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辯證關系:是藝術自律和他律的統一
辯證關系是一切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既有狀態,藝術倫理也是如此。在學科視野中,它是道德和審美的雙向奔赴和深度交融;在辯證關系上,它則是藝術自律和他律的辯證統一。
首先,藝術要受到外在社會道德的“他律”。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子系統和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必然生存和成長于社會體系中;不管它的形式和規律如何獨特、自為,它的產生、發展和運作也不可能離開社會這一母體。也就是說,藝術不可能是一個純而又純的“美的運動”,它必然與外在社會的道德緊密相連。否則,它無法被理解,更不可能存在。因為,不僅藝術的起源與社會道德直接相關,而且藝術活動的主體也必然是有道德之人;其所表現的內容和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也均指向了最終的“善”。在社會活動這一大系統中,藝術只有接納了社會道德的建議和規范,允許它們參與到自身的運行機制中來,才能使自身更好地發展。藝術的這種“他律”,是道德普遍性的一種體現,在這一意義上,道德是外在于藝術本身的,是社會道德對藝術的一種引導與規范。這與社會道德在其他領域,諸如經濟、政治、醫學等中的運用并沒本質的區別。因此,在此不作特別展開。
其次,藝術也要“遵從自身的游戲規則”。正如同任何一種活動體系均有其運行規則一樣,藝術活動也必然會內生出自我的倫理要求。“我們的時代,早已不再是以哲學為唯一科學的時代了,它已經分化為許許多多的專業學科,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目的方式以致精神氣質。”[14]剛開始,藝術被作為政治、道德等的一種“附庸物”,并不具有自身的獨立意識;但是,隨著勞動分工和社會各領域的不斷分化,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藝術,也逐漸有了學科和邊界的自我意識,開始“從巫術儀式的裝飾性、宗教宣傳的手段、貴族身份的標示中脫離……此時的藝術,對內要求審美暢情的形式性,對外要求拒絕政治的直接干涉或介入,即在藝術的自治中,遵從其自身的游戲規則”[15]。這就是藝術的“自律”,即藝術站在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獨立性立場上“為自我立法”,提出了自我的道德權利、要求和主張。比如,遵從美的生產法則,具有明確的“主體性”意識,遵循藝術的內在準則,堅守其“異在”的獨立價值等。其中,遵從美的生產法則,是藝術之所以是藝術,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的主要因素,也是藝術功用能否得以有效發揮的基本前提。因為,無論是藝術的道德教化,還是藝術的認知娛樂,它們的有效傳播和表達,均有賴于其審美價值的實現。正如曹連觀博士所言,倫理道德等人的“內在尺度”,只有符合美的規律進入審美的公轉軌道,才能實現自身在藝術表現中的自轉。[16]具有明確的“主體性”意識,則是藝術家和接受者真正自由自覺地參與藝術活動,最終實現“情的凸顯,美的顯現,善的高揚”的基本前提。堅守“異在”獨立價值,則是藝術以“異在”的批判和反抗,將現世之“善”不斷推進發展的重要途徑。它通過對現存社會的疏遠、否定與超越,進行對既存“異化現實”的一種“異化”,從而避免了自身被既有社會整合的命運,并描繪出了另一個更為真實的世界,即“異在”的藝術世界。并由此,使自身成為現實社會中唯一可能拯救既有社會的一種“力量”。正如馬爾庫塞所言:“藝術家借助于這個異化,使自己逐漸從異化社會中擺脫出來,并創造出只有藝術才能在其中具有和傳達其真理的非現實的、幻象的天地。”[17]
四、目標意義:實現藝術的正向性價值
作為藝術自律和他律的辯證統一,藝術倫理正是通過對藝術活動對象及其每一個環節的價值指引和干預,確保藝術活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從而體現藝術正向性社會價值的。這種作用和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作品、藝術生態和人類社會這三個遞升層面。
一是確保藝術作品觸動靈魂。不論何種藝術,但凡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定是“形式美、主題真和道德善”的辯證統一,通過求真、弘美、揚善給人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震撼。為此,艾青說過,如果我們的詩神是駕著純金的三輪馬車在生活的曠野上飛馳的話,那么,那三個發出隆隆震響的、閃耀著光芒的輪子,就是“真、善、美”。然而,長久以來,我們很多的藝術家并沒有把追求真、善、美作為自身的藝術理想,缺乏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往往有形式,沒內容;有形象,缺靈魂;有高原,少高峰。在他們的一些作品中,“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還有的熱衷于所謂‘為藝術而藝術’,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18]表面看來,各種藝術形式層出不窮,萬紫千紅。但在大量唯美化的藝術形式背后,是藝術家們對月露之形、風云之狀和音韻鏗鏘、四六對仗等的一種自我陶醉和淪陷,它實質是思想的蒼白、知識的匱乏,以及對現實社會生活與普通民眾生存掙扎的冷漠和無視。這種一味追求形式美,而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缺少對人自身本質的思考,必將使藝術走入死胡同。恰如倭伊鏗所言:“沿著這條小路走下去確有巨大的危險,藝術可能降低為僅僅是形式的嫻熟,僅是高超技巧的迷人眩目的顯示,這高超技巧后面沒有完善的人,它不會對完整的人產生影響。”[19]
作為藝術活動的重要準則,藝術倫理不僅對藝術創造者提出了道德要求,還對藝術作品的“應當”進行了規定。它就像“指向羅盤”,在浩瀚的大海中指引藝術作品駛向正確的方向。一方面,它要求藝術創作者扎根于現實生活,并在此基礎上,正確處理好義利關系,把握好“人自身的存在”;通過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業務能力和道德素質,創造出具有溫度、深度和高度,能夠照亮和溫潤人心并能引領社會良好風尚、促進時代發展變革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藝術作品“灌注生氣于外在形狀”,塑造鮮活生動地藝術形象,把具有生命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內容消融在形式美之中,從而確保藝術作品實現真善美的辯證統一。也就是說,在藝術倫理的價值指引和干預下,藝術作品不僅要具有美的形式,能夠化實相為空靈,引人精神飛越,超入美境;還要具有進一步引人“由美入真”“弘美揚善”,探尋生命核心節奏的能力。[20]
