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孫秋爽 王曉昕:云南鶴慶木紋金工藝流變研究
時間:2024-01-1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44 分享:
作為一門外來金屬工藝,日本木紋金工藝在中國云南鶴慶的發展由個別銀匠的工藝興趣而起,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受自身工藝特點、文化審美、市場環境等諸多要素的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發展面貌。本文以田野考察、工藝實踐等方式解讀日本木紋金在云南鶴慶逐漸實現本土化的工藝演進過程,分析其不同發展階段中工藝流變的內容與結果,并對推動鶴慶木紋金發展變化的因素進行溯源。
木紋金日語中稱為“木目金”,英語中稱為“Mokumegane”或“Mokume”,是利用不同金屬多層重疊后,經過鍛打延展后再使用鋼鑿雕刻,或用鉆頭切削,使其表面出現木紋狀花樣的一種金屬工藝。[1]21世紀初,木紋金工藝通過中日藝術院校交流傳入中國,逐步成為中國院校師生與金屬藝術家創作中的一種重要工藝手段。同時,云南鶴慶銀匠通過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木紋金工藝,受其新穎工藝形式吸引的同時,在市場驅動下,開始探索木紋金工藝在市場中的廣闊空間,并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工藝本土轉化路徑。歷經十余年的發展變化,木紋金已經成為鶴慶金屬工藝的一張名片。鶴慶銀匠在熟練掌握木紋金工藝的同時,將木紋金這一工藝形式廣泛應用于銀器市場,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部分銀匠在傳統木紋金工藝式樣的基礎上不斷革新,創作出迥異于日本木紋金的金屬工藝佳作。
從工藝形式上來看,日本木紋金多種金屬層疊所產生的木紋狀紋樣與雕漆、大馬士革鋼、絞胎等工藝類型有著相似性。在工藝美術領域,不同種類的工藝形式之間存在著諸多隱含的內在聯系,它們或工藝手法相似,或裝飾效果一致,或應用材料相同。[2]因此,如何判定鶴慶木紋金是在日本木紋金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變化的,是本文討論外來工藝本土化問題的前提。具體的依據有三:首先,根據對鶴慶最早從事木紋金工藝制作銀匠們的訪談,可知他們直接或間接受了日本木紋金的相關圖片或知識的影響,進而展開工藝研究。如鶴慶第一位研究木紋金工藝的銀匠母炳林說:“大概在2000年,我在一本日本畫冊上看到一個花瓶,由多層金屬的合成材料制成,但是當時并不知道這種工藝叫作木紋金,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以及如何去做這樣的效果……2006年,我開始嘗試這種工藝。”[3]其次,鶴慶木紋金與日本木紋金在工藝原理、工藝流程(圖1—2)、紋樣表現(圖3—4)等多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相較于雕漆、絞胎等不同材質的工藝形式,二者在工藝邏輯上存在著更為直接的聯系。最后,從能夠查閱到最早的鶴慶木紋金作品相關介紹、圖錄中可知,將銀、銅等不同金屬結合,通過色差來表現其工藝美感的金屬工藝被命名為“木紋金”,且其命名與工藝形式直接來源為日本木紋金。基于以上三點,能夠看到日本木紋金對鶴慶木紋金的直接影響。圖1.日本玉川堂木紋金制作流程(圖片來源:《人間國寶——玉川宣夫作品集》,第68頁)
圖2.王志材木紋金制作流程
