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盛行窯以州為名,汝窯因位于宋時期的汝州故名。1987年在我國文博和陶瓷工作者的多方努力下,終于在寶豐縣清涼寺村找到了燒制汝窯瓷器的窯址。經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余次考古發掘,于2000年發現了汝窯中心燒造區,近年又出土了一批仿青銅素燒器和所謂“類汝瓷”瓷器,逐步揭開了汝窯的神秘面紗。1950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實地調查,最早發現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葉喆民等也多次實地考察汝窯遺址。葉喆民1985年在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首先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一條尋覓汝窯窯址的有力線索”。
一、汝窯的發現
汝窯的發現頗費周折,屈指算來前后經歷半個世紀之久,我國幾代陶瓷和考古工作者為此付出了辛勤的汗水。1986年在西安召開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河南寶豐縣瓷廠王留現展示了他在寶豐清涼寺采集的1件天青釉洗,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重視。上海博物館汪慶正于當年底兩次派人前往清涼寺窯址調查,并于1987年出版《汝窯的發現》一書,認定寶豐清涼寺瓷窯址為汝官窯遺址。1988年、1989年和1998年我們又作了3次考古發現,也發現了多座窯爐,但出土瓷器均為民窯產品。瓷器品種有白瓷、青瓷、黑瓷、鈞瓷、白地黑花和三彩器等,時代從北宋早期一直到金、元時期。1987年10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瓷窯址進行試掘,開挖探方2個,發掘面積200平方米,發現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遂將該窯址確定為汝窯遺址。
2000年的10月1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先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先生及耿寶昌先生等參加的汝窯考古專家研討會在寶豐縣召開。與會專家在考察了窯址現場后一致認為:中外陶瓷界苦苦尋覓半個世紀之久的汝窯瓷器燒造區已經找到,這是中國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隨著各大新聞媒體的相繼報道。這一重要發現廣為人知并引起廣泛關注。2011年至2016年又先后在汝窯中心燒造區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計發掘面積3400余平方米,清理出宋至明代窯爐12座,作坊及建筑基址8處,出土大量素燒器和一批天青釉瓷器,大大豐富了汝窯的文化內涵。上述近30年先后14次考古發掘,終于揭開了汝窯的神秘面紗,為全面認識汝窯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2001年是汝窯的發現者們值得欣慰的一年。6月,國務院公布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月,寶豐清涼寺汝窯發掘項目繼1990年被評為“七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后,又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0月,中國古陶瓷學會2001年年會在汝州召開,中外陶瓷專家學者180余人聚會專題研討汝瓷;12月,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的發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田野考古三等獎。
二、汝窯瓷器的特征
(一)傳世的汝窯瓷器
北宋滅亡后,金人入主中原,窯工南遷,窯區荒廢,汝窯由于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瓷的時間較短,故傳世瓷器不多,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之嘆。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九記載,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趙構幸清河郡王張俊府第,張俊向其進奉的一批寶器中,就有汝窯瓷器16件。由此說明南宋皇室十分喜愛汝窯瓷器而汝瓷在當時已成為珍稀之物。清宮所藏汝窯瓷器的數量,可以從《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中推知大概,僅雍正七年(1729年)一次點交的汝窯瓷器就有31件之多,而且只是洗、盤類造型,遠超過了張俊向南宋高宗的進奉數量。
現存汝窯傳世品究竟有多少件?過去有多種說法。一是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一書:“流傳至今者不足百件,為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瓷窯”。二是1987年上海博物館出版的《汝窯的發現》一書中附有“傳世汝窯瓷器一覽表”,詳列傳世汝窯瓷器65件。三是200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寶豐清涼寺汝窯》,列有傳世汝窯瓷器74件。四是2015年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列出傳世汝窯瓷器90件。
(二)乾隆皇帝的汝窯觀
