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阿雅風II,銀,手工鍛造、鏤刻
34.5cmX22.5cm,2005
圖2
左:水紋飾VII,銀,手工鍛造,32cmX28.5cm,2008右:M-火I,銀,手工鍛造,26cmX21cm,2006
圖3 地球-靈氣II,銀,手工鍛造,35cmX37cm,2008
圖3中這件作品源自藝術家的細心觀察:這是大風吹過水面時,水紋的一種變化狀態。他將這種對自然的觀察轉化為自己的藝術創作,提倡在制作中思考,在創作中感知。首先感知材料、感知金屬的狀態,然后再來創作作品。
他說:“我已經發展出了一種直覺的關系,它是我創作過程的核心,可以讓我以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與材料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并由此接近即將誕生的金屬器皿。自從我到英國后,這已經成為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對自然界的流暢表達很感興趣,熱衷于用廣義的表現手法來追求銀器的新意象。我的作品可以解釋為直觀的有機抽象感的體現,同時又具有功能性。我在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將這樣的靈感放進我的設計之中,這是我創作中最主觀的部分。一旦感覺到有意思的事物,我就無法抗拒用‘銀色’來表達的沖動。我一開始就從事材料的開發研究,這讓我很有感觸,我稱之為‘通過制作思考’或‘通過創造感知’。此外,我使用我自己開發的錘擊方法,從而讓金屬在視覺上呈現出黏土般的柔韌感,這是我創作中比較特殊的部分——我不像通常那樣在鑄鐵樁上擊打金屬,而是在空中或任何合適的物體上創作銀片的造型。這種創作方式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我自然地操縱材料,就好像我用指尖把銀拉成形一樣。”
圖4
左:水紋飾,純金,手工鍛造
右:水紋飾VII,純銀,手工鍛造,2008
圖5 Wayne Victor Meeten作品
Meeten的主要創作方式也是鍛打,但有更微妙的變化。如圖5中的這件作品,也是水波紋,但很講究細微變化,不是大起大落的造型。平凡中有細節,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點。
圖6 Jewel On a pond,不列顛銀、22K黃金
木紋金技術,500mmX500mm(inside)
圖6中的作品有很多日本禪學的意味。日本枯山水有很多這類的表現方式。
圖7 黎明,銀、18K黃金,18.5cmX8cm
圖7中的作品也是很日本的感覺,非常精巧,線條的變化很微妙,成為一種裝飾。日出是黃金嵌在銀里面,有種太陽從海水中升起的感覺,小細節非常講究。
圖8 Wayne Victor Meeten作品,
內部金質面
手工鍛打、錘子追逐、木紋金技術、18K黃金電鍍 170cmX17.5cm
圖9 變形(海星),木紋金技術,15cmX16cm
圖10 Julie Blyfield作品
圖10這件作品體現出藝術家精湛的鍛造工藝。創作靈感來自澳大利亞的野生植物。
圖11 Cup: Quench Cups,純銀、氧化銀,2016
圖11是她的器皿作品。鍛打成型,表面使用了鏨刻工藝,制作出樹葉紋理。器皿的內部和外部均可見到各種小細節。
圖12 Julie Blyfield作品
圖12中的兩件器皿作品同樣也是鍛打成型,然后進行鏨刻處理,我們可以看到線條的疊加。大的形體很簡約,但圖案較有細節,有設計感。
圖13 墻飾:野風,銀染黑、銅、蠟,2016
圖13是一件墻飾。這件作品是銀和銅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繪畫效果,周圍一圈是立體蕨類植物的造型。
圖14 Eucalyptus,銀染黑、畫琺瑯、棉線、蠟,2016
圖15 巴黎系列,銀染黑、畫琺瑯、蠟,2007
圖16 Abigail Brown作品
圖16這件作品的感覺就像是一塊塊柔軟的肌肉疊在一起。藝術家把身體形態轉換到作品里,從一個宏觀的角度觀察、思考器型。
圖17 果盤,銀鍛造
圖18 果盤,銀鍛造
圖19 風景,胸針,銀、金
圖19是一個胸針,底板是用很細的銀堆起來的。
圖20 風景,胸針,銀、金
圖21 幾何碎片,掛件,銀、金
圖22 微觀,掛件,銀、金
圖22中的作品是她通過觀察微生物形態創作的,像一幅抽象畫。
圖23 微觀,掛件,銀、金
圖23的作品很像是像螞蟻的形態,也像抽象畫。
圖24 微觀,胸針,銀、金
圖25 微觀,耳環,金
圖26 Chao-Hsien Kuo作品
Chao-Hsien Kuo通常用鍛造技術做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鍛造的,但并不笨重,例如圖26中的這件作品,線條很靈動,很有飄逸感。
圖27 蠟燭臺:風,24K金箔、925銀,2016
圖27是燭臺。使用了跟圖26一樣的元素,但構造出了不同的物件。這件作品使用的是韓國燙金工藝(kamboo),將極薄的純金片用高溫燙在銀板上。與金箔不同,這種燙金可以讓黃金永久性存在于銀表面,不會因為加熱而脫落。
圖28 夏日風景,925銀、紙線,2005
圖28的作品是鍛造的項鏈。藝術家使用編織方式創作這件作品,體現出花的自然生長規律和特殊的結構特點。
圖29 手鐲:銀色的風,925銀
15cmX8.5cmX6.5cm,2013
圖30 Lasse Bæhring作品
他的作品實用性也很強,他還創立了一個丹麥品牌。圖30中的作品是用模具做的,這類作品通常是限量的,體現出創意和工藝的完美結合。
圖31 銀壺,925銀,2013
圖31左邊的作品是一個花器,有種柔軟的感覺,仿佛能被風吹動,線條的動感很強。右邊這個壺是有功能的,蓋子能打開。這兩件作品的形態設計流動性很強,有很微妙的細節,整體上藝術性的思考重于實用性的思考。
圖32 餐具,925銀,2013
倪獻鷗,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非遺研培
(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 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