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彝文碑刻浮雕圖案
浮雕是雕刻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指在平面上將需要雕刻的內容呈現出來,使之較原平面呈突出狀。浮雕根據其雕刻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分為高浮雕、淺浮雕及薄浮雕等類型。浮雕多用于建筑、家具、墓葬、玉石等上,其作用以裝飾為主,從其材質來看,有石類、木類、象牙類、金屬類等;圖案是為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方案,然后制成圖樣,涵蓋了動物、植物、人物等種類。本文將浮雕與圖案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即浮雕圖案,特指以浮雕雕刻手法為基礎的圖案。
彝文碑刻中的浮雕圖案并不多,從筆者目前整理的資料來看,奢香墓、安李玉夫婦墓、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楊本忠夫婦墓、宣慰巖石刻、卷洞門巖刻這幾例碑刻中有涉及浮雕圖案。從雕刻手法上來看,主要有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技法,雕刻內容主要包括人物、動物、植物、神獸、建筑物等多個方面。從其所呈現的效果來看,既有雕刻精細、大氣磅礴的美,又有簡約質樸、貼近生活的一面。因筆者收集的資料有限,加上碑刻所處的年代不同,故僅就目前所整理的資料做一些個例分析。
二、形神兼備:奢香墓浮雕圖案
(一)奢香墓歷史
奢香墓建于明代洪武年間,是水西宣慰使靄翠之妻去世后所遺留下來的墓葬。奢香墓曾經歷了幾次損毀與修復,最后于1982年修葺并被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奢香作為洪武年間水西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在任期間主持修建了“龍場九驛”,打通了明王朝與貴州地區的交通往來,也因此受到了明王朝的認可和水西彝族民眾的擁護。在她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吊唁,封其為“大明順德夫人”,其墓葬按正三品等級建造。據《明史·禮志》第十四卷所載,正三品墓規格為“三品天祿辟邪蓋”“墳塋之制,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五年后重新定制,三品墳塋不變,有虎、羊、馬、望柱各二。從實地考察來看,符合正三品等級。
(二)奢香墓浮雕圖案
奢香墓因其建造等級為正三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故本文將墓碑以及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墳塋圍石、圍欄、石獅底座、華表、須彌座祭祀臺等上的浮雕圖案一并加以分析。
1.墓碑底座浮雕圖案
墓碑底座為長方體,四面均有浮雕圖案,雕刻手法為淺浮雕,圖案包括龍、鳳及幾何紋樣。正面浮雕圖案為鳳凰形象,左右對稱,嘴部張開,仰頭向日,整體呈S形,身體卷曲無爪,采用淺浮雕手法突出鳳凰形象,身體內部有淺刻線條勾勒形狀。鳳頭為仰頸、張嘴向日的動態,身體為曲線造型,內有螺旋紋,鳳尾造型為帶狀弧形,一條卷曲,另外兩條較為舒展。背面浮雕圖案為老虎形象,左右對稱,嘴部張開,頭部略微仰起,身體舒展,呈流線造型,采用淺浮雕手法塑造雙虎形象,身體內部有淺刻線條勾勒形狀。頭部造型簡練傳神,身體瘦長且內部有淺刻長線,與卷曲的尾部相連。石虎腿部及虎爪采用卷曲紋雕刻,無虎爪特征。四周為淺浮雕邊框式幾何紋樣與植物紋樣,左右對稱。
2.墳塋“九板”浮雕
