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融合、發展、共生:民俗剪紙藝術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4-05-2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905 分享:
民俗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形式,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精神。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靈魂。隨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重塑以及經濟發展和文化消費質量的迭代升級,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創設計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和人們的喜愛。本文將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實用價值為原則、以傳承文化為核心,研究節日民俗剪紙、生活民俗剪紙、禮儀民俗剪紙在文創設計中的多元融合、創新發展、和諧共生,以期為剪紙藝術在新時代文創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剪紙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和靈魂,在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中,彰顯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升級,文創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將剪紙藝術融入文創設計,創造出文化內涵豐富、滿足時尚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營造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環境,不僅能夠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還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節日民俗剪紙文創設計多元融合剪紙在中國民俗節日活動中應用廣泛,特別是春節這一最為古老、傳統又隆重的節日,期間人們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剪紙活動,以營造濃濃的節日氛圍,增添“年味兒”,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寄托。而隨著都市文明時代的到來,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新需求,剪紙藝術家、文創設計師對剪紙進行了創新設計與融合發展,特別是在生肖形象設計、賀歲禮品整合等方面推陳出新,創造出了剪紙藝術在文創設計中的新典范。生肖是我國民俗文化的獨創之一,它不僅用十二種動物表示人的生年,還廣泛融入百姓生活的各個領域,圍繞生肖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文化內涵和審美風尚[1],生肖剪紙則孕育而生。它是民俗剪紙的獨特門類,人們經常選用與生肖有關內容進行創作,如馬上發財、吉(雞)祥(羊)如意、龍馬精神、亥豬拱福等。文創生肖則被賦予了Q萌可愛、威風凜凜、仙氣飄飄等擬人化形象,以有趣的“新國潮”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久彌新。當代知名剪紙藝術家曲青棠為慶祝新年設計了以《生肖娃娃》為主題的、融合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系列花燈剪紙,如《子鼠添喜》《丑牛啟新》《寅虎呈華》《卯兔送吉》《辰龍賜福》《巳蛇催春》《午馬獻瑞》《未羊報捷》《申猴贈壽》《酉雞禎祥》《戌狗旺財》《亥豬和諧》,較好地詮釋了生肖文化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以《辰龍賜福》為例,作者運用裝飾與夸張的手法,將生肖娃娃扮以京劇人物形象,娃娃腳踏祥龍,雙手捋翎,給人一種英姿勃勃、威武非凡而又萌動可愛的感受。作者創造性地將戲曲藝術、剪紙藝術、裝飾藝術完美融合,龍頭、龍身、娃娃的形象設計簡潔、時尚、大氣,色彩運用艷麗、和諧、穩重,十足的國潮風。在燈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滿足了新時代消費者的審美風尚,提升了文化自信。 十二生肖剪紙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都會帶上一份賀歲禮品,所以文創設計師在賀歲禮品設計上可以融合傳統剪紙意趣與當下審美風格,在充分挖掘賀歲禮品“年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聯合各大品牌,使中國剪紙這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展現新時代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為了追求更為豐富的畫面效果和寓意,剪紙藝術家會用到暈染的技法,為單色剪紙增添更多色彩。為了傳達濃郁的“年節”氣氛,文創設計師需要從傳統的染色剪紙中精心提取顏色,簡化工藝流程,定制專屬的賀歲禮品,進行批量生產,在紅包、臺歷、貼紙、四季手賬、窗花、福字設計上將傳統剪紙的吉祥寓意、暈染技法、鏤空藝術完美呈現,在藝術體驗中營造和和美美、紅紅火火迎新年的節日氛圍。己亥鼠年,元色設計與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齊秀花,攜手知名品牌斯塔(STA),共同打造了一款別具一格的庚子賀歲剪紙文創產品。這款產品以“鼠”不盡的濃濃意趣為主題,深入挖掘十二生肖“鼠”文化的豐富內涵,在這款剪紙文創產品中,設計師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剪紙工藝技法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河北蔚縣染色技術,在設計紅包、臺歷、窗花等常見賀歲禮品的同時,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制作推廣“親子共育”剪紙課程,通過傳統剪紙嫁接,融入“聲、色、音”形成一系列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剪紙非遺與現代文創融合的藝術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熱度、溫度,還提高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品質。二、以實用價值為原則,生活民俗剪紙文創設計創新發展隋唐時期,剪紙已經運用到陶瓷貼花、鏤版印花、刺繡花樣等傳統手工藝之中,特別是在花瓶、銅鏡、服裝等家居實用物品的裝飾中發揮了較好作用。如今,生活剪紙文創設計突出賦予產品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重點選擇實用性強、復購率高的產品進行開發設計。