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石明祥,周麗霽:地域文化視角下桃源木雕的文化內涵研究
時間:2023-08-1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77 分享:
桃源木雕作為桃源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形態,它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桃源地區特定的文化內涵。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梳理桃源木雕的地域與歷史文化淵源。通過對桃源木雕的文化屬性解析,揭示了桃源木雕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楚巫文化及儒、道思想互融的思想與審美內涵。從圖像學的視角解析,桃源木雕獨有審美樣式展現了桃源人熱情質樸、開放率真的性格與族群文化認同的屬性,及其藏禮于器、寓教于物的社會教化功能。通過對桃源木雕藝術特色分析,挖掘出桃源木雕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桃源木雕因地處桃源地區而得名。桃源縣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處于武陵山、雪峰山山脈到洞庭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北、西、南三面有山地環繞,地勢由高到低,向中部及南部傾斜,形成了一個不完整“c”字形。桃源境內有沅水穿流而過,水系密布,風景秀麗,自古便有“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美稱。桃源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土壤肥力較高,日照時間充足,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在這種宜農的生活環境中,桃源人安居樂業。晉代詩人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描繪出桃花源里的絕美景色,表達了他對這種美好安寧生活的向往。明《桃源縣志》里也記載,“上行下效之謂風,眾心安定之謂俗,桃源風俗民性質樸。”桃源地區風俗淳樸,人們生活富足。安定富裕的生活帶動了手工藝的蓬勃發展,桃源木雕也因此有了發展的土壤。桃源木雕作為桃源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形態,它是在人們器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極強的民俗性和實用性。它的種類多樣,有家具木雕、建筑木雕、禮儀木雕、祭祀木雕等。大到雕花門窗、雕花床、洗臉架、桌椅、箱柜等,小到果盤、印花模具、燭臺、插屏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桃源木雕的雕刻造型較為圓潤飽滿,風格率真古樸,反映了桃源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愛好,它的藝術形式和桃源地區特定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體現出開放包容、質樸淳厚、粗獷而又細膩的民間氣息。由于木雕不易保存,且沒有確切的文獻記載,桃源木雕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經很難考證。目前桃源木雕留存的實物最遠追溯至明朝,我們只能從出土文物和歷史記載中大致推測桃源木雕的歷史脈絡。由桃源縣二里崗村現存印家崗舊石器遺址可知,大約在舊石器時期,桃源地區便有了人類生活的足跡。據桃源縣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周家崗、鲇魚丘、毛家灘出土石斧、石錛等石器工具可推測,這時候先人們已經開始用石器工具對木材進行簡單的加工,制作木舟、木楫等生存所需的工具。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技藝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此時桃源地區有了一定的雕刻水平。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區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藝術性木雕雕刻,由出土戰國墓葬可知,此時木雕和漆木器被廣泛應用。秦漢時期,統治階級大興土木,實行厚葬,木雕技藝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發生頻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的遷移和民族的融合,人口遷移為桃源地區帶來大量勞動力,民族融合帶來了技術和文化的交流。隋唐宋元時期,道教在桃源地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湖南通志》中記載有桃源觀、蟠桃觀、九龍山道觀等多個著名道觀,道觀的大量修建,拉動了桃源建筑木雕的發展。清中至民國時期,桃源木雕的發展進入鼎盛期。