墳塋圍石由“九板九柱”白石組成,“九板”即長方形浮雕板面,“九柱”即柱形浮雕。從雕刻手法上來看,所有的板、柱浮雕均為高浮雕。板浮雕的內容為龍與虎的變形圖案,每板龍和虎的造型、動態均有所變化,象征著權力與威嚴。柱浮雕的內容由石榴、玉米、葡萄等植物以及杜鵑花、牡丹花等花卉組成,寓意富貴、多子多福。
浮雕圖案位于墳塋圍石正中,雕刻圖案由一龍兩虎及云紋組成,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龍、虎、云紋之間互有遮擋。
龍頭為正面形象,位于正中間偏上的位置,極像人的面部。頭上有突出的雙角,龍額類似于人的額頭,無裝飾線條。龍眉粗厚,龍目圓睜,龍鼻與人鼻無異。龍須彎曲向下,呈前突狀,末端與下方的雙虎連為一體。龍嘴微張,龍牙突出向前。龍頭四周為由寬到窄的龍須,采用陰刻線條來表示。龍身呈螺旋卷曲狀盤于龍頭之后,身上刻有龍鱗,龍爪粗壯有力。另有高浮雕云紋遮擋龍身,云頭飽滿,云尾呈尖狀,內部由卷曲的陰刻線表示。龍的形象顯得既有張力,又很威嚴。
下方為雙虎造型,左右對稱,虎的整體姿態為匍匐狀,頭部上仰,看向中間的龍頭。虎的嘴巴略微張開,虎牙外露,虎舌伸出,虎耳呈尖狀,前腿并排前伸,虎爪雕刻清晰,后爪分別向兩邊伸出,有向下的縱深感。虎背上面為陰刻的毛發,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虎尾為半圓柱狀,上有陰刻線條紋及環狀線。雙虎形象有仰望、臣服感。
從總體看,此浮雕圖案造型寫實,雕刻精細,形神兼備,很是威嚴。高浮雕手法突出了龍與虎的立體感,形體間的相互遮擋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卷曲的龍身,匍匐在地的雙虎,斜向雕刻的云紋,使整個畫面產生動感。其余八幅浮雕圖案采用的雕刻手法與此圖一致,僅龍、虎的造型及動態有所不同。
3.墳塋“九柱”浮雕
“九柱”浮雕之玉米浮雕圖案位于上述板雕圖案的左側,表現內容為玉米植物圖案,采用了高浮雕雕刻手法。此浮雕圖案為左右對稱式結構,上部由葉子及花朵組成,中部由玉米、葉子及卷曲狀的紋樣組成,下部為植物根基,另有向外伸出的玉米果實。此浮雕圖案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尤其是玉米部分,雕刻較為精細,顆粒飽滿。
4.圍欄浮雕圖案
圍欄板面浮雕圖案在正面和反面均有雕刻,主要內容為虎、少數民族人物及植物紋樣。正面浮雕圖案表現內容為虎。虎嘴張開,虎舌卷曲,虎尾與虎后腿均為卷曲狀造型,虎的身體上均有陰刻線紋樣。虎呈上躍姿態,整體呈流線型。在虎的周圍有類似植物的浮雕圖案。此浮雕圖案具有獸面紋的特征,有一定的威嚴性。
5.須彌座祭臺浮雕圖案
須彌座祭臺大約由北魏時期的須彌座逐漸發展而來,至明清時期形成固定的樣式,其主要功能為祭祀。明清時期,有雕刻于須彌座之上的石制供品,即石香爐、石花瓶、石燭臺,因其數量一般為五,俗稱“石五供”。奢香墓前方的須彌座祭臺無石供品。
在奢香墓前方空地中央位置,有須彌座祭臺一座,壘石組成,上下略寬,中間略窄,四周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從其構造上來看,自上而下分別為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角、土襯七個部分。該須彌座祭臺除上枋位置沒有雕刻圖案之外,其余部分均有圖案。上梟和下梟部分為淺浮雕蓮花紋圖案,即仰蓮紋和覆蓮紋,蓮紋中間亦有云紋圖案。束腰部分由馬蹄柱和高浮雕纏枝花卉組成,纏枝花卉雕刻細致精美,互有遮擋,在古代有生生不息、吉慶的寓意。下枋位置有二方連續植物紋樣圖案,在浮雕葉片之上亦有陰刻線勾邊,造型具有韻律感。圭角處為淺浮雕幾何紋,間距相等,雕刻工整。土襯位置全部放置于地面之上,其上刻有三幅浮雕圖案:左邊刻有芍藥浮雕圖案,花朵飽滿,雙枝單花造型;中間為單枝葡萄浮雕圖案,葉子與葡萄相互遮擋,構圖飽滿;右側為單枝雙花造型的牡丹浮雕圖案,構圖飽滿,疏密得當。
6.石獅底座浮雕圖案