再結合地域傳統文化,借助體育文藝賽事、文(農)旅展覽,開發融工藝技巧、文化內涵、實用價值為一體的文創產品,這種方式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視覺傳達上的一種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也可以是金(銀)箔、皮革、布料等載體。隨著新時代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各地紛紛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明信片、文具、冰箱貼、鑰匙扣、絲巾、徽章、帆布包等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中,大量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觀建筑,并通過簡化、歸納、夸張、變形、替換、重構的創作手法,增強剪紙鏤空藝術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打造具有新場景、新產品、新體驗的系列文創產品,推動地域特色文旅成為時尚、網紅打卡地[2]。例如,在帆布包等實用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在植絨紙、植絨布、絲帛紙等材質上設計、植入鏤空形象,通過熱轉印技術固定,提升產品的體驗感,讓鏤空工藝煥發新風貌。十二生肖剪紙文博展覽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與鐘愛,全國各地文博場館響應新時代文化要求,精心設計、精益求精,舉辦文物典籍、繪畫歌賦、詩詞禮樂、陶藝光影、剪紙藝術等展覽,再現文化經典,以饗觀者。如今,打卡護照伴隨文創產品的深入推廣,已經成為文創消費的必修體驗,通過選購文創產品和打卡護照蓋章,可以提升文博觀者和文創消費者的體驗感、獲得感、幸福感。剪紙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其技法繁多,其中的套色剪紙是在剪紙圖形輪廓線下,分別配置襯貼兩種以上色紙制作成的彩色剪紙[3]。套色剪紙以設色絢麗,對比強烈、簡中求繁為主要特征,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處處充滿了主觀浪漫主義色彩氣息[4]。正是由于色彩間的交相輝映,剪紙藝術愈加具有國潮與時尚韻味,這種套色技法與木版年畫、篆刻藝術融為一體的剪藝效果及文創衍生品,無論從視覺欣賞還是藝術效果的角度來說,都會給剪紙愛好者、文創消費者帶來難以忘懷的文化享受。三、以傳承文化為核心,禮儀民俗剪紙文創設計和諧共生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結婚、生子、成年、壽誕等人生大事中,都要突出一個“禮”字。“眾禮之中,婚禮為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無論是始于周代的古代婚禮儀式,還是現代社會的新式婚禮儀式,均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傳遞出人們對新人的真誠祝福。在婚俗禮儀活動中,剪紙被廣泛應用于烘托新婚喜慶氣氛,裝扮婚慶場景。民謠云:“小剪子,明又亮,大紅喜字剪成雙。剪來洞房花燭夜,剪得幸福萬年長。”新時代婚俗剪紙融入喜慶祥和、鸞鳳和鳴、喜結連理、洞房花燭等傳統文化,圍繞“紅”“喜”“鳳凰祥龍”等祥瑞吉兆進行剪紙文創設計,深入挖掘剪紙傳統文化內涵,創新剪紙技藝形式,讓剪紙文化符號融入現代都市生活,與空間、環境和諧共生。近年來,以“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為宗旨的、深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創項目,驚艷了全國觀眾,引發了強烈的共情共鳴。如故宮發布的以“宮囍•龍鳳呈祥”為主題的綜合文創項目,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到了中華婚典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較好地帶動了“新中式婚禮”的蓬勃發展。剪紙藝術在助力“新中式婚禮”的文化傳播、弘揚傳統文化中呈現出了多樣統一的裝飾效果。“喜花”也叫喜字花、嫁妝花,是婚禮喜事用來裝飾婚慶場景、物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喜花”設計既可以對“囍”字進行單獨設計,也可以將鴛鴦、鳳凰、喜鵲、蝴蝶和牡丹、魚和蓮花等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與“囍”字進行組合設計,通過歸納、概括、重構等設計方法,在金銀、不織布、木頭等材質上進行鏤空,賦予“喜花”婚俗文創設計疏密相間、繁中有簡、虛實相生、靜中有動的藝術特色。十二生肖剪紙“新中式婚禮”以中國紅為主色調,配以中式美學的視覺元素和傳統工藝技法,不僅能夠烘托婚禮喜慶、祥和的氣氛,更能夠提升婚禮場景的高級感、品質感、體驗感。裝飾婚禮場景的物品主要有婚慶禮品、喜宴用品、婚房用品,如喜煙、喜酒、喜糖、伴手禮包裝盒、包裝袋、餐具包裝、床品等,對這些物品進行文創設計可以提取剪紙中代表多子多福、吉祥安康的圖案,如嬤嬤人、石榴娃娃、抓髻娃娃等,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對這些圖案進行再設計,并運用燙金、UV、壓紋等現代工藝,賦予傳統剪紙藝術以文化感、時尚感、現代感。在婚禮場景空間環境的裝飾上,可以將“囍”字、龍鳳呈祥、喜上眉梢、蝶戀花、魚戲蓮等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進行巧妙設計,借鑒當代藝術表現手法、通過現代雕刻等工藝技法,配合燈光產生的光影效果,變平面為立體、變繁縟為簡潔、變單一為多元。賦予文創空間設計以嶄新的視覺藝術語言,提升受眾的沉浸式體驗感,讓傳統的剪紙藝術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融合民俗剪紙藝術于新時代文創設計,不僅可以推動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還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文創設計師要深入生活、深究傳統文化,深度挖掘剪紙藝術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工藝特色、技巧技法,在藝術與生活、傳統與現代中找尋、設計滿足消費者時尚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在營造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環境中,讓民俗剪紙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熠熠生輝。作者吳琳:北京市石景山區業余大學藝術系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傳統手工藝創新設計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藝術市場雜志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