二是維護藝術生態圈的有序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21世紀以來,藝術領域空前活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根據歐洲藝術基金會發布的《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份額已經占到了全球的24%。已連續兩年蟬聯全球藝術品交易市場第2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各路資本紛紛殺入,藝術市場領域也亂象眾生:藝術家投機取巧,沽名釣譽,作品粗制濫造,抄襲剽竊之風盛行;藝術中介金錢至上,以低俗、媚俗等方式迎合公眾欲望本能,公眾又以消極庸俗的審美趣味刺激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批評家缺乏批判精神和獨立人格,為他人“站臺”,或庸俗吹捧、阿諛奉承,或說著不痛不癢的套話、廢話……這些亂象和失序的實質是藝術倫理關系的混亂。
藝術倫理正是著眼于此。它通過對藝術活動對象“安倫盡份”的引導和安排,從而確保藝術生態系統有序發展。一方面,它教育和引導實踐主體“樂于安倫”。藝術倫理不僅規定了藝術活動系統中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還教育和引導其通過對藝術倫理的把握,主動感受鼻息關系的脈動,識別藝術發展的方向,認清自己的倫理位置,并形成自身關于責任和義務的觀念,從而塑造出一種積極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它又積極引導和激發主體“主動盡份”。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活動中的關系形式日益多樣化,不管是藝術家與藝術家的關系,還是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關系,甚或是藝術家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都蘊藏著各異的價值取向、利益需求和道德理想。這必然導致彼此之間的關系“緊張”,從而對藝術生態系統造成一種傷害。藝術倫理正是通過積極的道德評價、獎懲激勵等方式,積極引導和激發主體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應然”轉化,從而在活動中調節好自身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和諧有序的藝術生態系統,最終促進藝術的發展和繁榮。
三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時代前進的號角和文明的象征之一,藝術并非只是文明的美容院,而是服務于一個更高的目的,即加強人類的生命體驗、豐富人類社會生活。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藝術不僅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還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且,從其誕生的第一天起,這就是藝術自身最根本的使命之一。但是,這種使命的完成卻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有賴于藝術倫理強有力保障的。無論是藝術活動中作為優秀藝術作品的創造者——藝術家,還是藝術作品的接受者,或者是藝術作品本身,都離不開藝術倫理的引導和規范。
藝術倫理不僅要求藝術家德藝雙馨、藝術作品真善美統一,還要求藝術接受者具有客觀公正的獨立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審美取向。它的介入,對于確保藝術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促進社會和諧、提升社會文明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藝術創作者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不可能充分認識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不可能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更不可能通過他們創造的藝術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遞人類的真善美。如果藝術作品沒有藝術倫理的介入,藝術作品就看不到希望,它們或徒有形式,沒有“筋骨”,內不能彰顯真善美,外不能鞭撻假惡丑;或生搬硬造,文脈不通,淪為單一、空洞的道德說教。如果觀眾、批評家沒有欣賞道德,就會放棄自身作為藝術生產中的“消費者”的責任,淪為單純的感官欲望的“奴隸”,或金錢至上、喪失自身獨立批評之精神,或一味滿足自身的低級趣味,導致“劣幣驅除良幣”。
結語
正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夏燕靖教授所言,“交叉理論是當今藝術學科建構與建設中極為重要的拓展性研究領域……當今許多理論研究,大多形成于交叉、融合、滲透之中,進而發展為新興的學科方向。譬如,藝術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促成了藝術人類學、藝術倫理學、藝術考古學、藝術教育學和藝術經濟學等具有學術意識新潮、思想新潮、精神新潮的新生代學科方向的生成。”[21]顯然,通過四個維度明晰藝術倫理的科學內蘊,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藝術倫理概念的建構模式,還有助于我們推進藝術倫理學體系的建構。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期待學界批評指正,并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 王喆)
作者簡介:尹明濤,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研究生,南京藝術學院副研究員。
來源:民族藝術研究雜志
(上述文字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