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證研究: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的現狀與優化對策
(一)湖北省“非遺”傳承環境和模式的現狀及特征
湖北省是我國中部地區的文化、經濟和科教大省,擁有歷史悠久的荊楚文化,“非遺”數量眾多,其傳承策略和經驗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故此,本文將湖北省14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10月)按照十大門類進行分類匯總(將相同或者相近的項目進行合并),從中選擇49項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對獨立的項目作為實證研究對象。
1.湖北省“非遺”傳承環境分析
(1)文化變遷因素和文化生態系統因素分析
在文化變遷方面,現代發明和發現的成果——信息網絡、新技術、新文化、交通便利化等傳播因素,外來的文化和技術、廣闊的外部市場對本地“非遺”的涵化,目前我國人民文化覺醒、對“非遺”的傳承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這些文化因素對“非遺”傳承產生著重大影響。
在文化生態系統方面,社會地理環境的變化導致現代市場經濟向傳統地域的滲透而產生替代效應、年輕人外出打工而形成“非遺”接受者和傳承者的雙重萎縮;物質生產方式的變化給“非遺”傳承帶來了挑戰,也促進了新消費觀的形成、創造了“非遺”文化個性化的發展空間;社會組織形式的變革既帶來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嬗變、導致傳統荊楚文化影響力的下降,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民族扶持等政策創造的現代“非遺”傳承組織形式的形成。
(2)文化價值網絡因素分析
湖北省各類“非遺”領域的傳承價值網絡中的需求者、生產者、政府、行業組織等主體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有其特點。以“非遺”傳承項目數量占比最多的“民間文學”領域為例。在文化價值網絡要素特征方面,需求者以當地群眾為主,少數為外地民眾(木蘭山道教徒等);生產者包括傳承人、藝術團等傳承組織、村民(村民間自發延續),民間文學愛好者(昭君文化愛好者等)、道教徒等;供應者(素材)主要有歷史傳說、道教文化、楚文化、地方志、歷史典籍等;政府主要承擔著資助傳承人、文獻資料挖掘和保護、文化生態保護、支持出版相關作品、文化傳承工程、撥款修路等職能;行業組織主要有宗教組織(道教、佛教協會等)、禪宗文化研究會、黃鶴樓研究會等,其他組織包括文化站、民間文藝工作者、出版社、采訪的媒體等。在文化價值網絡要素關聯方面,需求者的文化需求多樣化對“非遺”產生巨大的沖擊;生產者與地方需求者的文化娛樂、民俗等生活密切相關;文化創作的創作素材主要來源于歷史傳說、道教文化、楚文化、歷史典籍和地方志等;政府在資金投入、文化保護方面起著主導的作用,其中涉及到文化生態傳承;行業組織主要是宗教及相關的研究組織,他們以文化內容的傳承為主。
2.湖北省“非遺”傳承模式的特征分析
(1)傳承模式的分布特征
湖北省的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在模式類型、區域分布和領域分布方面存在一些典型的特征。
在模式類型方面,原真保護模式的項目最多,其次是文化傳播模式,文化發展和產業創新模式的占比都比較少。
在區域分布方面,產業創新模式均分布于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絕大多數處于原真保護模式。
在領域分布方面,原真保護模式在各“非遺”領域中均處于主導地位,傳統戲劇領域運用產業創新模式相對較多,傳統音樂領域運用文化傳播模式相對較多。
(2)傳承模式實施方式的特征
湖北省各項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采用的原真保護、文化發展、文化傳播、產業創新這四類傳承模式中,每一類模式均嘗試了較多的實施方式,采用頻次較多的方式主要有:
原真保護傳承模式主要采用“代表性傳承人、藝人傳承”“古籍文獻考究”“文化遺產搶救與挖掘”“興建和完善傳承基礎設施”等方式。
文化發展傳承模式主要采用“開展表演演出與競賽活動”“吸收其他文化藝術進行文化發展”“運用現代專業技術(樂譜、曲牌結構化等)”等方式。
文化傳播傳承模式主要采用“利用政府和社會媒體宣傳(孝道、民俗、傳說等)”“向周邊區域和更廣闊的范圍進行主動傳播”等方式。
產業創新傳承模式主要運用“融入地方旅游產業發展”“以非遺為核心打造旅游品牌”“建設非遺傳承的生態要素”“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
(二)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優化的對策
1.原真保護模式:推進“非遺”傳承在原真保護基礎上的“活態化”發展
原真保護模式雖然可以充分發揮“非遺”的社會價值,但是其自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不足。顯然,湖北省“非遺”的傳承應該從靜態向動態——即“活態化”的方向發展,以應對外部文化與技術的涵化(尤其是對湖北省恩施州、隨州市、仙桃市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非遺”生態體系應對外部文化的強烈沖擊)、提升傳承活力。
