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多樣思考 —— 孟超
2023年12月5日中午,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士后孟超圍繞“關于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多樣思考——以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及安吉青年藝術創作營為例”展開了主題分享。
孟超首先介紹了大地藝術的概念及其演變,對其”社區營造”和以人為本的特點作了重點講解;又對中國類似的大地藝術節的發展歷程做了回溯,介紹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對這一領域的重要貢獻。
接下來,孟超重點介紹和分析了自己在“阿爾山鄉村藝術季”和“安吉青年藝術創作營”開展在地化藝術節實踐的兩段經歷。他提到,阿爾山西口村與浙江安吉地理位置不同,當地居民對于藝術節的態度也有差異,但兩個藝術節的在地性、體系性和吸引游客的功能性是相似的。這使得他開始反思“藝術節+鄉村振興”經驗的可復制性。孟超的結論是“藝術節的經驗可以推廣,但是無法完全照搬”,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藝術去催生文化在地性的發展。
此外,孟超總結,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可以展開校際合作、形成共享共建的聯盟,通過支教、非遺、設計轉換等多元方式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02
美院科研與主題創作談 ——于洋
12月13日,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受邀來到清美沙龍,以“美院科研與主題創作談”為主題作學術分享。此次沙龍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馬文甲主持。
在本次沙龍里,于洋以主題性美術創作為核心,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今天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研究面臨的機遇及其社會功能、重要意義和價值。此外,于洋也以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創作為例,解析美院主題性創作的可能路徑。他提出,應該思考如何做出具有國家和民族特色的時代性創作,這一問題也引發大家的討論。
在科研層面,于洋認為,藝術是否能夠自立,取決于其是否能夠站在科學的角度進行探討。在他看來,當今美院的學科建設應當打通藝術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的壁壘。于洋表示,藝術家要敢做大作品,十年磨一劍,并努力探尋與時代和社會共振的切口。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吳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方曉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科研辦學術主任崔笑聲,以及其他參加“清美”沙龍活動的教師代表,也針對主題性美術創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發表了見解。馬文甲總結,應從科學體系的建構來看待美院學科。前輩們在創作之中擁有的飽滿情感和豐富濃郁的情緒,也是我們需要秉承的人文傳統。
03
工藝維度 ——王玉峰 王晶晶
12月19日中午,來自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金屬工藝實驗室的王玉峰老師、印染工藝實驗室的王晶晶老師圍繞“工藝維度”主題展開了分享,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鄭林慶老師主持了本次沙龍。
王玉峰做了題為“玩金有術”的分享。他首先從青銅器的鑄造、模范開始說起,回溯金屬工藝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然后從宣德爐中特定的銅鋅合金配比帶來的光澤美感出發,談到曾經帶領學生做過的相關實驗及成果,進而分享自己制作小型文物支架、進行工具實驗的經歷,并點明了實驗對于藝術與設計創新的必要性。
王晶晶做了題為“知行印染”的分享。她從四個方面出發分享了實驗室如何在學科建設中發揮作用。第一是“依托專業,課程支持”,即實驗室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專業水準,進行印染工藝及面料等教具的準備,起到課程輔助作用;其次是“項目實踐,提升專業”,在輔助老師學生進行實踐之余,實驗室團隊自身需通過創新實踐來精進專業水準;第三是“學科交叉,通識教育”,王晶晶以自己曾經通過蠟染工藝表現天體物理結構的嘗試作為例證;最后是組織體驗活動,促進交流。
兩位老師都從實驗室工藝的維度出發分享了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的心得與洞察,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教授張寶華、藝術史論系副教授劉平等參加“清美”沙龍活動的老師,也從各自的視角與專業出發,與兩位老師進行了交流,并探討了如何更深入地利用各實驗室資源,以打通各專業壁壘,進行大學科、通識性的院系建設。
04
龍年文創設計解讀 ——王紅衛
12月26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王紅衛圍繞“龍年文創”,分享了他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成果。
王紅衛多年從事視覺設計,不僅在書籍裝幀設計領域有所成就,在春節文創設計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王紅衛總結,設計師要取得跨界的成就,首先是本專業要學得通透。王紅衛認為,設計和設計品的價值之一,就是提升人們的生活品位,尤其是在審美品位。設計中,從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是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境界的躍升。因此,王紅衛在含有十二生肖元素的設計過程中,特別關注生肖背后的寓意。在龍年生肖文創的設計中,王紅衛團隊致力于塑造出“對稱福滿”的結構,以寄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王紅衛對漢字也情有獨鐘,他認為從視覺設計角度,漢字代表了東方的審美,而守正創新與文化自信,正是王紅衛教授沙龍分享的重要主題。通過對賀歲文創設計產品理念的分享,王紅衛向參加“清美沙龍”的老師和同學們表達了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