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彩塑研究與思考——第一屆彩塑藝術研討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時間:2023-05-0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98 分享:
2023年4月26日,第一屆彩塑藝術研討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民盟中央美術院、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作為學術支持。
建國七十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支持下,曾處于極度衰落狀態的彩塑藝術獲得了新生,贏來了發展的新契機。在全國各產區及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彩塑藝術家,推出了一大批優秀彩塑作品,使古老的彩塑藝術綻放出了時代新花。其中就包括天津泥人張彩塑、無錫惠山泥人、廣東大吳彩塑、山西宗教彩塑、陜西鳳翔彩塑等。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的轉換和藝術的創新等方面的變化和需要,一些傳統彩塑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新的考驗,譬如傳承了千百年的樣式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創新,一些當代著色雕塑怎樣與傳統彩塑區分,現代雕塑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如何與彩塑繼承與發展結合等,有許多領域都亟待從理論、實踐、現代教育、產業發展等方面展開深入的研究。第一屆彩塑藝術研討活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眾多專家學者齊聚中國美術館,就彩塑藝術的眾多問題展開研究及討論。
本次活動的學術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胥建國先生在會議中談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的成立不僅對繼承中國傳統雕塑文化、發揚彩塑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一個里程碑,是新時期中國彩塑藝術發展的新起點,對當代中國雕塑建設,進一步挖掘優秀傳統藝術,推動中國雕塑藝術走向世界,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長久的影響。通過今天的學術活動,應該清醒的意識到,面對中國幾千年璀璨的文化藝術和世界藝術發展的整體趨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牢記初心,砥礪前行,任重而道遠。因此,在學會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彩塑專委會全體同仁一定要加倍努力,不負先輩的囑托和信任,帶領全國廣大彩塑工作者和愛好者,把中國彩塑藝術建設好發展好。
本次活動的策劃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毅謙認為,中國彩塑注重“塑繪一體”,是從色彩、造型、線條、意境等角度來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這是一種在創作過程中的先知先覺 。“中國彩塑”是具有歷史傳統、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國歷史上的傳統彩塑,其傳承依賴著匠人的經驗累積和口傳心授,雖然通過各種交流渠道汲取外來文明的營養,卻從來缺乏文人的參與,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支持與史料記錄。由于文獻缺失等原因,對歷代傳統彩塑的研究還十分不足,特別是從美術史的角度來探討其源流、樣式、技法與風格等,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課題。怎樣確立中國傳統彩塑藝術在世界美術史上的地位?怎樣繼承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而從事現代美術創作?這些問題都有待思考。
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主任于波提到,對中國傳統雕塑既要堅守,也要創新發展。從堅守來說,民間美術尤其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一度曾被美術界邊緣化,直到在近十年左右,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在各位專家學者的共同的努力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彩塑藝術進入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可以見得彩塑藝術逐步再一次融入到了當代美術的大氛圍里,并且隨著文化自信的加強,相信中國傳統美術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振興與發展。
本次會議還邀請了來自各個學科專業的多位專家學者,從多方面、多角度就彩塑藝術進行了學術分享。這些專家學者在有關傳統彩塑研究、現代教學、藝術創作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討,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深入研究。
其中,在題為《泥人張社會化傳承研究》的演講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主任趙健磊,對于泥人張彩塑的史料進行了全面的收集與整理,他通過相關史料和采訪泥人張傳承人,研究了泥人張彩塑社會化傳承的歷史必然性。在演講中,他談到了研究的緣起與泥人張彩塑發生發展的時代環境密切相關,且梳理了歷代泥人張彩塑的傳承方式與脈絡。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山西長治彩塑藝術研究院院長史延春分享主題為《摶土為神——彩塑創作與研究》,他從本次中國美術館其個展的主要作品出發,簡述了個人創作彩塑與寺觀彩塑工程的異同。
天津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張新沂在會上分享了《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的演講,他對泥塑藝術的歷史和分類進行簡要梳理,將泥塑藝術分為宗教信仰類、祭祀紀念類、裝飾陳設類、民間玩具類等四類形式,對北方泥塑產區進行概述,并分析了北方泥塑藝術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發展現狀,從政策支持、產業體系、回歸生活、理論研究、技術支撐、人才培養、國際視野等七個方面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途徑。
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王偉就《廣東大吳泥塑藝術研究》在會上進行了演講。他談到,大吳泥塑作為南方彩塑的代表,以其為主的研究起步較晚。在梳理了大吳泥塑目前已有的學術研究后,他就大吳泥塑的產生發展歷史進行了整理,研究了大吳泥塑對寫實手法的借鑒,及其在南方與南洋各國的傳播與影響,并分享了對于大吳泥塑的制作工藝、表現特征與審美趣味的研究。