圖3.《木紋金口打出湯沸》,日本玉川堂(圖片來源:《人間國寶——玉川宣夫作品集》,第53頁)
圖4.《淚》木紋金茶葉罐,王志材制作,2016(王志材供圖)
筆者自2015年起多次前往鶴慶進行工藝調研與實踐,見證了鶴慶木紋金從工藝模仿到成熟、最終走向市場化的完整過程。本文以母炳林、王華藻、王志材、段葉才等具有代表性的木紋金工藝制作者的制作工藝、器物造型、紋樣特征為考察內容,通過對不同時間段內鶴慶木紋金發展共性特征的梳理與總結,將其分為工藝模仿期、成熟期、標準化與多元創造并存三個階段,旨在呈現木紋金這一外來工藝在中國民間本土化發展的演變過程,并嘗試對其發展變化進行分析與溯因。日本木紋金的制作須經歷裁片、打磨表面、除油祛污、固定、高溫加熱、鍛打等十余個步驟,但大體可分為制作木紋金板材與制作紋樣兩個階段。其中,紋樣的制作以結合緊密的板材為前提,更多取決于銀匠個人的審美喜好,能夠通過多種手段實現,因此整個工藝的難點更多在于前期板材的制作。從工藝原理上來看,日本木紋金工藝中金屬的連接是在高溫加熱的過程中,金屬板材之間發生擴散熔解,在不致使金屬的母材熔化及發生金屬變形的溫度(熱)和壓力下,使金屬的接觸面之間的原子相互擴散,形成聯接。[4](圖5)這一過程對金屬板材表面的平整度、清潔度與加熱時間有著嚴苛的要求,稍有不當,便會使金屬板材之間剝離,導致工藝的失敗。(圖6)因此,鶴慶銀匠在早期對日本木紋金進行的工藝模仿中,相較于木紋金紋樣的探索,板材的制作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圖5.木紋金金屬板材擴散溶解示意(圖片來源:趙丹綺:《玩·金·術2——金工創作進階》,第230頁)
圖6.日本木紋金工藝板材制作流程
自母炳林2006年開始嘗試木紋金制作,至2015年鶴慶木紋金開始走向成熟,鶴慶銀匠對于日本木紋金的模仿與探索歷經近十年的時間。早期對于木紋金工藝的探索更多出于銀匠個人對于木紋金這一工藝形式的喜好,缺乏外界的工藝指導與相關工藝資料的輔助。因此,鶴慶銀匠將目光投向工藝形式相近的另一金屬工藝——大馬士革鋼,試圖從這一相對熟悉的金屬工藝入手,以此進行工藝的遷移和模仿。大馬士革鋼是通過兩種或更多不同含碳量的鋼材一起折疊鍛打而成,在工藝形式與工藝原理上與木紋金相仿。從最早探索木紋金工藝的二位銀匠母炳林和王華藻身上,不難發現他們的另一重鐵匠身份。母炳林所在的母屯村是遠近聞名的鐵匠村[5],歷史上作為鶴慶地區駐軍的所在,有著打造鐵制兵器與農具的歷史,現今仍然以打造鐵制工具而聞名,為鶴慶銀器中心新華村加工各類鍛造與首飾工具,母炳林本人也有著豐富的打制鐵器的經驗。王華藻15歲起跟隨父親學習金屬工藝,1990年以鐵匠的身份進駐藏區,為藏族人打造鐵制農具。對于擁有豐富鐵匠經驗的母炳林與王華藻來說,選擇以大馬士革鋼這一相對熟悉的工藝形式開始對于日本木紋金的探索,也是鶴慶白族銀匠善于通過已掌握的工藝來學習新工藝的思維模式的體現。從制作工藝上來看,母炳林與王華藻同樣采用了大馬士革鋼的工藝手段來制作木紋金,即將銀與銅板間隔交疊之后,通過高溫折疊鍛打的方式進行制作。因通過反復折疊板材得到紋樣,器物內外皆有花紋。在紋樣的呈現上,母炳林制作的木紋金呈現水平的波紋狀,金屬色帶寬大。(圖7)根據口沿處器壁內外色帶相連且呈現同一種顏色,可以判斷母炳林取料為木紋金板材的橫截面。(圖8)王華藻制作的木紋金紋樣細密,呈現木紋狀結構。(圖9)根據器物口沿處為銀銅多層緊密疊加,可以判斷王華藻取料為木紋金板材的頂面,經鉆頭切削后鍛打平整制成。(圖10)圖7.“赤霞流云”木紋金茶具,母炳林制作,2010(母炳林供圖)
圖8.母炳林早期木紋金工藝取料示意(作者繪制)
圖9.木紋金酒杯,王華藻制作,2014
圖10.王華藻早期木紋金工藝取料示意(作者繪制)
