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孫斌:標準化、時尚化、科技化沖擊下的,陶瓷文創的藝術化思考
時間:2024-01-1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46 分享:
藝術性是指藝術作品通過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思想感情所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的程度以及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的完美程度。文創產品的藝術性主要包括形象的獨特性和典型性;意境的可感性和深邃性;結構的嚴謹性和完整性;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手法的精當性和多樣性;表現的文化性和創新性等方面。陶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與時代的碰撞中不斷提升自身品質,面對標準化、時尚化、科技化潮流的沖擊,陶瓷文創產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藝術性的缺失。如何重拾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并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本文討論的核心。
1914年德國工業同盟中掀起了一場關于藝術性與標準化何為第一性的論戰,最終以穆特修斯為代表的理性主義戰勝了以亨利·范德·威爾德為代表的藝術原則,并奠定了以標準化和功能性為基礎的現代主義理論。二戰后的 50 年代,人們開始意識到單調冷漠的現代主義缺乏人情味與藝術性,隨之引發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后現代主義運動。這足以說明藝術性本身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美更是一種撫慰。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在現代主義的強烈沖擊下中國設計界形成了所謂的標準化與大眾化傾向。人們普遍認為幾何化的產品、抽象化的設計是美的,卻沒有思考過這樣的美源自哪里,又會去向何方,接受了沃霍爾和斯特拉吹捧的“所見即所得”。那些具有共識性的陶瓷文創,也只不過是披著藝術外衣的流水線產品,消費者接受了所謂的藝術和個性,卻迷失在了審美的大門外。陶瓷文創產品附庸時尚潮流、粗制濫造的現象屢見不鮮。如在景德鎮創意市集中逛幾圈就會發現很多產品除了材質肌理略有變化之外設計幾乎沒有差別。這樣的文創產品只可一時得利卻無法長久發展,反復套用導致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淪為了標準的藝術、沒有生氣的藝術,潮流化誤導了大眾的審美追求。
晚明時期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則凡閑適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長物者,文公謂之‘入品’,實乃雅人之致”。強調了一種不同于庸眾的高雅趣味,體現了文人士大夫的優越感和特有的審美定式。這種有意與大眾拉開距離的審美情趣將藝術束之高閣并認為只有幽人、韻士才能感受到它們。“為藝術而藝術”表面上看是為了實現藝術的純粹性而進行的一種努力,實際上卻逐漸背離了藝術的本源。目前,在產品的藝術表現上流行這樣一種觀念:真正的藝術是不需要被大眾理解的,是藝術家孤芳自賞的趣味并刻意造成與大眾的審美差距。實際上,脫離大眾的藝術是虛假的藝術。如文震亨認為“藕花池塘最勝,或種五色官缸,供庭除賞玩猶可”,而李漁指出蓮荷是“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閑情偶寄
》拉低了《長物志》所謂的“高雅趣味”,強調藝術之趣源于大眾生活。景德鎮每年舉辦種類繁多的陶瓷大展,而參展作品中多是脫離大眾趣味的“高雅藝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極少能感受到作品的意趣。這種風氣也影響到文創產品設計,奇形怪狀的花器、扭曲造作的水杯、夸張變形的動物比比皆是,這些脫離大眾的陶瓷文創產品喪失了真正的藝術趣味。