乾隆皇帝不僅鑒賞瓷器,吟頌詩歌,還令造辦處工匠將自己的詩作刻在汝瓷上。盡管乾隆具有非常高的瓷器鑒賞水平,但他曾把1件鈞窯天藍釉紫斑枕和雍正在位時仿燒的汝瓷誤認為北宋汝窯瓷器,也有把汝窯瓷器當成鈞窯瓷器題詩的。目前傳世的汝窯瓷器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詩的共計21件之多,其中有8件為詠汝窯詩,13件是吟詠宮窯詩。此汝窯洗現藏于香港,為收藏家關氏所收藏。此器附有一信簽,由陳元輝書于清光緒丙午年(1906年):“我家所藏汝窯碟,先大夫瑞安公得于京師琉璃廠者也。其底原刻高宗純皇帝詩一首,后因懼禍,雇工鏟去。詩云:趙宋青窯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而今景德無斯法,亦自出藍寶色浮。”
明代畫家徐渭在其《墨芍藥》畫中題詩:“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注以江東水,春風鎖二喬”。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三回曾經描述賈府榮禧堂有1件汝瓷:“兩邊設一對梅花式洋漆小幾,左邊幾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邊幾上汝窯美人觚——觚內插著時鮮花卉”。在《紅樓夢》描寫的四大家族中,也只有賈府擁有1件汝瓷。
(三)汝窯瓷器的造型
2000-2002年在寶豐清涼寺汝窯燒造區的發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積后度達20厘米,汝窯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出土的汝窯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燒工藝與傳世品幾無二致,可以說汝窯傳世品中的所有器類均能在窯址中找到。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不少傳世品中未見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爐、梅瓶、鵝頸瓶、方壺、套盒、盞托、器蓋、碗、盤、盆、缽、盒等10余種,不少器類還有多種造型。在出土的汝窯瓷器中,既有仿照青銅器的造型,如三足樽、三足洗、方壺、圓壺等,也有作為宮廷陳設用瓷的水仙盆、薰爐、瓶類和洗類器等。但在出土器物中占比例最大的還是碗、盤、盆、盒、套盒、盞托、執壺等日常生活用具。
(四)汝窯瓷器的裝飾
汝窯瓷器的特征:一是天青釉;二是香灰胎;三是滿釉支燒,支釘細小如芝麻狀;四是細碎開片,器表呈現魚鱗狀或冰裂紋。
傳世的汝窯瓷器極少裝飾,除花口盞托盤面有凸棱、三足樽腹部飾弦紋外,僅見橢圓洗內底部刻以雙魚紋。與傳世品不同的是,在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的不少器物表面還飾以花紋。其中,蓮紋是最常見的一種裝飾,如在薰爐的爐壁模印仰蓮、底座呈荷葉狀,盞托的托壁模印覆蓮,碗、缽的腹部模印三層蓮瓣,鵝頸瓶的腹部刻有折枝蓮花。其次為龍紋,在瓶的腹部刻以攀龍,盒的蓋面上刻劃盤龍,缽的內底模印盤龍,其缽的器表還刻有海水波浪紋,再次為雙魚紋和鋪首銜環裝飾,分別見于橢圓形洗內底和方壺的腹部。此外,還發現鴛鴦、鴨龍、獅等雕塑,皆盤居或蹲居于爐蓋的蓋面,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三、汝窯的燒制工藝
(一)范模制作
模具是汝瓷制作工藝的主要手段之一,可分為內模和外模兩類。內模以輪制為主,常見的為素面。素燒而成。胎呈黃色,表面涂一層白粉。主要有碗、盤、碟、盞、洗等。外模皆手制,對合而成。除個別的器型復雜為素面外,絕大多數有紋飾,胎體有白色和粉紅色兩種。常見的有蓮花爐、套盒、龍、鳥、獅頭裝飾等。從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出土的范模看,宋代對宮廷用器尺寸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少器物是使用范模制作而成的。南宋修內司官窯一般認為是仿燒汝窯,史料中曾記載修內司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可知宮廷用器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經濟上不惜工本。
(二)瑪瑙入釉
汝窯瓷器施釉較薄,釉色瑩潤,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濁狀。大致以天青類為主,釉色變化大,包括了粉青、月白、卵青、青綠等多種釉色。從科學測試的結果看,汝窯瓷器的燒成溫度不高,約為1200±20°C,胎中尚有19.3%的氣孔率,呈未完全燒結狀態。宋人筆記中記述汝窯“內有瑪瑙末為釉”,在寶豐清涼寺汝窯址附近確實有豐富的瑪瑙礦,至今仍遺留著開礦的巷道。在寶豐清涼寺窯址的宋代地層中,還保留一大件瑪瑙礦石和出土有一些瑪瑙石碎塊。李家治先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一書中認為,瑪瑙是一種SiO2的隱晶礦物作為配釉原料性質同石英相似,用瑪瑙制作御用品,當然會顯出汝窯產品的珍貴。
(三)支釘支燒
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出土的支燒具,常見的有支燒器座、墊餅支燒、墊餅墊燒、墊圈支燒和墊圈墊燒等。墊餅支燒可分為厚餅和薄餅兩種形式。厚餅支燒皆五個支釘,耐高溫性能較差,支釘與餅面粘接不牢,易脫落。此類墊餅支燒常見于汝窯早期窯爐和地層內,為汝窯創燒時期的作品。薄餅支燒大小不一,常見的有五支釘和三支釘,胎質耐高溫性強,餅面與支釘粘結性良好,不易脫落,可以反復使用。墊圈支燒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是汝瓷燒造成熟時期的支燒具。圓形墊圈支燒采用優質高溫耐火材料制成,大小不一,皆方棱圓形,圈面上等分手捏5個支釘。橢圓形墊圈支燒,數量較少,工藝講究,應是燒制橢圓形水仙盆的專用墊圈。