鶴慶銀匠通過相近工藝形式大馬士革鋼切入進行的工藝探索能夠基本實現木紋金板材的制作,但在工藝上仍有很大缺憾。從母炳林開始研究木紋金到制作出第一套完整的木紋金茶具,歷經四年時間,后續未能有更多的作品呈現;王華藻自2014年開始研究,在近兩年多的時間內反復試驗,但仍然難以保障木紋金板材的成品率。其原因在于大馬士革鋼折疊鍛造的方法無法解決因木紋金工藝中板材氧化層而無法熔解黏合的問題。鍛打過程中,開放式的折疊鍛打無法完全密閉空氣,使板材中的銅產生氧化物,導致兩種金屬之間黏合不夠,最終板材出現掉皮或破裂。盡管未能完全掌握工藝原理,但鶴慶銀匠早期的嘗試使木紋金這一工藝在鶴慶地區開始傳播,為下一階段更多銀匠的研究提供了經驗,也為鶴慶木紋金工藝的進一步發展與市場化奠定了基礎。2工藝成熟期:鶴慶銀匠對木紋金工藝的掌握與市場化開端鶴慶地區以手工銀茶壺為代表的銀器加工產業發軔于2010年,至2016年市場逐漸趨向飽和,競爭日趨激烈,原有的工藝與款式已難以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在市場驅動下,新工藝的研發能夠為過于飽和的銀器市場提供新的商機。木紋金在擁有獨特工藝形式的同時,銀與銅相結合所制成的器物在材料成本上相較銀壺能夠下降一半左右,同時其獨特的工藝形式又可帶來產品的高附加值。2017年,鶴慶銀器市場中,一把木紋金煮水壺的價格在15000元左右,相較于銀壺有著更大的利潤空間。受市場環境的影響,木紋金工藝在有一定研究基礎的情況下,成為鶴慶眾多銀匠爭相研究的對象。同時,伴隨著木紋金在國內院校中日益成熟,木紋金工藝的相關資料在網絡和書籍中日益增多。部分銀匠通過與院校師生交流或上網查閱資料,逐漸了解到日本木紋金擴散熔解的工藝原理。總的來說,外部市場需求是這一時期鶴慶銀匠爭相探索木紋金工藝的動因,相關知識的流通、高校與民間的交流為鶴慶銀匠學習掌握木紋金工藝提供了有利條件。2016年至2017年,木紋金工藝在鶴慶地區逐漸成熟,形成較為完善的工藝模式。其中大部分銀匠采用的方式是借鑒日本木紋金工藝,即采用擴散熔解的方法制作木紋金材料。日本方式的流行,一方面源于在網絡中有著一定的經驗總結,鶴慶銀匠能夠獲取制作工藝的基本流程;另一方面,伴隨著電爐的推廣,金屬材料的熔解溫度更便于掌握,也更易于在銀匠之中傳播與推廣。這一階段能夠掌握木紋金工藝的鶴慶銀匠數量眾多,木紋金板材的成品率較高,同時出現了專門出售木紋金材料的加工工廠,以供給銀器作坊生產加工木紋金產品。盡管對于日本木紋金工藝的原理和流程已經熟悉,但受自身工藝特點與設備條件的影響,鶴慶銀匠對于日本木紋金技法的掌握仍然經歷了一定的過程。關于工藝的嘗試,銀匠洪天行說:“最開始的時候使用鐵絲綁和噴槍燒,后來發現鐵絲綁不住,就按照網上那樣制作了小的夾板,把板材洗干凈之后疊起來,兩塊鋼板用螺絲擰緊后拿大噴槍燒。”[6]銀匠王松說:“為了保障成品率,開始我們會做一件器物燒一塊料(木紋金),后來買了電爐反復調試掌握溫度以后,就能夠燒比較大塊的木紋金料了。”[7]總的來看,這一階段雖然銀匠們的工藝流程略有出入,但是在工藝原理、制作方法上,鶴慶木紋金工藝通過借鑒日本木紋金這一外來工藝方法迅速成熟,成為具有一定流傳度的金屬工藝技法。在日本方法推廣流行的同時,部分銀匠還利用本民族金屬工藝的優勢和特點來解析這一外來工藝,并在制作效率、成品率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如王華藻、王志材父子在嘗試大馬士革鋼方法制作木紋金未果后,轉而結合白族金屬工藝中的銅包銀、多層一體套打等工藝,逐漸開發出高溫鍛打黏合的木紋金工藝制作方法。其與日本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用高溫鍛打黏合工藝制作的木紋金金屬板材的熔接并不發生在燒制的過程中,而是在燒制結束后使金屬保持高溫狀態下,通過外在施加的壓力(空氣錘快速鍛打)使金屬本身產生二次熔化,同時破壞氧化層,使金屬熔接發生。(圖11)整個制作流程時間較短,從開始燒制到最終鍛打成型時間在10~15分鐘。為了使金屬板材在加熱過程中保持隔絕氧氣的狀態,王華藻在開始時會制作一個與銀片等大的金屬盒子來包覆金屬板材,以防止氧化層的產生。這種方法避免了板材打磨中材料的損耗,節省了制作時間,同時通過高溫鍛打黏合所制作的板材在性能上相較日本木紋金擴散熔解更為柔軟,在鍛打一體壺等器形相對復雜的器物時更具優勢。圖11.王華藻、王志材高溫鍛打黏合木紋金燒制、鍛打工藝示意