湖北省應該通過優化配置資源、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和開展“活態化”理論研究,提高“非遺”傳承項目在原真保護基礎上的“活態化”傳承能力。一是政府根據不同門類、不同區域“非遺”傳承項目的特點,合理規劃、有針對性地制定和運用政策予以分類引導和支持,并組合運用扶貧、產業扶持、人員培訓等政策,重點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非遺”傳承者提高“非遺”傳承的投入能力;二是根據傳承環境和條件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引導資金、組織協調等手段引導和支持“非遺”傳承者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和條件開展傳承基礎條件建設;三是引導和支持高校、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圍繞“非遺”文化內涵與形式的發展與創新、文化生態環境和價值網絡體系優化進行研究與探索,包括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機會恢復“非遺”文化生態、塑造現代“非遺”傳承價值網絡體系等。
2. 文化傳播模式:充分發揮其在“非遺”傳承中的基礎性作用
調查數據顯示,文化傳播模式在湖北省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中運用的占比較高,是很多“非遺”傳承者從原真傳承走向“活態化”傳承的首選模式。
根據湖北省“非遺”傳承領域文化傳播模式運用的現狀,應該采取措施增強“非遺”傳承者運用該模式的能力。首先,幫助“非遺”傳承者轉變觀念,改變過度依賴政府組織的傳播活動的慣性,主動挖掘傳統荊楚文化中獨特的孝道、民俗、傳說等特色文化內涵,運用文化傳播模式(尤其是運用互聯網媒介手段)擴大社會影響,塑造一系列具有荊楚文化特色的“非遺”文化品牌。第二,針對傳承者文化素質水平普遍不高的特點,培訓傳承者掌握現代傳播學知識、了解其優缺點,學會根據自己“非遺”的特點合理選擇多種傳播模式進行組合傳播、提高傳播效果。第三,引導和支持“非遺”傳承者運用現代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以直播等主動傳播類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3.文化發展模式:運用文化發展夯實“非遺”傳承基礎
運用文化發展模式開展“非遺”傳承活動對傳承者的專業技能和主觀能動性的要求比較高,實施的難度比較大。湖北省“非遺”傳承領域運用該傳承模式的占比低,實施方式主要集中于傳統的和模仿性的表演演出、競賽活動、文化借鑒等,實施難度比較大的“開設‘非遺’傳承教學課程和教學形式”“開發新的演奏技藝和文化內容”“成立‘非遺’傳承團體”等方式的運用頻度較低。
針對湖北省“非遺”文化發展傳承層次尚不夠高的問題,傳承者應該以“非遺”文化內核傳承為核心,充分利用當代人們個性化需求和文化覺醒的機遇,吸收先進的現代文化生產手段、吸納其他文化藝術進行融合發展。政府應該通過組織“非遺”傳承者參加現代市場和產品開發知識培訓、優化區域“非遺”傳承的文化生態網絡和價值網絡建設,促進以“非遺”為核心的技術、文化融合發展,提高各類“非遺”項目的文化發展能力。
4.產業創新模式:實施三級次遞進的“非遺”傳承產業創新示范工程
促進“非遺”傳承事業創新發展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非遺”傳承事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湖北省文化廳關于開展“非遺”保護“十個一”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提出“各地要以活態傳承項目的思想價值、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為落腳點,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努力創建一批特色活動品牌、文藝作品、創新產品等‘非遺’品牌”。
針對湖北省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中達到產業創新水平的項目占比低且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域的現狀,應該通過由內至外逐層擴展的能力示范(核心層)、項目示范(支撐層)和區域示范(擴展層)三層次示范體系建設,實現能力提升、項目提升和區域帶動的三層次系統發展,全面提升產業創新模式實施的深度和廣度。
