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邵曉峰:新時代中國雕塑的傳承與發展
時間:2024-02-1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98 分享:
作為全國政協書畫室課題的結項成果,由吳為山擔任課題組組長、總綱、主筆的《新時代中國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報告》體現了全國政協對于新時代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也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百年雕塑研究》(吳為山任首席專家)的階段性重要成果。正如吳為山所說,全國政協組織全國政協委員們發揮專長展開學術研究,并統一納入項目管理,呈現出全國政協高屋建瓴、有機規劃的學術視野和文化氣象。在展覽展示方面,2021年以來中國美術館與全國政協合作舉辦的展覽有“全國政協委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畫展”“同心協力寫丹青——中國美術館藏書畫界全國政協委員美術作品展”“同心協力寫丹青——中國美術館藏書畫界全國政協委員美術作品廣西展”“喜迎黨的二十大——廣西北部灣海絲路風情水彩畫展”“全國政協委員慶祝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勝利召開書畫展”。在理論研究方面,2020年,中國美術館申報的《新時代中國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報告》獲得全國政協書畫室立項,成為全國美術館界首個獲得全國政協重要課題立項的單位。經過兩年多的調研與撰寫,該報告結項并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報告主筆吳為山在雕塑的創作實踐、理論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數十年來,他通過雕塑創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中華歷史人物塑像和紅色題材作品,以立時代豐碑;提出寫意雕塑理論,以建立中國當代雕塑體系;通過國際巡展、立像、演講等方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2018年,《中國百年雕塑研究》獲評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他組織全國優秀中青年理論家、雕塑家展開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該報告正是其中的階段性重要成果,具有填補學術空白、探索前沿理論、開拓藝術視野的重要價值,因此獲得2023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新時代中國雕塑傳承了深厚的文脈:一是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二是傳統雕塑風神;三是其他優秀文化藝術資源。并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兩個特點:一是雕塑已超越原有定義,在專業維度與日漸崛起的大國形象、當代文化融為一體;二是雕塑家們已自覺將弘揚民族精神和拓展藝術形式作為創作追求,主動以作品詮釋新時代精神。該報告體現了“四新”:一,總結、凸顯了新時代中國雕塑代表性創作新成果;二,歸納、梳理了新時代中國雕塑代表性理論新成果;三,概括、提煉了新時代中國雕塑代表性教育新成果;四,展示、呈現了新時代中國雕塑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傳播新成果。對新時代中國主題性雕塑的分析從“題材深化”“形式創新”兩方面展開:“題材深化”分為傳統題材的承續、新題材的開拓、重大題材的深化;“形式創新”包含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寫意雕塑以及其他雕塑形式的創新。此章以具體案例討論新時代主題雕塑中表現中華文明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文明成果,以及表現少數民族題材的代表作品;討論表現黨的百年征程,以及生產建設、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新時代內容的代表作品,完成在新時代背景下對長征、抗戰、建立新中國、抗美援朝等題材作品的重新認識和評價。對新時代中國人物雕塑的分析圍繞時代精神的主題和民族精神的重構等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了全球化語境下人物雕塑藝術語言的時代要求和本體思考。在創作對象的選擇上,凝固民族精神的歷史先賢、革命領袖和勞動模范成為主角。這些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和中華的符號,更是講述中國故事、傳承中國精神、塑造中國形象的國家名片。新時代雕塑家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凸顯形式的表現性,手法更為多變、風格更為多樣,采取多情節并置等拓展雕塑語言的方式,強化文化的深厚感和歷史的縱深感。對新時代中國城市雕塑的分析體現在:一,在重大歷史節點構筑主題美術創作,塑造國家民族歷史記憶;二,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為“使者”承擔對外文化交流任務;三,提升城市交通空間品質,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和文化展示機會;四,融入城市公共設施,提升場域文化空間品質;五,走向法規建設與系統規劃,服務城鄉建設和人民高品質生活。六,以翔實的調查數據為基礎,以北京為樣本,揭示目前中國城市雕塑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指出未來發展方向。對新時代中國民間雕塑的分析同樣圍繞“題材深化”與“形式創新”進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轉變、中國民間雕塑產業發展現狀及創新之路兩方面展開,旨在將成果融入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中,不斷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指出,在中國民間雕塑制作過程中,要從審美需求和社會功用出發,在審美意識和社會價值的要求下,激發藝人的想象力和創作力,確保雕塑藝術在神、形、氣、韻等要素上達到完美契合,追求形神兼備的韻律感,彰顯獨具匠心的制作工藝、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兼容并蓄的藝術創意。對新時代寫意雕塑的分析涉及寫意雕塑的內涵、新時代寫意雕塑內涵的深化,以及新時代寫意雕塑的形式創新。此章分析了寫意雕塑所具有的夸張的意象形態、凹凸隱顯的形體質感和瞬間性神態捕捉三大特征。進而分析進入新時代后,寫意雕塑為何發展出“現代寫意雕塑”的概念以凸顯其時代性、現代性特征。通過對概念內涵的細化、拓展,寫意雕塑將成為一個更具普遍性的學術概念,不僅可解釋中國雕塑現象,還可解釋世界雕塑現象。對新時代中國雕塑高等教育發展的分析分為:一,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三,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四,藝術與科學融合發展;五,教師隊伍培養與學科建設并重;六,完善教研機制,提高教輔水平。并強調進一步運用好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淀并在教學過程中活化,中國雕塑教育工作者應以一種開放的胸懷拓展雕塑教育塑泥、塑人的空間。對新時代中國雕塑國際拓展的分析,總結了中國雕塑“走出去”和世界優秀雕塑“請進來”的實施措施:第一,整合資源、把握重點、體現特點、突出亮點,發揮組織創作優勢和精品作用,以雕塑藝術為主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當代創新;第二,推動多維度、多層次的交流機制建設,組織“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中國長春世界雕塑大會”等開展相關配套活動,以保障長期持續的有效性;第三,摸索、總結、推廣“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模式、新方法。對新時代中國雕塑的理論建設的分析由雕塑理論與新時代文藝理論、雕塑理論的整體構建、新時代中國雕塑的研究拓展、新時代中國雕塑理論代表性成果述評四個方面組成,呈現出新時代中國雕塑的理論建設面貌。新時代中國雕塑的理論建設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百年雕塑研究》項目的獲批立項,《中國古代雕塑風格論》《中國當代雕塑史》等著作的出版,《寫意雕塑的文化意義》等論文的發表,“全國雕塑藝術理論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的舉辦,標志著新時代中國雕塑理論研究的進步。該報告揭示了中國雕塑逐漸成為一個定義清晰、內容完備的文化概念,這是近百年來數代雕塑家夢寐以求的理想。研究報告梳理了新時代中國雕塑表現出的新特點——藝術精神和形式表現方面的民族化追求已成為藝術家的創作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作品審美與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通過研究報告可知,中國雕塑家傳承優秀文脈、觀照社會現實、反映時代風貌、弘揚中國精神,記錄美的瞬間,煥發新的活力,不但貢獻出大批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佳作,而且相互促進、積極奮進,開拓新領域、接受新挑戰。邵曉峰,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美術雜志社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