伴隨著對木紋金板材制作工藝的掌握,鶴慶銀匠開啟了對于不同木紋金紋樣的工藝實踐,式樣不再局限于日本木紋金中的木紋狀紋理。這一時期,木紋金紋樣的制作方式以器形制作的時間為區分,第一種是在鍛造器形前制作紋樣,即在木紋金熔接完成后,通過鍛打或壓制成為5~8毫米的木紋金板材,然后在板材上通過鑿刻、鉆孔等方式使花紋顯現,壓平后重復2~3次,最終將板材壓制成0.8毫米~1.2毫米的片,再進一步鍛打成型。這種方式制作的紋樣會隨著板材壓制與器皿鍛打過程中器物的形變而發生改變,無法做到完全控制,花紋較為明顯,前期在板材較厚時的鉆孔、切削對材料的損耗較大。(圖12)第二種是器形鍛造完成后再制作紋樣,即在木紋金熔解黏合后不做花紋,直接將板材整體壓制成1毫米~1.5毫米的片。鍛打成型后,在器物表面通過鏨刻、剔刻、打磨等方式制作紋樣,最后將表面錘平。這種方式制作的紋樣更為豐富,既可做到細密精致,也能夠展現木紋金工藝中不同色金的色彩之美,同時對材料的損耗較小。(圖13)因器物成型后不再做進一步的塑形鍛造,紋樣不會有大的變動,銀匠能夠實現對紋樣的控制。圖12.器物成型前做紋樣表現,制作者:王華藻
圖13.器物成型后做紋樣表現,制作者:段葉才
木紋金工藝的成熟使得鶴慶銀器市場中出現了以木紋金制成的銀器、首飾等,新的工藝形式吸引了一批新的消費者。盡管有一定數量的銀匠掌握了木紋金工藝,但在整體的銀器市場中,木紋金產品仍屬稀缺,木紋金材料具備一定的材料紅利。因此,在銀匠能夠通過多種手段控制木紋金紋樣的情況下,這一時期市場中的木紋金材料大部分仍以簡單的鉆孔、打磨等速度較快的方式來制作,追求滿密的紋飾效果,以凸顯木紋金的工藝特性,紋樣相對粗放。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木紋金工藝的成熟與其在市場中的不斷嘗試,鶴慶木紋金銀器市場逐漸規范。在眾多銀器作坊研發新器形、新紋樣的同時,大的銀樓與品牌也逐漸參與到木紋金產品的生產與開發之中,使得鶴慶木紋金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于面臨商業競爭的工藝產品來說,工藝時間、材料成本、紋樣的創新性與可操作性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木紋金這一“獨一無二”的金屬工藝伴隨著商業競爭逐漸走向大批量生產的標準化、量產化階段。同時,在工藝原理和制作流程較為成熟的前提下,鶴慶銀匠產生了對于器物尺度、紋樣創新的探索熱情,創作出迥異于日本傳統木紋金式樣的器物作品,并在專業領域獲得高度評價。工藝成熟期后的鶴慶銀匠制作木紋金板材大多數采用日本液態溶解技術進行材料制作,通過電爐控溫燒制的工藝實現了材料制作的標準化。在紋樣制作上,進入市場的木紋金產品同樣實現了標準化與量產化。一方面應對市場中日益增長的審美與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夠在大量的產品生產過程中提升生產效率,保證品控,避免紋樣過于隨機,使其能夠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木紋金紋樣的標準化模式主要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不受控制的標準”,即在不控制紋樣的前提下,隨機地在板材之上打孔、切削,延展之后花紋無秩序,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這一類紋樣主要表現木紋金工藝的自然美感,在層數上有多有少,排列上有疏有密,同時對于銀匠制作來說較為簡便,在市場中成為一種固定的制式紋樣。