這個時期湘鄂渝黔地區有著龐大的水運貿易,桃源地區作為沅水流域的一個貨物集散地,商品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桃源木雕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一方面,水運貿易下行運送木材和桐油,這為桃源木雕的原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水運貿易還加速了桃源地區與外地的信息流通,為當地帶來更先進的技藝。 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著當地人們的氣質,也會影響到當地的文化、藝術等。《淮南子》曰:“堅土人剛,弱土人肥。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桃源木雕作為當地的一種藝術形態,其生存發展必然受到當地環境的影響。桃源山區生長著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桃源木雕雕刻所需的原材料提供了一個天然系統。桃源地區地形多樣,境內水系密布,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水土資源為樹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其中香樟、梨木、柚木、黃楊木等樹種生長繁茂,是桃源木雕經常使用的木材種類。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崇敬自然、親近自然。桃源木雕雕刻所用木材大多取自本地山林,不僅取用便捷,且成本低廉,適用于民間日常需求。民間雕刻最常用的木材是香樟木,香樟木木質纖維緊密,適合制作門窗家具,獨特的樟木香味還可以預防蟲蛀,且樟木易于栽種,生長周期短,成本低廉,因此被木雕匠人所親睞。另一方面,樟木木質不夠堅硬,并不適合精雕細刻,這也導致了桃源木雕風格的粗獷演繹。桃源木雕上漆所用漆料也是來源于自然之中,由漆樹的汁液熬制提煉而成。桃源山區生長有茂盛的漆樹,專用于土漆的制作。取漆時,只要割開漆樹的韌皮部分,讓白色的汁液流進事先準備好的容器中,便得到了生漆。生漆再經過特種工藝的熬制,變成半透明棕色狀的熟漆,熟漆便是當地常用的土漆。在土漆中加入有色礦物顏料,便可得到各種顏色的漆料。生漆的提取展現桃源人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也增加了桃源木雕的使用壽命和藝術魅力。桃源木雕所需原材料源于當地自然之中,彰顯了桃源的地域特色。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桃源匠人遵守自然規律,不隨意破壞,以敬畏之心取材用材,契合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桃源木雕是人與自然溝通的藝術表達范式,體現了桃源人樸素的審美觀念和自然情懷。楚文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的物質文化包括了青銅鑄造、漆器制作、紡織刺繡等,精神文化包括了道家哲學、鳳鳥崇拜、祭祀好巫等。桃源在春秋時期已經劃入楚國版塊,桃源縣現存采菱城遺址,為楚懷王時期所建。楚文化極大地影響了桃源地區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成了桃源文化的源頭。楚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桃源地區的思想文化和審美偏好,它是一種基于“萬物有靈”基礎上的自然宗教崇拜。清代乾隆二年版《桃源縣志》序中記載桃源信鬼好巫,“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詩經·陳風·宛丘》里描繪了巫女盤旋起舞的場景,《楚辭·九歌》里也描寫了巫覡共舞以娛神的場面。巫文化發展到后期形成一種祭祀儀式叫儺。桃源的木雕儺面具和儺公儺母木雕造像便受到楚巫文化的影響,其面具或人物面部形象光怪陸離、形式各異,給人一種神秘感和威懾感。楚人也為桃源地區帶去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新的紋飾風格。1989年,桃源縣官山村發掘一座楚墓,推測可能是一位士級貴族墓葬,出土器物種類繁多,有銅器、漆木器、陶器等,其中,出土漆木器色彩體系以紅色、黑色等傳統正色為主。桃源木雕的漆色使用也呈現出這樣的規律,木雕刷漆多以朱紅繪底、再施加以黑色、最后吹上金粉,給人大氣沉穩的感覺。楚人在造物的過程中融入浪漫的思維方式,加之楚巫文化的盛行,楚地出土的青銅器往往造型奇幻詭譎、紋飾繁復精美,這種造物風格也影響到了桃源木雕(圖1)。在雕刻造型上,桃源木雕的走獸造型充滿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其造型樣式繁多且變幻多端、奇幻詭譎且憨態可掬(圖2),從這些奇特的形象中可以窺探出楚文化對桃源木雕的深刻影響。桃源木雕經過桃源人們的勞動創造之后,保留著楚文化浪漫奇幻的藝術特征。這些內在的精神和外化的形象,不僅顯現出桃源人們浪漫的想象力和豐富的創造力,也生動地傳達出楚文化的價值趨向和審美偏好。圖2 桃源木雕瑞兔構件