奢香墓臺階起始位置兩旁,立有兩座石獅,上部為圓雕石獅,下部為須彌樣式底座,底座四周均刻有浮雕圖案。底座結構樣式為上枋、上梟、束腰、下枋、下梟、圭角。上枋、上梟分別刻有覆蓮紋和仰蓮紋圖案,下枋、下梟刻有同樣的圖案。中間束腰正面為高浮雕龍的形象,龍角向后,龍嘴張開,龍身呈卷曲狀,無龍鱗,有游動感,四個角分別刻有相同的云紋高浮雕;束腰背面為高浮雕虎的形象,虎嘴呈橢圓狀,虎身彎曲,前腳一只踏地,一只前伸,后腳亦一只踏地,一只待回收,虎尾上翹,尾梢卷曲,四個角刻有云紋高浮雕圖案,虎總體給人一種大步向前邁的姿態,有威嚴感;束腰側面圖案為四方連續高浮雕圖案,刻有形狀相同、朝上下左右和四個斜角的石榴花和葉片圖案,四角為高浮雕云紋,造型厚重。
7.華表及圍欄
奢香墓兩旁分別立有6.4米高的白石華表,華表四周為圍欄。華表高聳,下有柱礎,上有蹲獸一只。柱身為高浮雕云鶴圖案,白鶴繞柱而飛,或昂揚向上,或俯沖向下,或作回首狀,另有云紋穿插其間,似白鶴飛翔在云端,總體高貴華麗。柱礎上部大于下部,均為方體造型。上部雕刻圖案為二方連續如意紋樣,圍繞四周。下部四個面雕刻圖案造型一致,圖案略有差別。浮雕圖案為中間兩個同心圓,內圈中是石榴花浮雕,圓圈之間為連綿不斷的如意云紋,同心圓往外有方形空白區域,最外側為螺旋紋浮雕。
(三)總體特點
奢香墓作為彝族歷史上最具規模和特點的墓葬,浮雕圖案幾乎涉及每個地方,且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雕刻技術高超、藝術效果精美的特點。同時,大量的龍、虎浮雕圖案,體現了彝族人民對龍、虎圖騰的崇拜,也彰顯了墓主人的高貴與氣勢。
三、精雕細刻:安李玉夫婦墓、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浮雕圖案
(一)安李玉夫婦墓
安李玉夫婦墓位于大方縣果瓦鄉上寨村,為安氏后人的墓葬,具體歷史不詳,墓碑前的抱鼓石有明顯的重修痕跡。墓碑立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其結構為三碑四柱牌坊式結構,寬度為9.8米(最右邊墓墻損毀,按左邊墓墻推測),高度為4.18米,墓碑整體由正副碑、碑柱、額枋、碑額、墓墻、屋檐及抱鼓石組成,在墓碑上刻有彝文、漢文以及人物圖案、花紋等內容,浮雕圖案主要集中在額枋及抱鼓石部分。
1.額枋浮雕圖案
第一層額枋為寫實性葉片纏枝紋圖案,左右均為葉片纏枝,中間為蓮花造型,采用淺浮雕手法雕刻。葉片細長,上面有微微凸起的葉脈,最后一個葉片呈左右分開狀,形狀較大,其余葉片大小基本一致。蓮花為上下對稱式造型,有疊壓關系。在額枋的下方,有適合邊框的裝飾性云紋圖案。第二層額枋由浮雕人物和植物紋樣組成。中間為植物花卉圖案,采用淺浮雕手法雕刻,葉片厚實圓潤,造型與第一層額枋葉片有明顯區別。左側有一不完整的花朵,似海棠花,花蕾為凸起的圓形。浮雕人物位于額枋的兩側,雕刻手法為淺浮雕。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彝文碑刻中人物圖案出現得較少,僅此一例。其造型為頭戴官帽,手持如意,身穿朝服,雙腳突出于朝服外面,面部亦有五官雕刻,面容和藹,此形象與民間供奉的“福”神相似,寓意著天官賜福。
2.抱鼓石浮雕圖案
安李玉夫婦墓共有四塊抱鼓石,從現場考察來看,其中有三塊為新修,原抱鼓石上半部分已損毀。因新修抱鼓石與遺留下來的抱鼓石在雕刻工藝上有較大的差別,故此處僅分析遺留下來的一塊抱鼓石。
抱鼓石兩面均刻有浮雕圖案,邊框為正圓形。一面為蓮花紋浮雕圖案,采用淺浮雕方式雕刻,蓮花瓣分為兩層,均為向內集中,圓心位置為略微凸起的蓮蓬。另一面為鹿、云浮雕圖案。在下方刻有一只鹿,鹿作回首仰望的動作,在鹿看的方向為浮雕云紋。抱鼓石兩面的浮雕圖案寓意吉祥如意。
(二)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
此碑刻亦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圖案,共計四幅。浮雕圖案內容包含了鳥、植物、怪石、云紋、海浪等內容,其雕刻手法有浮雕和刻線,細節刻畫精彩,亦為彝文碑刻浮雕圖案的精彩之作。
