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 | 潘魯生丨提升黃河民間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時間:2023-12-18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8 分享:
2023年12月12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研究”課題學術會議舉行,會議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郭衛民主持,各子課題負責人匯報了課題進展情況。黃河水利作家協會主席侯全亮、云南大學特聘教授成一農、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中心主任田世民、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魏本權、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等子課題負責人和部分課題組成員出席會議。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子課題負責人潘魯生作主題發言。
潘魯生指出,黃河民間文化是黃河流域廣大人民群眾千百年來,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的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歷史連續性與時代創新性,是動態理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國際傳播過程中,應著重突出其生活性、藝術性、創新性和思想性傳播價值。
潘魯生強調黃河民間文化傳播中的生活性原則。認為它滲透在民眾的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在日常生活場域中踐行這種文化,才能充分激發它的內在生命力,增強文化互動力和影響力。并以美食為例,分析通過陜西肉夾饃、蘭州拉面等黃河民間小食,提升文化親和力和認同感。
潘魯生指出,黃河民間文化傳播要遵循藝術性原則。黃河民間藝術資源基礎雄厚,可以有機融入舞蹈、電影、電視、流行歌曲等高雅藝術和大眾娛樂作品中。典型代表是黃河船工號子,冼星海和光未然據此創作出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不僅抗戰期間極大鼓舞了群眾斗志,目前在國際上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的經典名曲,更好地喚起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
黃河民間文化利用要注重創新性原則,經過“雙創”轉化,使其緊扣時代之需、貼合當代生活。轉化過程中融入科技元素,可以為民間文化再創作打通壁壘。正如春節晚會上的爆款舞蹈作品《唐宮夜宴》,運用數字技術,將青綠山水、國寶文物等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相結合,演員們彷佛穿梭于歷史長河中,帶領觀眾夢回大唐。
潘魯生強調,黃河民間文化保護要堅持思想性原則。黃河先民通過對天地自然、社會人倫的深入思考,積淀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挖掘與闡釋這些內涵,對于加大價值引領力度有重要意義。這些寶貴精神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極強的價值引領作用。這些都是內容傳播的突破點,也是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
潘魯生認為,在黃河文化建設過程中,立足黃河民間文化沃土,進一步強化黃河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增強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潘魯生民藝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