儒家、道家二者思想在桃源地區的歷史發展中,呈現出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特點。二者對桃源木雕的影響較為深遠(表1)。儒家文化是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精神思想主體,即使到現代,儒家文化中的大部分思想內容依舊適用。儒家文化對桃源地區的影響很深刻,清《桃源縣志》中記載有“至圣先師孔子每年以春秋仲月上丁祭”,桃源地區奉孔子為“至圣先師”,以儒家思想作為教育觀念,修建了許多的儒學書院。儒家思想所宣揚的倫理道德、忠孝節義等思想被桃源人奉為道德標準,影響著他們的為人處世和一言一行。敬天、崇古、重禮儀等觀念也被深深鐫刻在傳統家具之上。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木蘭從軍、岳母刺字、蘇武牧羊、岳飛抗金等,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忠、孝、節、義的思想準則。儒家思想是桃源木雕創作題材的重要部分,也影響著桃源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道教對桃源木雕的影響深遠。桃源山林秀麗,靈氣氤氳,非常適合道教的修煉,同時,良好的氣候環境滋養了許多藥用植物,適合用于丹藥的提煉制作。加上道教“得道升仙”“無為清凈”等思想觀念被當地人們追捧,且與楚巫文化有著相近的成分,桃源地區漸漸發展成為道教圣地。晉朝時期,道教便在桃源地區扎根下來,并修建了大量的道觀寺廟。桃源境內的桃川萬壽宮,為晉朝時修建,有宋徽宗欽賜“桃川萬壽宮”的匾額,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大量寺觀的興建促進了桃源建筑木雕的發展。道教有著龐大的神仙系統,體現了人們希望人類對非凡能力的渴求和對生命延續的期望。桃源民間喜愛神話傳說,這種民俗審美偏好也體現在桃源木雕的雕刻上。道教的神仙系統常被用于桃源木雕的雕刻題材之中,如福祿壽三星、八仙及其法器等。三星和八仙是桃源民間最常見和最喜愛的神仙們,人們將它們雕刻在建筑梁柱、木雕門窗和木雕家具等日用品上。其中八仙使用的法器,又被稱為“暗八仙”,作為八仙的一種簡化形式也常用于各種裝飾。由于道教在民間的滲入和融合,道教的神仙系統也成為了桃源木雕圖案的素材庫,對桃源木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表1 儒、道思想題材
將桃源木雕放置于桃源的地域文化中進行考察,就會發現桃源木雕中的雕刻圖案承載著桃源民間的審美偏好和思想觀念。吉祥文化是桃源民俗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源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會心理需求。人們喜歡用諧音、寓意、象征等表現手法,表達出吉祥的文化觀念,如多子多福、年年有余、和合美滿等(表2)。吉祥圖案多是追求一種和諧性,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內心的和諧。在桃源木雕圖案題材中,表達“多子多福”這一主題選用繁殖能力強的動物和果實繁多的瓜果作為雕刻物象,有松鼠、石榴,葡萄、蓮蓬、豆莢等,用這些瓜果禽鳥的常用組合題材有《松鼠葡萄》《石榴花生》等;表達“祈福納吉”這一主題多選用諧音或寓意美好的物象,有獅子、花瓶、柿子、如意、蝙蝠、喜鵲等,在桃源木雕中,獅子的造型也最為豐富也最為常見,還有許多像獅子的瑞獸變式,常用題材有《事事如意》《喜上眉梢》《雙喜臨門》等;表達“求財求仕”這一主題多選用的物象有獅子、蝙蝠、鹿、羊、元寶、古錢、官帽、笏板、朝服、鷺鷥、蓮花等,常用題材有《太師少師》《滿床笏》《加官進爵》《劉海戲金蟾》《一鷺蓮科》等;表達“和合美滿”這一主題多選用的物象有荷花、盒子、百合、和合二仙等,常用題材有《和合二仙》等;表達“延年益壽”這一主題多選用仙桃、仙鶴、壽星和佛手等,常用題材有《麻姑獻壽》《佛手圖》《五福捧壽》《郭子儀拜壽》等。這些吉祥圖案不僅裝飾著桃源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他們吉祥觀念和心理需求的展現。 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認為一切文化要素都是在活動的、發生功能的。桃源木雕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態,不僅僅有著較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還有著一定的文化功能,并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文化認同是指群體的文化自覺與集體歸屬感。從藝術人類學的視角來看,不同的社會文化理想會導致不同的審美偏好。因此,這種地域專有性也會使人們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傳統造物是族群文化的特殊表現方式。桃源木雕有著明顯的地域化特征,它的藝術風格獨具一格,展示出粗獷質樸、生動鮮活的藝術特質。桃源地區思想較為開放,人們熱情質樸。桃源地區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其主體為沖擊平原,往西南部走便是云貴山區,往東部走是洞庭湖平原。在歷史戰亂中,桃源地區一直是人口遷移比較關鍵的一個地點。同時它又是沅水流域上的重要碼頭和貨資集散地,是民族遷移的重要途徑點和停留點。