四、生動質樸:楊本忠夫婦墓浮雕圖案
楊本忠夫婦墓位于大方縣八堡鄉天寶村。浮雕圖案集中在碑額、碑枋、抱鼓石部分,淺浮雕與高浮雕結合,雕刻技法呈現出質樸、生動的特點。
(一)碑額
浮雕圖案位于正中間,有長方形邊框,雕刻手法為淺浮雕。中心偏左的位置有一棵樹,主干上伸出三個枝丫,左右相對均衡。樹下有一只倚樹、曲背、單腿站立的猴子,頭部為正面像,目視前方,手捧一只桃子。“猴”與“侯”同音,古代石刻上刻猴子,代表著官運的意思,而猴子手上的桃子,則代表著長壽的意思。
(二)碑枋
碑枋整體呈倒梯形狀,四周有邊框,雕刻手法為淺浮雕。中間刻有一個石榴形的圖案,右側有一只向上跳躍的鹿。從雕刻手法來看并不精致,以體現形狀為主。浮雕圖案中的石榴和鹿有福祿雙全、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三)抱鼓石
抱鼓石位于墓碑兩側,與墓碑緊密相接。從組成結構上來看兩邊一致,即底部為高浮雕瑞獸,中部為抱鼓圖案,上部因風化嚴重,不易辨認。
左側抱鼓石底部為瑞獸,頭部的雕刻相對細致,呈橢圓形狀,略有傾斜角度,長目,直鼻,嘴巴咧開露出緊閉的兩排牙齒,頭上雕刻有兩只角,似牛角。身體似牛身,尾部上翹與抱鼓弧形相適應,腿部較細,似牛蹄。據明代《五雜俎》記載:“龍性最淫,故與陽牛人交,則生麟。”此瑞獸從角和身體可看出具備牛的一些特點,另外民間有將麒麟作為吉祥瑞獸進行供奉的習俗,故此瑞獸可能是變化后的麒麟,寓意著吉祥如意。
中部抱鼓石為正圓形浮雕圖案,由兩個同心圓組成,運用淺浮雕手法。內部雕刻有適合圓形的植物浮雕圖案,外部為回紋幾何紋樣,上部幾乎無法辨認圖案。
右側抱鼓石底部為瑞獸,但雕刻較為粗糙,無法判斷其為何種瑞獸。
從以上浮雕圖案可以看出,楊本忠夫婦墓雕刻手法并不細致,反而具備民間雕刻質樸、生動的手法特點。圖案內容有猴子、鹿、瑞獸、植物等,寓意長壽、福祿、吉祥。
五、貼近生活:卷洞門巖刻、宣慰巖石刻浮雕圖案
卷洞門巖刻、宣慰巖石刻均位于貴州省織金縣珠藏鎮保山村,所刻時間分別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三十九年(1560年)。其雕刻手法與圖案內容有相似性,即淺浮雕與高浮雕結合,浮雕圖案近似。
(一)卷洞門巖刻
卷洞門巖刻采用了淺浮雕與高浮雕結合的方式,其包含屋檐、門柱、柱礎、雀替、屋頂等。從雕刻手法和彝文碑刻內容來看,具有一定的民間特色。浮雕圖案分布在屋頂、門柱、柱礎和雀替。屋頂采用淺浮雕的方式雕刻,檐角上翹,屋頂坡面刻有長條形瓦柱,坡面最前方有瓦當和滴水,瓦當上采用陰刻線雕刻的方式,刻有各類花瓣紋樣圖案,滴水無圖案,僅有陰刻線表示其形狀;門柱和柱礎采用了高浮雕手法,突出于巖面;雀替位于屋檐橫梁之下,用淺浮雕方式雕刻雀替外形,有陰刻裝飾線一條,無其他裝飾圖案。
(二)宣慰巖石刻
宣慰巖石刻包括屋頂、橫梁、門柱、柱礎以及門檻,均采用淺浮雕方式雕刻。屋頂有葫蘆狀尖頂,有兩條浮雕橫梁及碑額牌匾,無具體紋樣。下部為門柱與柱礎,亦為淺浮雕,無裝飾圖案。最下部為長條形門檻,上有陰刻線覆蓮紋樣。
從卷洞門巖刻、宣慰巖石刻浮雕圖案可以看出,其雕刻手法并不精細,甚至有些粗糙。這些圖案的雕刻可能與當時的建筑樣式相關,如貴州六盤水、安順遺留下來的明朝時期建筑,體現了建筑樣式對碑刻圖案的影響。
六、結語
從總體上來講,彝文碑刻浮雕圖案在數量和規模上并不突出,且風格特點有較大的差異,故采用個例分析的方式展開研究。從雕刻手法上來看,既有雕刻精細、規整的特點,又有民間雕刻生動質樸的一面。從浮雕內容上來看,包含了龍、虎、鹿、瑞獸、人物、植物紋樣、幾何紋樣、建筑等內容。從寓意角度來看,體現了彝族人的圖騰崇拜和祈福的思想。鑒于筆者對碑刻文化與歷史知識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過程較為基礎,望專家學者能夠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