這次發現的宋代窯爐20座,集中分布于發掘區的西北部。窯室周壁用耐火磚壘砌,一般由窯門、火膛、窯床、隔增和煙囪組成,大致分作兩種形制。一種計7座,窯室面積較大,平面結構呈馬蹄形,前圓后方。另一種計13座,窯室面積較小,平面呈橢圓形,皆呈連體式布局,即兩窯一組并列,共用一個工作面。根據地層、窯爐間的疊壓關系和出土的遺物分析,馬蹄形窯爐的年代略早,大約為汝窯創燒的初期階段,而橢圓形窯爐偏晚,約在北宋晚期御用汝瓷燒造的成熟時期。
上述窯爐仍屬于北宋典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火焰在進入窯室后,先上升到窯頂,熱量遇阻向下燎燒窯底,煙氣則從吸煙孔經煙囪排出窯外。從窯爐附近不見煤灰和火膛普遍較淺看,燒制汝窯瓷器的燃料是柴而不是煤。其中,橢圓形窯爐窯室面積奇小,便于控制窯內溫度,其窯壁燒結程度很高。同時,這里還出土有大量用于測試窯爐溫度的火照和火照插餅,表明燒制御用汝瓷十分重視窯爐火候和溫度的控制。這里的匣缽也與其它區域出土的匣缽有別,往往在匣缽表面還抹有一層耐火泥,對于密封匣缽接口和匣缽內溫度應有一定的作用。
四、汝窯的年代與性質
2000年度在汝窯瓷器燒造區的發掘,我們根據地層和遺址的相互疊壓關系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既燒制滿釉裹足支燒的天青釉瓷器,又燒制豆青和豆綠釉刻、印花瓷器,有少量豆青、豆綠釉瓷器也為滿釉支燒,但支燒痕較大,出土的匣缽多呈褐紅色,外壁不涂抹耐火泥,皆用支燒墊餅,支釘粗狀,支釘與餅粘接不牢,應屬于汝窯瓷器的原初期階段。在該階段地層(T36④)和遺跡(Y3)內各出土“元豐通寶”銅錢1枚,表明汝窯瓷器的創燒不早于宋神宗元豐年間。
第二階段以天青釉瓷器為主,傳世的汝窯瓷器形制在這一階段應有盡有,并出現了一些新的器類。燒制工藝趨于成熟,絕大多數匣缽外壁涂抹一層耐火泥,支燒墊餅的支釘小而尖,新出現了支燒墊圈。從出土的一些模具標本看,該階段的不少器類采用模制,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勻,充分顯示出當時窯工制作的精細程度。在屬于該階段的遺跡F2內曾清理出1枚“元祐通寶”銅錢,并在同期地層內伴出有宋哲宗時期的“元符通寶”和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等銅錢,說明汝窯瓷器的成熟階段應為宋哲宗和宋徽宗時期。
在1987年寶豐清涼寺汝窯址被確定為汝窯遺址之前,研究者對于汝窯的認識比較一致,認為汝窯就是專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的窯場,也即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那部分傳世品。如馮先銘早在1964年發表的《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一文中指出:汝窯是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一部分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一部分是民間燒制的瓷器,現在稱它“臨汝窯”,這是汝窯的主要部分。李輝柄在其所著的《宋代官窯瓷器》一書中,不僅認為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為官汝窯,而且提出它就是北宋官窯,把文獻記載中的汝窯與北宋官窯合二為一,“從考古工作者的調查中可證實其發掘物與宮中傳世汝瓷相同,從而有力地證明寶豐清涼寺遺址就是官汝窯的所在地。在遺址范圍內除發掘一部分官汝窯器物外,還獲得了較多的民汝窯器物。這與《坦齋筆衡》中的先‘命’汝州造青窯器,后‘自’置官窯燒造的記載的歷史一致的。”
在寶豐清涼寺窯址確定為汝窯遺址后 ,關于汝窯的稱謂也隨之增多,為了區分所謂的官汝與民汝,出現了諸如“汝官窯”、“官汝窯”或“北宋官窯”的提法。我們認為,宋至清人文獻中均以汝窯名之,大家已經習慣并認可,似不必另起“汝官窯”或“官汝窯”之名。
五、汝窯瓷器的價值及影響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中,其中排名第二的就是汝窯天青釉無紋橢圓水仙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館之寶中,寶豐清涼寺汝窯址出土的汝窯刻蓮紋鵝頸瓶入選,表明了汝窯瓷器的珍貴價值和學術地位。
汝窯對后世的影響。汝窯在厚釉工藝、滿釉支燒工藝和兩次燒成工藝等方面,對于其后的韓國高麗青瓷、南宋官窯、汝州張公港窯和鈞窯瓷器都有一定的影響。2017年10月是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考古發現30周年,汝窯遺址展示館和汝窯博物館相繼落成對外開放。汝窯博物館建筑面積5970.74平方米,陳列以“汝窯為魁”為主題,展示內容分為“汝瓷之源”“青瓷典范”“汝窯遺緒”“保護發展歷程”4個部分。汝窯博物館總展品1100余件,其中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文物893件。
孫新民
1982年1月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分配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退休。1997年1月任副所長,1999年4月至2013年5月任所長、研究館員。曾兼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和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先后負責和主持發掘了開封北宋東京城、鞏義北宋皇陵、寶豐清涼寺汝窯址、魯山段店瓷窯址和鞏義窯址等10余項大型考古項目。著有《北宋皇陵》、《寶豐清涼寺汝窯》、《鞏義黃冶窯》考古報告。主編陶瓷圖書10余部,在專業刊物上發表考古簡報和科研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