(圖14)另一種則是借助CNC精雕、模具壓制打磨來實現對紋樣的精準控制。其中CNC精雕是在將板材壓制較薄后,通過數控車床在表面雕刻花紋,經過壓制后能夠得理想的紋樣;模具壓制是通過模具將木紋金板材壓制成金屬半浮雕,將凸起的部分磨去,來顯露出紋樣的工藝方式。以上兩種方法均是在制作器形前進行紋樣的制作,通過這一時期銀器加工工藝中的油壓、旋壓、沖壓等工藝,在板材能夠快速成型的同時,避免了人在鍛造中力不均勻導致的紋樣變形,使紋樣控制得更加精確。兩種工藝都能夠批量生產紋樣相同的木紋金板材,相較于CNC精雕,模具壓制工藝制作紋樣的速度更快、生產效率更高。圖14.隨機鉆孔木紋金紋樣示意
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鶴慶銀匠實現了對于木紋金紋樣的精準控制,量產化的優勢也使得一些新的紋樣在銀器制作中被經常使用。以不規則多邊形紋樣為例(圖15),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該紋樣在不同工坊、不同器物之中反復出現。(圖16)在兩件形制相同的器物中,紋樣的形狀、大小、尺寸、位置分布基本一致,真正實現了精確可控。木紋金工藝的標準化在生產中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使木紋金產品在鶴慶銀器市場中更具優勢。圖15.不規則多邊形木紋金紋樣示意(作者繪制)
圖16.同一紋樣在不同器物之上的應用
從獨一無二走向標準化與量產化,鶴慶銀匠在推動木紋金發展的道路上無疑邁出了重要一步,將工業生產的方式引入手工藝產品的生產制作之中,使得一門手工技藝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鶴慶銀匠還將木紋金材料應用于更加廣泛的生活場景之中,制作茶器、酒器、花器、飾品、擺件等,器物類型和使用范疇相較日本木紋金更為豐富,能夠在市場中廣泛流通。但相較于以純手工制作的木紋金,標準化制作的木紋金紋樣呆板而缺少變化,機械加工出的花紋在層次和形狀上趨于雷同,缺少手工制作的溫度與靈動之美。同時,量產化與標準化也帶來了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利益至上引發的惡性競爭也使得鶴慶木紋金產品出現了式樣趨同、跟風模仿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在鶴慶銀器產業發展背景之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鶴慶木紋金當下發展中急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后,通過對技藝的鉆研來探究技藝的邊界,是鶴慶白族銀匠“小爐匠”精神的特質,激發著一代代銀匠提升手藝、追求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在鶴慶木紋金工藝日趨走向產品化的同時,部分具有較高技藝水準的銀匠開啟了對于木紋金工藝的多元創造。伴隨著木紋金板材制作技藝的成熟,更大面積的基材、更多金屬板材的堆疊層數能夠制作出較大體量的器物,同時呈現更為細膩豐富的紋樣效果。如王華藻的作品《天凈沙秋》,高60厘米,使用邊長15厘米、厚1毫米的銀片與銅片共87層鍛打而成,通過器物鍛造成型后在表面剔刻,創造出具有意境的山水紋,在器物體量和紋飾表現上都有較大突破。(圖17)同時,木紋金與其他金屬工藝的結合也使得器物裝飾更為華麗豐富,通過鏨刻、浮雕等工藝,紋樣在質感、光澤、色彩等方面產生對比,賦予器物更為豐富的審美特質。