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始于取木為用之道。木雕工藝,實由感知木料而漸入佳境。木料有曲、直之形,軟、硬之質,知木之性,方得木藝之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審曲面勢,以飭五材”就被寫入《周禮·考工記》,成為木工技藝的國家規范。更多的用木取料之法,還見于宋代李誡《營造法式》、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清代福長安《欽定工部則例》等著作。
▲滑動查看黃楊木雕《踏歌行》,作者葉小鵬。
一代代木雕藝人因循物性,將對自然的謙恭與生活的詩意結合起來,以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充分發掘利用不同木材的天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像福建龍眼木雕和浙江樂清黃楊木雕,均以選用材質獨特的木料并因材施藝為特色。福建盛產龍眼木,此木紋質細密,色澤光潤柔和,故多取其為材。特別是虬根疤節的老樹姿態萬千,成為木雕藝人依形度勢、發揮想象力的靈感源泉。他們在創作中追求斧痕鑿韻,在似與不似之間、虛實相生之中塑造出各種令人驚嘆的藝術形象。與龍眼木雕善取虬根疤節之變化不同,樂清黃楊木雕以古樸典雅著稱。黃楊樹生長奇緩,小葉黃楊尤甚。因此,黃楊木雕追求以小見大,刻畫精致,刀法清澈,并因格調雅潤被譽為“木中謙謙君子”,從木雕工藝中脫穎而出。其實,無論是紫檀木、黃楊木、黃花梨木、沉香木、金絲楠木等珍貴木材,還是相對量大價低的柚木、椴木、檜木、樟木、紅豆杉、崖柏、琥珀木、古沉木麻柳等,經過匠心雕琢,都可能成為天工與巧手的完美結合體。換言之,只要藝術取乎其上,則木料之貴賤未必重要。
木之美今天依舊潤澤著人們的美好生活。當下,科技發展為木文化注入新活力,不僅仿木紋裝飾更加繽紛斑斕,木雕藝人還將新技術、新材料、新理念融入創作,讓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相結合,使木雕的表現形式更多樣、風格更多元。老手藝+新技術、經典工藝+現代設計理念,讓木雕工藝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人文之盛
應天時,承地氣,“就地取材”成就了中國傳統木雕工藝的地域性特色。如著名的浙江東陽木雕、浙江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四大流派”,以及云南劍川木雕、湖北鄂南木雕、江蘇蘇州木雕、安徽徽州木雕、湖南木雕、四川木雕、甘肅木雕等,都自成一格,稱譽一方。木雕工藝風格和流派的形成,與地方民風民俗、木料材質、制品功能等因素息息相關,一言以蔽之,成于風物相宜。
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各地木雕的創作題材和用途不盡相同。例如,龍眼木雕可分為三大流派,象園流派擅長雕刻蟲草花卉、果盤、廟宇建筑構件、造像等;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為主,作品形神兼備;雁塔流派則長于圖案花紋雕刻以及漆器框架墊座的裝飾,刀法流暢。整體來看,傳統木雕題材涵蓋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等,可謂無所不包。木雕工藝廣泛應用于宅第、祠堂、寺廟、園林等建筑裝飾,家具、擺件、游藝道具等物件,以及民間婚禮、賽會等活動。
清代潮州木雕“博古”花板,廣東省博物館藏。
建筑木雕尤能體現不同地區的人們取材用木的智慧和審美觀念。比如,東陽木雕和潮州木雕均常見于各種建筑裝飾,但因兩地的自然人文環境迥異,故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風格。東陽木雕擅用融中國畫藝術元素于傳統雕法的“畫工體”平面淺浮雕,結合“雕花體”高浮雕,清髹不上色,顯天然木紋,格調素樸雅致。其構圖注重留白,紋飾以詩禮傳家故事題材為代表,恰當的雕刻手法使木質與紋飾主題相得益彰。浙江東陽的史家莊花廳、畫溪村世美堂和許宅村熏風自南小院的門窗格扇、軒廊外檐、梁枋雀替、斗拱牛腿等,均凝結著地域文化和工藝精華。與其工藝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潮州木雕,則通體布施雕刻,構圖飽滿,紋飾多取自潮州戲曲人物故事,多層鏤通呈立體形態,經髹飾貼金后,更是雕繢滿眼、錯彩鏤金。不同的工藝風格,反映了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美學追求。
