷史或者理論專業書籍上,并不符合現代陶藝的教學需要。現代陶藝的發展呼喚醴陵釉下五彩瓷這一獨特的藝術創造形式的參與。
八十年代中期,受西方藝術觀念影響,中國現代陶藝創作的形式和思維逐漸從傳統意識中脫離出來,并將這種獨特的風格形態擴展到一個更加寬廣和自由的領域中去。進入九十年代,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陶藝首先面臨的就是沖破一切舊的表現形式和手法,開發新的技術材料,避免藝術家在當代標準化、機械化、產量化的進程中個人的個性喪失,從既定的模式中尋找斷裂口和突破點(如圖2)。作為一名從專業院校畢業又在產區游歷多年的,仍在從事現代陶藝的專業人員,以我創作經歷談談我對現代陶藝教學的幾點感想:
1、以多視角的審美視野來拓展創作設計的思維空間
瓷質的潔白透明、裝飾色彩淡雅是釉下五彩最具特點的審美意味,也是它最具魅力的一面。釉下五彩裝飾,在工藝制作上采用了以“勾線分水”的技巧來達到傳統工筆畫的視覺效果,陶藝家在審美取向上也幾乎同樣在沿用與認同傳統工筆畫工整細膩、唯美與裝飾性強的審美法則,但當它成為唯一的一種視覺效果時,便是裝飾藝術發展的致命障礙。其單一的裝飾風格使其藝術性失之偏頗,最終導致了釉下五彩瓷裝飾的單調和匠氣太濃的尷尬境地。因此,當審美意識趨向傳統,創作的作品勢必與傳統文化形成一種繼承關系;相反,審美意識趨向現代,創作的作品與傳統文化則會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在現代藝術意識的影響下,陶藝家首先應以多維的審美視野,把關注點轉向裝飾的藝術性和情趣性方面,用現代陶藝的創作思維,去重新尋找藝術本質要求,將強調表現個性和精神追求有機地融進傳統中去,改變程式化的審美標準及理念,在泥與火的對話中尋找釉下五彩瓷裝飾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遞現代審美心聲。在尋找新的表達方式上,創作的表現性、觀念性品質日益明顯,經典陶瓷美原則被突破:具象表現、抽象表現、象征表現等手段使現代陶藝釋放了泥與火的個性色彩(如圖3)。釉下五彩瓷藝術也不應受縛于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審美,亦應在表現手段上發現、升華與自己情感和個性相吻合的特征,將以前的藝術形式與風格加以綜合,重新解構或建構,創新一種非單一化的藝術語言,使創作個性、創作風格、審美趣味,表現手法和創作模式朝多元的方向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而又能夠走出傳統的陰影。搭建好傳統與現代勾通的橋梁,在擺脫公式化的同時去探求適合新時代的藝術表現(如圖4)。人們喜愛古樸風雅的傳統藝術,同時也更需要藝術與人們的心脈相通。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對傳統的繼承,而且還需要借鑒、消化、吸收國外陶藝的精華。當然對待國外的東西決不能盲從,更不能拿別人的成果來代替自己的創造。所謂“時代感”并不就是“洋氣”,所謂“現代藝術”也決不是一種“莫名其妙”。保持釉下五彩瓷明顯的民族特色,并使其呈現出多重風格樣式以及多種藝術語言的新格局,是重塑釉下五彩瓷精神生命的艱巨任務。
2、挖掘材質、突破工藝技術為優勢,張揚藝術個性
黏土與火的創造力對藝術家來說是極具魅力的,當我們觸摸或者被黏土碰觸時,我們自身的感覺將信號傳到大腦,形成復雜的理性和感性認知。陶藝也因這些藝術家的參與而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釉下五彩瓷長期受工藝的限制,在泥料、釉料、燒成等工藝手段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創作設計,作品的變化只有依賴于造型和裝飾,故作品之間很難拉開距離,不同的人都用相同的材料與工藝技術制作作品,盡管陶瓷藝術家在裝飾構圖、裝飾形象、裝飾色彩上費盡心思,卻也難以形成作品在藝術語言上的震憾,作品的個性風格很難突出,極大地限制了創造主體的個性發揮。
現代陶藝的創作以張揚藝術個性,彰顯材質特性為主要特點,主張陶藝創作中的即興、自由的發揮,將黏土作為藝術家表現情感的載體,隨意盤、疊、刮、戳、壓,而后經過燒成工藝的不同變化使陶藝整個創作過程具有很大的實驗性和挑戰性,既有偶然性又是自然天成。釉下五彩瓷可以對各種獨特材料的不斷接納、改造、綜合運用,其結果是新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技巧的產生,多種才智的運用,媒介的拓展,觀念的轉化,這些現代藝術思維以嶄新的面貌想世人展示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過程,其特有的偶然性和隨機性會使釉下五彩的創作帶來不可預測的意外驚喜(如圖5)。
索然傳統的設計有些不再適合現代人的需要,但對于材質的利用和傳統工藝技術的研究學習卻不應該被忽視。傳統陶瓷藝術非常重視陶瓷材料本身的美感,陶瓷之所以為人們所喜愛,其材質本身的美感占有很大分量,與其說是陶藝家創造了美,還不如說是陶藝家發現或適應了陶瓷的材質美。釉下五彩瓷含蓄、溫潤、透明、內在的材質美,是傳統審美上最需倡揚的,利用材質的美感來襯托裝飾的美,獲得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如圖6、7),而拓展材質運用的寬度、挖掘藝術表現深度是藝術家情感表現和新風格形成的重要內容。
高校可以具體講解釉下五彩瓷的泥釉配制工藝、成型工藝、裝飾工藝、燒成工藝等,熟悉并掌握這些工藝技術,有利于陶藝創作的個人風格形成。需要繼承的是傳統陶瓷工藝中合理的工藝形式和思想,而不是重復和模仿作品的樣式和風格。釉下五彩瓷工藝中的程式和規范,決不能僵化地看待,需要靈活運用,并與其它藝術相互融合。從藝術構思、泥料、釉色的選擇及工藝手段的運用上,不斷形成新的釉下五彩瓷藝術語言。
隨著現代陶藝對釉下五彩的影響不斷加深,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釉下五彩藝術的最后結果,而是更進一步去關注創作本身。藝術家提供給觀眾最重要和最具體的是一種藝術創造過程的體驗,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傳統意識,讓觀眾與藝術家一起參與創作,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創造活動的結果,使民眾對藝術的認知和欣賞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醴陵釉下彩瓷》.鄧文科編著.輕工業出版社
[2]《工藝文化》.柳宗悅著
[3]《現代陶藝的時代感與傳統性》.王愛紅.《裝飾》2003.4
[5] 《醴陵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