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共同協辦的“摶土為神——史延春彩塑藝術作品展”學術研討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
史延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為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山西長治彩塑藝術研究院院長,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作品《尊者》《宏愿如海》等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并被中國美術館等重要藝術機構收藏。
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胥建國先生主持。胥建國先生認為,中國彩塑藝術歷史悠久,是世界雕塑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煥發生機。在新時代,彩塑藝術該怎么去守正創新,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去思考。“摶土為神——史延春彩塑藝術作品展”展出了史延春大師高質量的佳作。
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盛楊先生談了自己與彩塑藝術之緣,強調了中國的彩塑伴隨著數千年華夏文明延綿不斷發展至今,很值得我們研究、重視、發展。并從中西方彩塑的差異比較,對中國傳統彩塑的藝術性進行充分肯定。盛揚先生對史延春在寺觀彩塑修復和發展創造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史延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殊為可貴。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先生認為,史延春的藝術成就依托于其對傳統的深耕與領會,其彩塑創作的特點體現在他較好的處理了傳統和創新的關系,較好的處理了宗教造像儀軌和個人風格的關系,較好的處理了彩塑的神性和人性的關系。史延春打破了學院雕塑體系和民間雕塑體系之間的壁壘,把這兩大系統串聯起來進行雙向互動融合。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鄒鋒談到,此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史延春彩塑藝術作品展立足時代,意義重大,撬動了全國對當代雕塑的一個思考。彩塑藝術是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從對本次展出的史延春彩塑藝術作品進行了系統分析,依次談了彩塑的歷史、山西彩塑以及彩塑的當代創新等問題。他認為中國彩塑遺存豐富,都是歷代杰出工匠們的創造。山西保存了中國能夠看到的80%的遼金及以前的重要彩塑及壁畫,在雕塑史上具有重要位置。當代雕塑已經不再是一個單色的造型藝術,有很多的雕塑家都有機融匯了彩繪的元素,構成了彩塑的當代創新和發展。
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主任王雪峰認為,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之間的古埃及雕塑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高度,對后來對古希臘、古羅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著亞歷山大東征,西方的雕塑直接影響了印度的犍陀羅藝術風格的產生,對中國的佛造像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文化傳播和交流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中國美術館征集部主任朱劍圍繞“摶土為神”的“神”字展開論述,談了“神品”“神氣”“神性”。作品有神氣,是技術賦予彩塑以生命,出神入化,把藝術家的生命力體現在作品中。
中國國家畫院雕塑所副所長鄧柯對史延春在彩塑藝術方面的嚴謹研究精神高度贊揚。鄧柯認為中國彩塑藝術中注重處理形與色的相迎與相離。中國藝術的形與色、塑與繪之間是特別密切的一種聯系,是一個整體。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毅謙強調,從史延春的展覽可以看到中國彩塑所注重“塑繪一體”,是從色彩、造型、線條、意境等角度來表達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這是一種在創作過程中的先知先覺 。陳毅謙還提倡加強對存世的彩塑的定期修復,形成有效保護機制。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趙健磊認為史延春在傳統寺觀彩塑修復和創造中的作品,體現了深厚的傳統功力和高超的創新能力,開拓了一個題材的轉變。
《雕塑》雜志編輯、湖北美術學院雕塑家李冰講到《雕塑》雜志之所以開設傳統雕塑專欄,就是為了開辟傳統雕塑的研究陣地,加強傳統雕塑的理論建設。美院的雕塑教育要盡量學習、拓展、借鑒傳統雕塑的智慧。
本次研討會還邀請了四川大學道教與中國文化研究所李翎先生,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富春先生做了視頻演講。天津大學博士張航以傳統彩塑技藝文化為研究對象,也在會上做交流發言。
學術研討還對中國彩塑藝術理論建設與創作實踐提出了建議,對彩塑的傳承發展方向,在如何繼承傳統、創新與開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