如母炳林的作品《山河茶韻》將大片木紋金紋理化作江河波濤,與周圍浮雕塑造的銀山相呼應,是木紋金工藝特性與表現題材的巧妙結合。(圖18)段六一則發揮鏨刻優勢,善于在器物成型后通過手工剔刻來制作細膩工整的紋樣。糾紋金茶餅盒將兩種木紋金材料匯集于同一件作品,盒蓋以黃銅、紫銅交疊成為木紋狀紋理,表現木紋金工藝自然的紋理,盒身以剔刻的方式刻出工整的曲線圖案。自然與秩序、素雅與華麗,搭配鏨刻的冰裂紋,使作品整體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圖19)圖17.《天凈沙秋》王華藻制,2018(王華藻供圖)
圖18.《山河茶韻》,母炳林制,2021(母炳林供圖)
圖19.糾紋金茶餅盒,段六一制,2018(段六一供圖)
鶴慶銀匠在鉆研工藝的同時,制作的木紋金精品通過參展、獲獎提升了鶴慶木紋金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鶴慶木紋金市場的發展。同時,通過木紋金工藝制作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也使鶴慶銀匠在專業領域獲得高度評價。如母炳林于2022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其中重要參評作品即為《山河茶韻》與《一堂和氣木紋金盛水罐》兩組木紋金作品,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王華藻創作的作品《天凈沙秋》《水滴石榴》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當下,鶴慶木紋金工藝的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在專業領域獲得的成就與認可帶動更多的銀匠投身于技藝的研究之中,并很快將研究轉化為產品投入市場,進而促進了鶴慶銀器市場中木紋金產品質量的提升。云南鶴慶木紋金工藝的發展是一個面對外來工藝,從模仿到掌握、最終實現本土化的完整的工藝演進過程,它既受制于自身的工藝技術特點,也受到市場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這些相互關聯的要素影響下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發展面貌。面對新的工藝形式,鶴慶銀匠首先從自身工藝經驗入手來試圖實現工藝的遷移和轉化。在充分了解日本木紋金的工藝原理與方法之后,鶴慶銀匠一方面迅速對其進行學習內化,另一方面以市場為導向,實現其市場化與商品化。伴隨著激烈的商業競爭,鶴慶銀匠通過新技術的介入實現了木紋金工藝的標準化與量產化,大大提升了工藝生產效率。盡管出現了一定的產品同質化現象,但鶴慶木紋金突破了日本木紋金的器用范疇和使用場景,擁有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部分擁有高超技藝的銀匠對木紋金工藝的研究與創造使他們在專業領域獲得了較高評價,并與市場相互影響,逐漸形成當下鶴慶木紋金工藝研究與工藝市場化互相促進的發展路徑。鶴慶木紋金的流變過程源于鶴慶白族銀匠“小爐匠走夷方”的工藝文化,他們在面對外來工藝時善于總結經驗,運用本土工藝進行解析,并逐漸內化以服務于自身。同時,這也是鶴慶銀匠堅持以市場和消費為導向,以手工技藝推動本地銀器產業發展的表現。作者:孫秋爽、王曉昕(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裝飾雜志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