陶瓷文創產品開發受市場、效益、周期性等因素的制約,越來越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長線投入。主要原因在于開發者不敢嘗試新產品投入市場后的震蕩、文化認知的沉淀和漫長的資金回流。這便造成抄襲現象大量產生,哪種產品賣得好就模仿哪種產品,銷售疲軟就馬上轉向。這種模式對以市場為主導的商業社會而言無可厚非,但不斷抄襲反映的是藝術中獨創精神的匱乏。正如康定斯基在《藝術的精神》一書中所說:“創作的勇氣完全淹沒在市場機制中,商業獲利就是罪魁禍首。”開發能力的匱乏與創新觀念的萎縮會使陶瓷文創產品在市場機制的洪流中喪失競爭力。此外,開發者往往并未深入探析產品的文化內涵,而缺乏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會使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這又何談藝術表現。以中國傳統葫蘆元素為例,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很多陶瓷文創產品在開發時將這一形象與銀質高光亮釉配合使用,這便造成科技化形象有悖于其慣有的文化認知,所謂的求新求異實則是對傳統文化的曲解,藝術性也在這樣的表達中消失殆盡。
原研哉說:“設計就是人通過對物質的創造來解釋生活和生存的意義及愿望的過程。”所謂創意生活是將文化創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進而營造出良好的生活樣態。陶瓷文創產品終究是產品,其主要功能仍是使用。目前,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只強調藝術高于生活,卻忽視了藝術源于生活,產品開發注重美觀卻不實用。如一款陶瓷水杯為了配合兔子主題,在杯口設計了一對又長又尖的耳朵,形象上確實達到了藝術化效果,但在實際使用時會因耳朵過長戳到眼睛。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市場是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文創設計強調的是體驗感與交互性,拋開適用談藝術是對二者關系的誤讀。此外,陶瓷文創產品開發對于尺寸、材質、形態等要素均有要求,它們的設定直接影響到其與所處環境的關系。如茶具的設計要考慮到外在形態與特定空間的融合,大小也應該注意配合家具的材質尺寸。市場上的部分陶瓷文創產品只重美觀不重適用,造成產品與使用環境的不和諧,即所謂的藝術性無法融入實際生活。
基于陶瓷文創產品的開發,如何解構其藝術性與文化性是重拾文創意趣的核心。唐納德·諾曼把情感化設計分為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結合該理論筆者將陶瓷文創產品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解讀:外部視覺層,包括色彩、肌理、造型、裝飾以及部件組成等要素,即產品外在直觀的藝術表現;中部行為層,包括功能性、操作感、互動性、安全性、部件組合關系等要素,即產品藝術與文化性的適用轉化;內部文化層,包括產品的文化內涵、敘事特性、情感體驗等屬性,即產品蘊含意境的審美性表達(見圖)。
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正是通過色彩、肌理、造型等外在因素表現出來。陶瓷材質的豐富釉色和多變肌理為文創產品加飾了美麗的“外衣”;刻、劃、印、剔等表現技法為藝術表現增添了多種手段;3D打印、翻模、注漿等技術使產品造型達到無所不包、無所不制的地步。繪畫與堆貼更是中國陶瓷藝術中典型的裝飾手段,紋樣跨越了時空融匯于現代陶瓷文創產品之中,如花卉可以是傳統的單獨紋樣也可以成為現代設計的邊飾,采用具象圖案還是幾何紋樣完全取決于產品設計的實際需要。此外,文創產品的組合部件正在走向復合材質的發展之路,陶瓷與竹、木、金屬的結合讓文創產品更具藝術韻味,如現代陶瓷茶壺常采用藤編或金屬材質制作提梁。在這里,各種元素的使用都是為了實現藝術性的表達,只有通過設計手法的精當性和多樣性才能真正呈現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
產品與藝術品本質上的區別就在于產品的最終目的是使用而非單純欣賞。文創產品在與人的互動中實現自身價值,故功能性、操作感、互動性、安全性等要素對于陶瓷文創產品開發至關重要,而它們也構成了藝術性與文化性表現的轉承基礎。陶瓷文創產品如果只追求美、追求藝術,必然會從實用走向無用。如很多博物館的陶瓷文創產品就是通過對原有文物的微縮來開發,它們一般不具備使用功能,充其量只能算是仿制品。中部行為層的價值就在于開發陶瓷文創產品時以協調人機關系為目標承接藝術與文化。使用性作為一把標尺制約著藝術與文化的表現,卻又散發著人—物互動的和諧之美。藝術性要求產品開發需具有嚴謹的結構和完整的體系,而良好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有趣的互動、使用的安全恰恰契合了這樣的要求,反映出藝術與適用的共生關系,體現了一種形式、結構、表現相結合的系統化之美。此外,部件組合關系也常被忽視,如陶瓷茶杯的柄可以直折也可以彎曲,它們并不太影響使用功能,但渾圓的造型與直角的搭配顯然缺乏藝術性,故藝術效果的顯現與部件的搭配有一定聯系。
