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國之重器:青銅禮器的文明弧光(上)
時間:2023-09-2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02 分享:
從殷商到西周,青銅器的功能內容具有濃厚的宗教化、倫理化的色彩。為適應祭祀的功能要求,殷人按照一種“神”的尺度來設計祭器。神本來并不存在,既然在殷人的意識中,神凌駕于人之上,那么,神的尺度實際就是超人的尺度。
后母戊方鼎 通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 商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以云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青銅鼎,高33.9厘米,商,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紀 早期的鼎都無蓋子,春秋之后附蓋子的銅鼎愈來愈多,這可能與鼎兼為陳列之器有關,基于衛生與保溫的考慮。同時有些小鼎帶蓋與流以盛醬醋,是考究美味的表現。鼎在漢代之后消失,大致是因這個時代大量架設立體灶,鼎的支足成為多余。 婦好銘饕餮紋青銅扁足方鼎,高42.4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紀“子龍”青龍鼎 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人面紋方鼎 商代晚期 湖南省博物館藏,1959年寧鄉黃材寨子山出土 青銅禮器食貴族用以表示威儀的物品,故也被大量鑄造。春秋時期以后,也許冶鐵的發明,替代了部分銅器,有余銅可以鑄其他物器,因此不但用以鑄造生產的工具,也發展到非生產性的建筑物,用之作為木材的框架,代替榫卯以結合木構件,達到增強結構與美觀的效果。“盂”青銅鼎 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57年),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 大盂鼎宏偉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銅鼎典型式樣。鼎內壁鑄有長篇銘文,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一事。平蓋獸面紋鼎,西周早期,1981年寶雞紙坊頭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呰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寶雞石鼓山西周墓3號墓出土 寶雞市渭濱區博物館藏蟠虺紋大鼎,高75厘米,寬102厘米,口徑77厘米,重64.2kg,西周晚期,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 鼎圓形,侈口,斂頸,有附耳,圓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環,環上飾獸頭。頸飾重環紋、蟠虺紋、三角紋,腹上下飾二道繩紋,間飾蟠虺紋、下垂蕉葉紋,足飾獸面紋西周晚期出現的重環紋,至春秋時逐漸被蟠虺紋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時有重環紋和蟠虺紋,是兩種紋飾轉換過程的反映。九年衛鼎,西周中期 共王,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銘文記裘衛用車和各種皮革同矩伯交換土地的經過,是一篇土地交換的契約。四十三年逨鼎(丙),西周晚期 宣王,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楊家村這塊寶地多次出土西周青銅窖藏,2003年那次發現很大一個窖藏,出土青銅器數量之眾、形體之大、精品之多、銘文之長、內容之珍貴、紋飾之華麗、保存之完好都是極為罕見的。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 淳化縣博物館藏,1979年淳化縣石橋鄉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 淳化大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銅鼎(也是歷代圓鼎)中最重的,重于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它造型獨特,通常青銅鼎只有左右對稱的兩個耳,而淳化大鼎在鼎腹還多出了三個耳,這樣的造型也是獨一無二的。(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