作為民族遷移的重要途徑點和停留點,桃源地區居住著多個民族,這也造就了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商貿經濟的發展,拉動了信息交流,為當地創造了一個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桃源地區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但對其中的忠、孝、節、義等部分進行了吸收,其壓抑人性的部分被剔除了出去。桃源木雕中對愛情題材的刻畫占了重要的一部分,與其他木雕對愛情題材的隱晦不同,桃源木雕中對兩性之愛的題材表現較為大膽,如《牡丹亭》《西廂記》這種愛情題材,在桃源木雕中坦率的被雕刻出來,表達桃源人們對真摯愛情的贊美。地方蠻文化對桃源木雕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常德在古代被稱為“武陵蠻”,又稱“五溪蠻”。在桃源地區的方言中,便有“霸蠻”的發音,意思是不怕困難,執著,能吃苦。在桃源木雕中有一類《八蠻圖》題材,描繪八個人物分別騎著八頭走獸的畫面,其造型各異,比例夸張,富有生命力,寓八方來朝之意,這種“八蠻”題材在其他木雕中是無法得見的(圖3)。此外,在桃源木雕的植物題材中,花卉形象總是被雕刻地十分飽滿,如圖4-圖5,人們喜愛雕刻大葉片,而且葉片有時會故意出現殘缺,這些獨具一格的造型特點,讓桃源木雕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獨特的樣式或者風格的出現并不是迫于命令或者壓力,而是桃源地區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根植于人們的意識之中,成為了一種文化記憶。在全國各地的木雕中,桃源木雕有著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這不僅讓桃源地區的人們對這種本土工藝有著強烈的自豪感,同時也形成了桃源地區的人們對自我文化認同的標志。圖5 桃源木雕雕板《花鳥瑞獸》
古人講求藏禮于器,寓教于物。桃源木雕除了滿足人們生活上的器用需要,還是桃源人們進行倫理教化的藝術載體。這些極具生活氣息的藝術品,不僅給人們帶來審美上的愉悅享受,也發揮著社會教化的作用。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桃源木雕的人物題材多取自歷史典故、戲劇故事等,宣揚忠孝節義和高尚的道德觀。桃源人們把這些思想教育內化進生活之中,使它們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行為規范。在桃源木雕中最具獨特代表性的藝術品當屬有“千工床”之稱的雕花床。雕花古床的床身往往雕刻有精美繁復的圖案或者紋飾,以多種題材結合的形式進行雕刻。這些古床不僅具有實用性的特點,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極高的藝術價值。一件雕刻寓意豐富的雕花床不僅是睡眠起居的家具用品,還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人們在床楣和兩側上用裝飾圖案以“托物言志”,如梅蘭竹菊,寄寓人們的道德品質追求;還有講求孝道人倫的裝飾圖符,如《郭子儀拜壽》(圖6)、《訓子圖》(圖7)等;還有體現“仁、義、禮、智、信”的故事圖符,如桃源三結義、單騎救主、空城計等(圖8)。這些道德標準是桃源人們宣揚和自覺奉行的行為準則,滲透著桃源人淳樸忠厚的思想品質,凝聚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力量。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雕刻圖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桃源人們的為人處世和道德觀念。圖8 桃源木雕雕板《空城計》
桃源木雕作為桃源民間優秀手工藝的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桃源的工匠們從大自然取材造物,用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堅韌的匠人精神打動著我們,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受到當地自然環境、楚巫文化、儒道文化和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展現出桃源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桃源木雕的雕刻圖案再現了當時社會風貌和風俗文化,傳遞出人們祈福納吉的吉祥觀念,與木雕的實用性進行了巧妙的融合。桃源木雕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加強了桃源人的文化認同感,具有很好的社會教化功能。這些木雕藝術品不僅是當時生活創造出的產物,同時也是藝術與文化的載體,它們以特殊的方式留存著桃源木雕的文化歷史。桃源木雕是桃源優秀民俗文化的體現,是我國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與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發展值得我們不斷去努力。來源:守望與傳承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