文化性具有隱性特征,它隱藏于產品形態之內,暗含于設計語言之中,文化層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陶瓷產品的文化內涵與陶瓷歷史密切相關,設計應體現傳統韻味與審美情趣。如梅瓶會讓人聯想起宋代的優美典雅,采用剪影圖像開發出的陶瓷鑰匙扣不會因其平面化屬性而影響文化內涵的表達。第二,文化的敘事性是一種通過符號化語言傳遞出的可讀信息。陶瓷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是以構成要素為主的敘事文本構建的過程,而敘事性開發就是對設計元素進行文化提煉并形成符號化語言,通過陶瓷材質向用戶提供實用性功能。如烏篷船陶瓷餐具的開發通過強調“篷”這一元素可以實現對江南文化的敘事性表達。第三,情感體驗是文化內涵能否被感知和接受的基礎,是一種文化意境與使用者間的情感交流。文創產品的情感化設計就是基于對消費的心理情感認知的研究來觸動用戶心靈情感依賴的產品人性化設計。通過產品的使用,文化意境的美學意蘊與情感內涵會逐漸顯露并觸動用戶的心境,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正如移情說指出:“當產品與人建立了一種和諧關系,那些沒有生命的物仿佛也有了思想情感。”陶瓷文創產品通過形象開發迎合不同人群,憨萌的生肖、雅致的人物、古拙的擺件都會成為開發主題,夸張、變形、寫實、抽簡等手法的運用會映射出豐富的文化情感,形成多樣的藝術風格。消費者通過對產品文化的解讀與感受達到自身的審美滿足,這一過程就是文化的情感體驗。
隨著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提倡,文創經濟迎來了發展契機,已逐漸從盲目跟風的消費轉向追求符號性、個性化、理性化、享受性和發展性的復合型消費。傳統陶藝似乎也找到了與市場結合的途徑,成為現代消費社會中藝術性與文化性滲透日常生活領域的典型代表。但藝術性缺失問題仍無法回避,重塑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與情感性必須在平衡藝術生活化與生活藝術化的同時從三個層次展開分析。
產品以自身的形象因素(尺寸、質地、色彩等)作為傳達各種信息的符號,由此構成了現代設計中產品的語言。每一種產品都在以它特有的形象向人們傳遞著各種信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有言:“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畫人物要想傳神不應著眼于整個形體,而應著眼于某個關鍵部位,抓住典型特征就可以達到傳神。不落俗套的形象往往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陶瓷藝術之所以經久不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豐富的形象迎合使用者的審美需求,如傳統的玉壺春瓶、雞缸杯、馬蹄尊等都頗具時代特色。
產品形象要素的不同表現形態,可以構成不同含義的符號語言,通過特定的形式表現特質為人的不同感官所接受,從而產生不同意義的解讀。因此,當代陶瓷文創產品的形象表達應以符號為主,通過外部視覺符號的解構與交叉對傳統文化、思想內容進行打碎、羅列、疊加,重新排列組合后的形象更符合當代大眾普遍的思想認識。藝術形象以符號形式與使用者產生交流,它會與用戶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職業特點、審美傾向等因素產生共鳴,進而深化使用者對產品藝術性的感悟。此外,產品從關注藝術、情感進而開始關注生活、復歸生活,造成了文創設計的生活化轉向,賦予了藝術形象以更現實的意義。重塑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首先應該從表象出發,通過獨特的視覺形象與生動的設計語言提升產品的審美趣味。
陶瓷文創產品的開發不僅要注重藝術手法的精當性與多樣性,更要注重功能結構的完整性與嚴謹性,這樣才能體現出產品的宜人性。陶瓷文創產品開發中設計手法的選擇要恰如其分,做到“宜刻則不畫,就煩則去簡”。如龍泉青瓷文創產品開發極少使用繪畫裝飾,原因在于貼塑和印花才是工藝傳統。精當的手法配合多維的表現亦能產生別致的藝術韻味,如精細雕刻搭配幾何造型能夠延伸陶瓷鑲器的審美意境。
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結合程度是產品價值的重要評判指標,展現陶瓷文創產品的實用性就需要從人機關系、形態語言、物理結構等方面進行易用性優化,故陶瓷文創開發的核心是實現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一體化,即體現功能美。功能美要求產品的藝術性不能脫離它的實用目的,既要服從于自身的功能結構(嚴謹、完整、科學),又要與其應用環境和場合氣氛相符合,它不是幾何意義上的單純和諧與比例合理的問題,而是如何通過藝術創造為人所欣賞的問題。功能美優化了用戶的體驗感和操作感,流暢的操作體驗和趣味的操作方式能夠引發使用者積極的心理感受,增強使用過程的心理愉悅,實現寓美于用。花器、茶具、食器等文創產品將藝術與實用相結合,充分展現了人與物的互動關系。如故宮開發的陶瓷文創產品“福祿壽喜·葫蘆食盒”將高白釉與中國紅搭配,形象簡約、韻味突出、功能明確。
