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志耀
線條是中國繪畫的主要造型手段,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結。而桃核雕刻也是遵循“以線立骨”“以線立形”“立象以盡意”的造型審美理論,在有天然的紋形桃核上繪畫雕刻更強調其“以意取形”“以意生象”的審美意境,在情感的孕育和傳達中對物象進行概括、提煉,進而用各種質感的線條揭示物象的本質特性與精神內涵,在線條強弱、頓挫、虛實、疾緩之中幻化而出的形象,體現審美主體把自然形態轉化為藝術形態的本質能力。
“意象”是客觀自然形象與主觀感受的交匯融合,從而帶有意蘊與情調表現出來的形象。客觀存在的物象只有經過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的加工之后才能成為意象。具體到桃核雕刻上,由于材料不能任人而意,必尊其材料本身的表現力;其“意”當是指線條在審美觀和隨桃核表面紋形構圖之時的感受、情態、意趣;“象”則是指帶有審美主體的主觀情態的超以象外之形。線條的“意象”就是在意象思維和意象審美的統攝之下,對現實生活中所提供的自然性物象進行加工時衍生而出的意之所象,是桃核雕者心性與情緒的外化表現。
一、意象思維方式賦予桃核雕線條表達時的意象性
意象思維是指審美主體以主觀情意為主導,突破客觀自然的制約,緣物寄情,以意取象,追求眼中的真實與內心感受的轉換對接,以此著意表達物象的內在精神和生命力的一種思維方式。意象思維是中國古典思維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先秦時代,“意象”這一審美要素就已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法理依據。其后,在中國繪畫長期發展過程中,線條在“意象”審美規范的統攝下日臻完善,成為審美主體實現意象造型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桃核雕藝術生長在中國繪畫的土壤中,有異曲同工思維方式。“意象”審美也完美的應用在桃核雕藝術上。
在桃核雕刻表現形式的方向性的演進中,因人們的意象性思維方式賦予了桃核雕線條表達時的意象性。藝術家通過線條的表達實現在桃核上審美創造,但其使用線條表現形象,進行意象造型時并不是純客觀地對自然物象進行模仿記錄,也不是純主觀地抽象表現,而是首先源于“意象思維”的前提下,審美主體在內部生活與形式的相互作用之下,在擺脫和改變客觀真實與立體空間的同時,對客觀物象形神兼備的總體把握過程中,有效地以線條為表現手段,把物象置于意的統轄之下的創造性活動,將內心生活與形式、技巧融合在一起,而使桃核雕的線條本身的表現有其特定含義和心理定式。其中也充分反映了藝術家的情感、氣質與學養。因意象思維因素,審美主體也借自然物象之形態,賦予桃核雕線條不同的意象形式美感在這些意態神奇、千變萬化的線條塑造的多彩多姿的形象中,浸潤著審美主體無盡的情意和獨特的審美品格,也使空間顯得更加靈動而富于情韻。由此,審美主體因摹化意象形態而進行使用線條表達的同時,不僅體現了審美主體對客觀世界觀察、體驗、感悟之后的精神氣質,也讓意象性自然隱含其中。
二、桃核雕線條意象性表達的自然取向
線條作為桃核雕的主要表現語言,并非自然客觀物象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對自然客觀物象形體結構進行觀察、分析之后,順其桃核材質紋形提煉出審美經驗的線條和圍繞著桃核材質上的凹點而展開的構圖形態中經過一定的取舍、組織、編排,概括和提煉出的能夠準確生動、深入表達審美主體創作意圖的表現手段,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因此桃核雕線條意象性表達的自然取向是指主體在表達意象形態時不是反映式地描繪再現客觀物象,也不是脫離自然物象隨意抽取形態,而是對物象進行審美創造時的一種“應物象形,傳移模寫”,是以桃核體結構為依據概括提煉出不同線條形式對物象進行描繪的一種表達方式,是藝術家在審美經驗和審美情趣融合后形成的意象進行的表達形態。“形神兼備”的美學觀念就是要求在線條表達時應依據客觀自然的因素,反映了審美主體利用線條的表達所綜合展現出的造型能力,桃核雕勾圖逆向思維與情趣感覺。審美主體通過概括和提煉后線條的勾畫完成了對客觀桃核形象的意象傳達,自然物象因素也自覺地在這一過程中滲入了桃核雕獨有的線條意象性之中。
