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論 | 金暉:賽出“漆”彩斑斕,繪就漆藝發展新藍圖
時間:2023-02-0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34 分享: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并重點指出:激勵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在此背景下,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共同主辦的2022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競賽全面展開,本次競賽以“新時代、新技能、新夢想”為主題,著力提高職業技能競賽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并注重推廣競賽成果、創新競賽組織形式,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建,從而為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同時,大賽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結合當代的產業轉型,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最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競賽分為玩具設計師、包裝設計師、燈具設計師、室內裝飾設計師、寶石琢磨工等版塊,尤其是在上屆大賽的基礎上,增設工藝美術品設計師(漆器設計與制作)方向,對國內相關的漆藝產業和教學將產生積極的推動意義。漆藝源起于中國,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判斷,至少具有8000年的歷史。在戰國秦漢時期,漆藝被廣泛用于建筑、舟車、兵器、日常生活用品乃至墓葬,號稱“無器不髹”。此后,歷經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時期的發展,漆藝在造物理念和裝飾工藝方面不斷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根據明代隆慶年間的漆工專著《髹飾錄》記載,漆藝的工藝精湛、裝飾華麗,當時已經達到了“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高度。同時,漆藝的工匠精神和工藝美學也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在各個時期都體現了時代的審美,如魏晉時期是中國美學的奠定階段,其中“輕盈、飄逸”等概念的形成均與漆藝存在密切的聯系。事實上,中國漆藝在各個歷史階段持續向周邊國家傳播,并形成了三條傳播路線,分別為東線、南線和西線。東線包括朝鮮半島、日本、琉球;南線包括越南、泰國、緬甸等國;西線則包括了今天的伊朗、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從而塑造了繁榮的亞洲漆文化圈。在17、18世紀,中國漆藝更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歐洲各國,從而推動了歐洲“中國風格”的形成。歷史上,中國漆藝的傳播不僅重新塑造了世界范圍內的物質文化,更是弘揚了東方的造物精神和設計審美,從而樹立了中國的國家形象。新中國成立之后,工藝美術產業成為外匯創收的主要途徑,漆藝作為工藝美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期間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隨著工藝美術產業的整體性衰落,漆藝也隨之步入了邊緣,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和日常生活。近年以來,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和文創產業的重視和政策支持,漆藝在社會產業和院校教學中又逐漸獲得了重視,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此同時,在當代轉型和產業發展方面,漆藝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設計的當代性、技藝的傳承性等等。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當代漆藝如何發展和轉型,重新塑造輝煌,成為我們今天的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為傳統漆藝的生產性保護和當代振興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具體而言,傳統漆藝要弘揚其與時代相應的內在價值,激發其當代的活力,在“日用之道”的理念下融入現代生活方式。本次漆器設計與制作賽項分為理論考試、現場設計、現場制作、職業素養與安全意識四個模塊,創新點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強調當代設計與傳統技藝的結合,其次是技藝的產品導向,最后是孵化人才和提供平臺。以上三個方面的重點正是在于深化對傳統漆藝價值的認識,在繼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使漆藝充分融入當代生活方式,從而為當代的文創產業做出新的貢獻。歷史上,漆藝凝聚了中華先民的經驗和智慧,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當代的發展需要政策、宣傳、教育、產業等形成合力才能獲得成功。從上述角度而言,第二屆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競賽的漆器設計與制作版塊具有深遠的意義。金暉,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美協漆畫藝委會委員,亞洲漆藝交流項目委員會委員。研究范圍包括傳統手工技藝、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當代工藝美術創作與理論等領域,主要聚焦于漆文化研究。曾主持策劃多項國際性展覽,作品先后在西班牙中國文化中心、英國劍橋大學、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韓國世宗會館等機構展出,并被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