小雞磕技·可米生活合伙人靳鑫分享了《產業化助力工美事業發展》的演講,他從藝術與市場緊密結合的角度出發,分享了產業助力工藝美術事業發展的具體案例。他從設計的角度面向大眾消費,尤其是面向年輕人消費的角度來進行工作和思考。他認為藝術的高度使得彩塑更具專業與學術價值,產業的廣度為橋梁能讓彩塑介入大眾生活,使得生活更加美好。彩塑需要藝術高度提升學術價值,也引領更多年輕人去接受與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彩塑的產業化與消費化使得藝術產品具備使用價值,也讓大眾的生活更加美好。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劉連第、史力如在題為《泥人張彩塑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科建設探索》的演講中談到,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于2017年建立工藝美術專業,其中彩塑專業方向與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建立戰略合作,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志忠、陳毅謙為特聘教授共同進行學科建設,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共建者之一,積極推動彩塑事業的發展。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主任李惠東以《巴蜀石窟行跡雜感》為題,分享了他在行走巴蜀的成都、廣元、安岳、大足等地石窟的考察,對于所考察各個石窟的所在地、石窟特點與造像分布進行了梳理與研究。特別是將造像頭部、身體、衣紋、服飾等風格變化與東南亞佛教進行了比對,認為巴蜀地區整體來看觀音像很多,其總體特征為莊重典雅與世俗化。
湖北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學院的李冰老師演講題目為《中國傳統彩塑的教學與研究》,他認為中國的彩塑教育可以采用復合教學模式,其中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傳統技藝實踐的研習,這是中國彩塑教學的立足之本;另一方是傳統彩塑所涉及題材內容等相關文化知識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彩塑的教學還要隨時代的審美,和光同塵與時代審美同頻共振。做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為時代增色添彩,豐富人們的生活。這是中國彩塑的出發點也是彩塑的歸宿點。對于中國彩塑的教學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積累知識,形成經典教學實踐課程,整理成為文章書籍,更有利于中國本土彩塑造像藝術的更大范圍的教學與傳播。
天津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主任黃文智在《麥積山北魏中期至西魏窟龕佛像造型樣式探源》的演講中研究對象為天水麥積山石窟較早佛像,其著衣形式和衣褶雕塑樣式汲取了云岡北魏中期龕像特征,大約同一時間段,自四川而來的南朝造像樣式,亦在石窟中有多處遺存。北魏王朝遷都洛陽以后,以龍門賓陽中洞佛像為代表的洛陽造像樣式,引領麥積山龕像一時之風,但其年代明顯滯后于新都,多集中在西魏。麥積山窟龕中包含的本地造像樣式主要體現在造像碑上,關中和河西造像因素在龕像中也有一定體現。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教師孟媛以新的美術史研究方法介入石窟研究中,在本次會議中分享了題為《入塔觀像——以“假想觀者”進入北響堂山石窟第九窟》的研究。她以北響堂山石窟第九窟為例,以“假想觀者”的視角從三種行進路線進入石窟空間,將佛像、菩薩像、神王像、覆缽塔、供養人、承柱獸等題材組成的石刻藝術作為一個藝術綜合體進行整體觀看。作為“轉輪王塔”的北響堂第九窟在石窟外立面的覆缽塔形窟、石窟內部的中心柱與石窟四壁的覆缽塔形龕得到多次印證,進入洞窟就進入了“佛塔”中,在空間意義上真正做到了“入塔觀像”。
故宮博物院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黃齊成,就清代彩塑”茶仙人”小器作之修復與研究做了題為《清彩塑“茶仙人”小器作之修復與研究》的分享。他介紹了故宮院藏的清代文物彩塑“茶仙人”的基本情況,該文物由人物造像及配套的小器作(桌、椅)組成 ,人物造像由泥彩塑與絹塑兩部分工藝組成,桌子與椅子都是由紫檀木所造。在介紹此文物小器作(桌、椅)的修復情況時,他通過六方面的工作:傷況統計、拆松動件、除塵清理、補配缺失、回裝粘接與燙蠟保養,修復完成了此文物,盡可能地還原了此文物的歷史原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肖靖在題為《天龍山石窟第九窟造像藝術研究》演講中提到,天龍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方向約36公里處,開鑿于北朝東魏時期,后歷經各個時期的發展,留下了諸多優秀的佛教造像作品。他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與資料,針對天龍山石窟第九窟造像這一具體案例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解讀、研究和評鑒。
此外,三峽大學付孝勇副教授也做了精彩的發言。他談到,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我國近代雕塑的重要代表,是中國傳統泥塑的最后一個高峰,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將泥人張彩塑的造型技巧、精神審美意趣融入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現當代高校藝術教育對中國母體文化越來越重視,在課程教學中,不僅學習了傳統非遺的技法,也需要傳統造物理論的指導,傳統審美文化的補充,不斷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 夯實學生的本土文化基礎。將彩塑藝術納入美育課程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非遺的傳承和發揚都具有顯著的意義。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教師姜維、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高級工藝美術師夏青、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工藝美術師宋曉梅,以及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天津科技大學的學生等參加了會議。
彩塑藝術接續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正脈,第一屆彩塑藝術研討活動充分體現出當代彩塑發展的前沿性和學術性,為今后學會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希望能夠為學術界帶來新的關注和思考。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委會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