線條意象性表達的自然取向是創造線條樣式的依據。桃核雕根據審美對象的特點,用線條的長短、曲直、粗細、疏密、虛實、緩急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物體的結構關系和物象精神。這是一個桃核雕刻者利用線條的意象屬性使意和象通過以線條為媒介而達到有效的融合后,進行主觀創造的過程。在線條的處理上,雖然桃核雕刻者往往帶著強烈的主觀感受來對物象進行取舍與描摹,追求線條的順應、契合,體現桃核雕獨有的線條的力度、節奏、韻味和美感,使人們可以在桃核體上線條所表現的韻律和節奏中感知藝術家的情感,感知生命的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功效的實現歸根結底離不開桃核材質的自然形紋提供的豐富物象。桃核材質的自然形紋有著各自不同的外形和結構關系。不同的大小方圓、凹凸起伏、轉折銜接關系,就會相應產生不同線條的前后穿插、疏密對比等組合形式。桃核雕刻者在運用線條表現形象時,往往是根據審美經驗,取得對自然物意象和情趣的特殊感受之后,產生一種能符合表現物象的形態、質感、量感和空間感的線條來表現對象的。比如,人物構圖的形成基本以材質中較大的面積加凹眼的組合。是一種以自然物象為依據而又高度意象化的形態表現方式。又如,配圖常借鑒剪紙中的刀剪刺構圖法來加強節奏和疏密對比的力度。就經過加工概括提煉出的高度意象化、程式化的表現方式。
桃核雕線條意象性表達的自然取向,不僅表現在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強弱、曲直、虛實、松緊、斷連、整散、澀潤、借、順、吻合等讓人聯想到桃核雕的形態和質感,而且在桃核紋形和提煉、概括后線條組合中還可以使人聯想到天人合一的形成過程,并由此構成了一套穩定的桃核雕符號系統,如,疊加、刀剪刺、逢實必留、隨形而變等。用極為形象的自然物體進行描述,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意象形態符號。所以,桃核雕線條意象性表達的自然取向是桃核雕線條程式化符號產生的基本條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舊的線條程式不再適合新的表現對象和審美要求時,桃核雕的藝人又會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開掘對自然物象的感受,提煉新的意和象融合的線條符號,于是新的桃核雕線條勾法也自然應運而生。如果沒有自然取象的因素,桃核雕線條的意象性能就無法進化和演變。正因為如此,審美主體在面對自然物象時能自由、主動地去選擇和利用各種造型因素,運用不同形式的線條適應物象的不同形態和質感,并把事物的不同情態有機地融入其中,著力追求內在的、有生命感受的表現方式,進而根據對客觀世界的感悟與體驗來對物象進行自由地經營取舍、概括夸張、提煉升華,準確地表達審美主體的情感和理念。
三、桃核雕線條意象性表達的人文取向
在傳統桃核雕勾圖中,以其就型取形、隨紋用紋的感知下,使得桃核雕的畫面過滿、擠、碎、俗氣過足。它的歷史發展也緩慢。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民族的藝術對線條鐘愛到如此癡迷的地步。當桃核雕者將桃核體的客觀物象升華至高妙的精神世界時,桃核雕者對線條的感悟和運用已超出線條本身記錄、表達自然的范疇,而是以線條為情感表達的載體,使自身氣骨等內在品質已含化在線條勾畫過程的國畫線條的理念的應用和隨形而變、順勢而動的應用以及與桃核體紋形的契合之中,從而賦予了線條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
由于受中國儒、道、釋等文化精神的長期熏染,其豐富的內涵已成為桃核雕線條表達意象性的審美哲學依據。正因如此,從桃核雕者刀下的千變萬化的線條,神奇迷離,或樸實簡約,或灑脫飄逸,在線條運行游動的軌跡中,不僅體現了桃核雕者構圖理念的變化,而且也體現了一種在情感節律作用下的精神表達,浸潤著桃核雕者獨特的審美情懷和審美品格。這些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美學特質,是審美主體對線條表達有主觀審美情感需求和人文取向的結果,使線條不再僅僅是對形體的勾勒,而是具有了一種人文精神的取向,從而使得在線條表達時的意象性內涵更加豐富,意蘊更加充實,體現出不同的線條表達的藝術風格,并拓展了線條的審美功能和表達功效。
