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漆文化的起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文字記載,二是考古報告。前者是線索,后者是提供科學依據。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資料推論,把漆作為涂料涂在木制品上,最早是在舜、禹時代。根據戰國文獻《韓非子•十過篇》有關于舜時使用漆器的記載:“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于宮,以為食器。……舜禪天下而傳之于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這是說,堯傳位給舜,舜制作裝食品的器皿,食具用木料裁制而成,外表涂上黑漆,放在宮中使用。舜傳位于禹,禹制作祭器,外面涂上黑色的漆,里面涂上紅色。這為中國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字線索。
漆文化的開端,考古出土文物為我們提供了科學依據。從中國長江流域跨湖橋遺址出土漆飾物來看,從井頭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300年~7800年)、跨湖橋文化(距今約8000年 ~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 ~5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約 5300年~4200年),到 4000 年之后,幾乎每百年都可以找到實物例證。
從2021年-202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挖掘發現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兩件木器物是迄今為止已知的中國最早漆器。
1990年-2003年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三次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一只漆木弓。殘長121厘米,為桑木邊材削制。經對這件木弓上的“樹皮”進行化驗,確認髹飾了一層天然漆,剛出土時色彩鮮艷,呈紅色與黑色。
197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姚縣河姆渡村,挖掘出木漆碗。距今約7000年。器表髹飾朱紅色漆。天然漆氧化后呈黑色,故木碗外表的朱紅色漆應是摻入了朱砂成分。在河姆渡遺址相應地層也發現有漆樹成分,這說明當時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宜漆樹的生長,且該遺址的木質造型工藝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
木漆碗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漆木蝶形器。長21厘米,寬10厘米,由整木雕琢而成,正面兩翼似取材動物面部形象,中間寬凸脊,兩側髹黑漆,背面有淺凹槽和穿孔。從器物可看出,該遺址的木漆物已經擁有相當熟練的雕琢技藝。
漆木蝶形器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另一件漆木筒形器。距今約7000年。長30厘米,直徑9.4厘米,壁厚1.5厘米,全器木質胎,外壁兩端纏有藤質物多道,外表髹漆,有光澤,內壁一側有一圈擋隔狀凸起,另一側有一圈痕跡。這說明,該遺址的木漆飾物已經結合了編織工藝技術。
漆木筒形器
更令人驚嘆的是,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將漆與其他工藝材質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應用。
在浙江杭州余杭反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嵌玉漆杯。距今約5300年~4200年,是漆飾物玉石嵌入的有力代表。
嵌玉漆杯原件高20厘米(復原后高17厘米),直徑約6厘米-8厘米,腐朽后已成扁平狀,胎骨木質。全器表面髹朱紅色漆,共鑲嵌玉粒141顆,呈重圈、螺旋、直線、卷曲等紋樣,可見良渚先民已初步掌握漆器玉石鑲嵌技術。
嵌玉漆杯
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漆制品充分體現了先民們在利用漆的發現、開發、應用上的聰明智慧,由器物的特點可看出先民的哲學思想,它們具有很強的禮儀性和宗教性。這些器物開辟了中國漆文化體系的先河。
作者簡介:陳秋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副會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漆藝博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