非遺事業的蓬勃發展,讓木雕工藝日益呈現厚重的歷史縱深感。2006年,潮州木雕、寧波朱金漆木雕、樂清黃楊木雕等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各地非遺館、高校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以及“非遺+研學”等模式的探索,創新型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為傳統木雕行業注入新活力,諸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木雕流派得到進一步發展。
時代之新
木雕工藝的價值和魅力,主要體現在人的創造。木雕舊稱“鑿花”,木雕藝人又稱“雕花匠”,原來其工作以配合大、小木作進行裝飾為主,如今則從木工行業脫穎而出。一批木雕藝人融工藝之巧和藝術之思于一體,精雕細刻,翻開木雕工藝新篇章。
作為指尖上的技藝,木雕工藝或雕、或刻、或鑿,往往取決于塑造要求,根據木料特點、作品部位、整體布局、表現效果靈活掌握。不同的工藝技法,帶給人各不相同的美感。圓雕渾厚,圓滿敦實藏神骨;浮雕纖巧,鋪錦列繡含萬象;透雕玲瓏,虛實相生意蘊長。人物、山水、花木、草蟲及器用之形,或寫實,或寫意,生動有趣。不同技法的相濟妙用,成就了木雕工藝的萬千變化。
▲滑動查看東陽木雕《迎春圖》,作者陸光正。
新時代,木雕藝人將工藝之巧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之美。在國家重大活動和賽事上,木雕作品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譬如,G20杭州峰會主會場木制浮雕《中華二十景》,以立屏形式、獨板深浮雕手法,表現了故宮、都江堰、莫高窟等20處風景勝地的壯闊景觀。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大型木雕《錦繡河山》,運用多種技法雕刻出峰巒疊嶂肅穆與奇秀交織的壯美,精雕細刻中盡顯大國風范和工匠精神。
木雕新探索引人關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近年來先后領銜創作了《百年偉業》組雕、《同心共筑中國夢》落地屏等大型東陽木雕作品。創作團隊開創工藝美術大師與學院派雕塑家合作宏大敘事主題創作的新模式,引入舞臺藝術立體呈現樣式,以東陽平面木雕為背景、立體圓雕人物為主角,采用平面浮雕、圓雕、半圓雕、透雕、陰雕等幾乎所有東陽木雕技法,并讓雕塑藝術語言融入東陽木雕的時代表達,成功跳出民間樣式的窠臼。“命運與共——高公博‘百國之木’雕刻藝術展”,展出高公博以100多個國家的木材為原料創作的系列作品。這些作品緊扣“命運與共”的時代主題,展現不同國家人民“求同存異”的內在精神需求。在創作手法上,作者延續“新奇獨變”的創作理念,既繼承樂清黃楊木雕創作傳統,又突破其固有程式,通過跳刀法、劈鑿法、敲痕法等增強藝術表現力,帶給觀眾全新觀感。“藝迎亞運——吳堯輝黃楊木雕作品展”上,吳堯輝新創作的51件體育題材木雕以概括的造型表現當代競技體育,探索傳統黃楊木雕工藝語言的當代轉換。透過“藝脈相承——‘閩派’特色福州木雕技藝傳承展”等展覽,可以深切感受師徒相勖、守正創新的文脈傳承。此外,木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也進一步激發了木雕產業活力。如在浙江衢州,有的文化旅游區利用根雕工藝妙造自然,探索出一條木雕文化傳播新路徑。
木雕《絲路之韻》,作者高公博。
當下,木雕從業者與藝術類高校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形式更加多樣。通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非遺進校園活動以及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等,木雕藝人活化傳統,引入現代設計理念,使作品更加適應當代社會審美和生活需要。木雕工藝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建設也不斷加強。例如,在“喜迎二十大——‘新征程·新民藝’浙江木雕藝術大展”“當代工藝美術批評論壇學術提名展(木雕藝術)”等展覽上,策展人力求從廣義的木雕藝術角度,集傳統木雕作品、當代木雕作品、時尚木雕用品于同一空間,引導行業思維轉變,體現了開放包容的態度。
撫今追昔,中國木雕工藝多元一體,筑木成林。當下傳統工藝的振興,鼓舞著更多木雕藝人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傳承好、發揚好傳統手工藝。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文藝
上述文字和圖片 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