如“中國風桃核扣”的水墨風線條勾畫,簡約、生動,格局化、使畫面刀致流暢,意象瀟灑生動、對比度強。再如“七星羅漢手排”配戴大氣舒適、把玩流暢,構圖線條抑揚頓挫,收放自如適度,其巧妙的歸避了桃核原有的紋形制約、又注入了人文線條。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乃是在于他們均能夠將精神情感在醞釀和變動中所產生的節奏韻律體現在不同理念的線條之中,因此也就體現出了各自特有的人文氣息與關懷,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即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提出了通過線條表達物象時不能平鋪直敘,僅求形似,而要講求力度、意趣和風格。謝赫的“骨法”,張彥遠的“骨氣”,不僅體現了線條的意象性,也充盈著濃濃的人文情懷,這些都成為后世繪畫中極其重要的美學范疇。對桃核雕借鑒先人更其優之。
總之,線條意象性的人文取向使線條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因素,熔鑄于藝術形象中的真情實意,以意生象,以意取形,讓審美主體使用線條時自覺拒絕世俗的藝術形式,避免了淪于淺薄與粗俗,在線條的意象表現中做到“妍而不甜”“縱而有法”,這樣通過線條進行審美表現時就能達到觀之有境、品之有韻。
四、桃核雕線條的意象性表達因書法滲透而更加豐滿與深刻
桃核雕的線條在向著簡約,意象性方向發展過程中多借鑒國畫和其它門類的技藝與理念,加之書法審美因素的滲透,使其桃核雕藝術更具民族形式風格。書法中的起承轉合、圓勻順暢、頓挫擁讓、對應得體的基本因素對桃核雕中的線條表現是一樣的審美要求。再如“氣”在書法線條與繪畫線條表達中都是重要的審美因素,它又可延伸為氣韻、氣息、氣度、氣概、神氣等審美境界。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要求筆意相貫,一氣呵成,神完氣足,而格調高逸的繪畫也要求氣息貫通,超凡入圣,二者均是要通過千變萬化的線條呈現出創作者的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
繪畫線條因書法審美元素的融入,也使得線條構成的意象所指更加豐富和明晰,當審美主體精神醞釀和變動所產生的節奏與律動隱含于線條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筆意之中時,其本身的修養、氣質、情趣也隨之寄寓其中。因書法元素的嵌入,桃核雕線條意象性特征更加飽滿與深刻。直中求曲、實中求虛、濕中求渴、枯中求腴、動中求靜、剛中寓柔,這些書法的審美情趣,在繪畫線條的意象表達中也具有相應獨立的審美價值。同時,桃核雕的線條因書法美感的移入增加了微觀的多樣性,提升了意象表達的氣格,即使把線條從整體的形體中分離出來單獨品味也仍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五、審美主體的才情、學養等強化線條的意象性表達
審美主體通過線條這一重要媒介落實情與景的匯合與交融,以線條作為表達情感和情趣的重要手段,在線條中融入情緒意態而形成獨具個性的意象符號,將心中之意外化為線條的律動,將意味融注在線條的形式之內,凝聚審美主體的情感、學識與涵養,造就線條各種意象形態的氣質和韻味,從而使線條呈現出充滿感性的意蘊和豐富情趣的意象世界。中國繪畫的審美觀念、思維方式與技法語言都浸潤著中華文化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精神世界,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各種雕刻。人格、品德和寫意的精神內涵影響著畫家對客觀自然物象的認識理念和情感表達。
因畫家、雕刻家的學問、閱歷、涵養與心態都不一樣,有的是“意匠慘淡經營”,有的是“點畫信手煩推求”,因此也就產生出有各自的情感指向的不同風格的線條,并衍生出不同的審美意象,傳達出不同的審美情趣與意象信息,有的是簡約空靈、自然淡雅、悠遠清澄,如坐春風,呈現一派自然天機;有的是神氣涵渾、氣度雍容,如沐秋月;有的是氣調高遠、典雅蘊藉,富有雅靜的書卷氣息;有的則是天真爛漫、不激不厲,中和柔韌的靜穆風格。以上不管哪種形式的線條表現,都讓人們感受到充滿情與趣的意象世界,體現出審美主體用自身的才情與學養對意象與情趣融匯而成的完整一體的審美素養,因此欣賞者也能夠從線條的律動中充分領悟到其“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意象世界那種玩味不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