陶瓷文創產品的開發不僅要體現文化內涵,更要彰顯創意理念,而藝術性就在這種變創關系中萌發。中國陶瓷文化底蘊深厚,可提煉的元素燦若繁星,如何表現文化意向是產品藝術性構建的核心。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意思是審美意象既是直接可感的,又是意蘊深邃的。陶瓷文創產品的文化性應體現這種“隱秀”關系。原因在于陶瓷文化創意產品中的文化思想性是對既定性、系統性思想的再應用,而文創開發就是實現文化從再現向表現的轉化。抽簡、解構等創新手法讓使用者既感受到文化的模糊性又觸摸到文化的相識性,獨特的藝術形象也在這一過程中構建而成。
葉燮在《原詩》中提出“才、膽、識、力”,強調藝術家要有獨創的勇氣和創作的能力。縱然陶瓷文化資源豐厚,但缺乏探究文化的能力和發掘資源的勇氣,它們仍只會陳列于博物館中,終究成不了文創產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使陶瓷文創產品開發擁有生命力與驅動力,才能真正實現陶瓷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創新體現了人作為設計主體進行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這一過程把商業、生活、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生活美學觀。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美學中,藝術創作是一種富有情趣、充滿生機、享受快樂的活動體驗,一種同“美好生活”思想密切相關的人生追求(儒)和生活境界(道)。這種將審美意境與人生樂境統一起來的傳統精神與現代生活美學在學理上雖不盡相同卻極為相通。陶瓷文創產品模糊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創新開發要從關注產品的藝術性轉向研究生活的藝術化。
陶瓷文創產品開發在兼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同時更要彰顯文化內涵,即反映出一種生活文化與藝術品位。筆者結合服飾文化和地域文化分別開發了兩套陶瓷文創產品,結合設計實踐探尋產品的藝術價值。“淑女杯”突出了鈕帕開襟和衣領元素,柔美的杯形映射出女性的豐腴體態,配合青花色調的古樸典雅呈現出濃郁的文化氣息。產品將服飾美、形體美、紋飾美融為一體,藝術形象獨特、符號語言生動,充分展現了自身的審美價值。
“湖韻”茶具提取了白鷴、竹海、太湖、書法、篆刻等湖州典型文化符號,采用抽簡的手法將它們融于產品之中,波浪形茶盤使人聯想起太湖的粼粼波光,紅色印章映射出湖州的書畫底蘊,鳥形蓋鈕是白鷴的形態再現,青竹紋飾代表了兩山文化,同時也運用現代元素增加產品的時尚感,如茶杯借鑒了游戲手柄的造型,這既有利于茶葉的沉淀又增加了持握的趣味。產品文化定位準確、藝術格調高雅、意境表達深邃、創新理念突出,充分展現了“人生只合住湖州”的地域文化特點。
陶瓷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代表與象征,也是文創產業開發的重要資源。要從中國文明史的角度認識陶瓷工藝美術的價值,它絕不能被機器工業所淘汰,應該成為重要的文化要素與美學載體。但是,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使我們對于陶瓷文創產品的認知沒有上升到文化、哲學、精神的層面。所以,必須構建符合時代特點的陶瓷美學和審美意向。藝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商業社會中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審美格調的缺失,通過陶瓷文創產品的藝術性探索,重塑產品的美學韻味并提升用戶的審美體驗,進而推動中國陶瓷文創產業的人文化發展。
孫斌,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學博士,副教授,碩導。湖州古陶瓷學會秘書長,湖州市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庫專家,湖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家庫專家,中國建筑學會注冊建筑師。主持《北宋至明代龍泉窯器物設計研究》等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市廳級項目4項、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龍泉窯考古研究》1項;主持陶瓷設計省一流課程、省思政示范課堂、省產學協同育人等教學項目6項;主持陶瓷文創產品開發橫向項目多項。在《藝術百家》、《美術大觀》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于SCI發表論文3篇。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
:
樂陶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
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