圍繞提高產業創新能力、使得產業創新模式在湖北省“非遺”傳承領域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湖北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系統推進能力、項目、區域三級次遞進的“非遺”傳承產業創新示范工程的實施: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行業組織的引導與服務作用,以支撐“非遺”項目的文創產品/文藝作品和傳承活動創新的傳承生態體系、傳承價值網絡建設為核心,開展高水平的“非遺”傳承體系創新能力提升的示范與交流活動,全面推進創新能力示范。第二,以運用產業創新模式和創新手段的優秀“非遺”傳承項目為載體,構建領域示范、區域示范、省級示范三層級的立體、多層次的“非遺”傳承項目產業創新示范服務體系,尤其是將武漢城市圈中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等經濟相對發達區域的產業創新模式實施經驗向以原真保護模式為主導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示范推廣。
(三)湖北省“非遺”傳承策略優化的政策建議
1.推進“非遺”扎根現代社會生活傳承
“非遺”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有必要立足現代社會生活,將“非遺”融入現代文化體系中,充分發揮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一是文化傳承,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基于“非遺”所在地域的文化生態變遷特征,推進“非遺”傳承與地方文化的融合發展。二是教育傳承,探索利用中小學、高校、職業院校和其他社會教育機構開展運用“非遺”的知識教學、興趣小組和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三是產業傳承,了解湖北省“非遺”項目與人們社會生活中消費的產品、旅游服務、文化設施等的關聯,推進“非遺”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2.促進“非遺”傳承能力區域同步發展
針對湖北省少數民族集聚區、欠發達地區和相對發達地區各自的“非遺”傳承特點,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實施扶持政策。一是通過市場營銷、產品開發管理及技術推廣等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少數民族集聚區的“非遺”傳承項目提高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欠發達地區的扶貧、產業扶持、傳承人培養等政策,增強“非遺”傳承投入能力和提高傳承活力。三是充分發揮相對發達地區創新資源富集、市場活躍的優勢,引導“非遺”傳承項目利用區域資源、開展資源整合,提升“非遺”傳承的產業創新模式實施的深度和廣度。
3.實施“非遺”傳承行業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支持建設多層次的湖北省“非遺”傳承行業組織,為傳承者的知識更新、能力提升、市場研究、產品開發、資源整合、政策運用提供專業服務。一是補齊短板,支持在沒有獨立行業協會的“非遺”門類中建立行業組織。二是突出特色,支持“非遺”產品創新、文化創新、專業培訓、傳播聯盟、戰略聯盟等特色行業組織的發展,促進“非遺”傳承經驗在各門類之間的交流以及現代科技向“非遺”傳承領域的擴散與融合。
4.實施武漢城市圈“非遺”旅游協同開發示范項目
利用武漢城市圈中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非遺”發展水平較高、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整合資源與能力、構建武漢“1+8”城市圈“非遺”資源旅游示范網絡。政府對“非遺”傳承項目旅游開發及其與品牌旅游資源的協同開發進行統籌規劃,引導和支持“非遺”傳承、旅游等領域的主體積極參與,提升“非遺”與旅游融合創新發展的水平、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
結 語
“非遺”傳承涉及的門類眾多、地域廣泛,其傳承模式的制定和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科學的“非遺”傳承策略理論為指導,有利于各區域“非遺”傳承項目根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科學、高效的傳承策略。
在我國“非遺”傳承事業從保護性傳承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轉換的當下,急需系統、科學的“非遺”傳承模式理論。本文在現有的以經驗為主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借鑒管理學、文化變遷、文化生態、產業價值鏈、產業政策管理等理論,采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理論研究范式構建“非遺”傳承策略理論體系。
(責任編輯 蘇 青)
作者簡介:管順豐,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宸,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田耘,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館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
原文載于:民族藝術研究雜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