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具有豐富的天然染料資源,染色工藝歷史悠久。天然染料及染色工藝主要適用于天然纖維,如絲、毛、麻、棉,其所呈現的色彩豐富,是構建中國古代服飾傳統色體系的物質文化基礎。
天然染料是指含有可用于染色色素的植物、動物或礦物等天然材料,以及從中提取色素制作的有機染料,具有易于采集保存、色澤豐富柔美等特點。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色素進行染色和裝飾。例如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基于審美需求之上的傳統色彩觀念逐漸形成并發展。進入商周以后,以植物為主的染色工藝逐步興盛起來。《周禮》中就有“掌染草”之職,“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唐六典》將植物染料用于染色的主要部位記載得更具體:“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時月。”
若是以色彩區分植物染料的品種,大抵有染藍色的藍靛,染紫色的紫草根,染紅色的紅花、茜草根,染黃色的梔子、郁金、黃檗,染茶褐色的栗、柿澀等,染灰黑色的石榴皮、五倍子等。此外,還有胭脂蟲、紫膠、貝紫等動物染料。這些色相的染制和使用與中國傳統五正色(青、赤、黃、白、黑)和五間色(綠、紅、碧、紫、騮黃)的色彩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與服飾制度結合,逐漸形成較為完備的中國古代服飾色彩體系。
采集于自然界的天然染色材料,需要通過各種萃取方法獲得色素(即色素萃取),并通過媒染進行染著固色及發色,久而久之形成了具體而系統的染色工藝。色素萃取過程中,溫度、酸堿度、時間等因素十分關鍵。最為常見的色素萃取方法是在染材中加水后高溫煎煮,稱為煎煮萃取法。這種方法簡單有效,操作方便,色彩飽和,色牢度高。除了煎煮萃取法,根據不同的色素性質,還有常溫萃取法、堿液或酸液萃取法、發酵萃取法、沉淀萃取法、木精或酒精溶劑萃取法等。因為有的染材用煎煮萃取法不能提取色素或容易出現色素分離、變色現象,所以要根據天然染材的不同特性及色素特點,選擇合適的染色工藝。
染色工藝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通過關注和研究我國傳統天然染料和染色工藝,可以探究中國古代服飾色彩體系背后的文化內涵、審美趨向和時尚潮流,也可以窺見其中蘊含的匠心技藝,繼而對傳承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崔巖,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副研究員、繼續教育學院特聘教授 。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