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漢民先生離世一周年之際,2024年4月2日,他的設計作品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重現。300余件作品與文獻展現了這位“中國平面設計界泰斗”的91年人生。《向設計致敬——陳漢民設計文獻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何潔教授擔任學術顧問,郭秋惠副教授擔任特邀策展人,展覽結合了檔案、手稿、模型、實物以及相關研究成果,以年表、經典標志設計和陳漢民設計思想摘錄等多種形式展出,力求在跨世紀設計史的框架中,全面呈現陳漢民在藝術設計及教育方面的成就與貢獻。
原來這些經典標志,都是他設計的:交通道路標準標識,1997年香港回歸標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5版人民幣硬幣、四大銀行標志設計……這些經典標志,早已經滲入人們工作生活中的點滴。
他的設計,以民族性的獨特魅力獲得國際認可;他的課堂,引古論今,激情澎湃,讓學生們深深折服。
斯人已去,桃李天下。但刻在設計史上的標志和思想,還在影響著后來者。
以我為主,走中國自己的路
陳漢民,1931年生于上海,1957年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裝潢設計系 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退休。 他曾榮獲 中國包裝事業杰出成就獎,中國平面設計事業終身成就獎,是杰出的藝術設計教育家、設計家,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開拓者、引領者。 他的設計涵蓋了標志、招貼、徽章等領域,是 中國現代設計史的見證人與參與者之一 。
中國工商銀行標志設計,1989年
1950年代入行的陳漢民,面臨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競爭弱,設計發展也較為緩慢。那個時候的商品包裝喜歡用麥穗、齒輪、拖拉機等元素,陳漢民覺得,除了這些,還可以挖掘群眾更多喜好,培養消費者更加多元的審美情趣。
改革開放后,商品出口面對世界市場,中國的設計發展有了良好空間。包裝更改救活瀕臨破產廠家的例子,陳漢民見了不少。他也尖銳地提出,有些產品“貨賣一張皮”,他秉持自己的原則,包裝不是“皇帝的新衣”,不能成為欺騙消費者的“外衣”。包裝要從設計格調上提升品味,而非一味依賴“披金戴銀”的工藝材料。他的思想在現在看來也不落窠臼。
陳漢民曾去往法國、德國、瑞士等國考察,他知道,時尚永遠要“回頭看、朝前邁、快一步”。對于那時崇尚的“設計與國際接軌”的流行提法,他曾多次提出自己的主張:“設計在文化方面,要以我為主,走中國自己的路。”土陶時期的繩包裝,用葦葉做粽子,用荷葉包肉,用葫蘆來裝藥,用稻草捆扎瓷器......中國民間流傳千年的包裝觀念是他推崇的理念。“頭戴紅頂瓜皮帽,身穿時尚T恤衫”的設計,將漢語拼音模仿英文效果的包裝裝潢,在他看來滑稽可笑。
“我們是炎黃子孫,要堂堂正正地做中國人,除特定中性產品無中文外,各種各類商品包裝裝潢均應以中文為主,維護中國人尊嚴和文化。”
“重視自己的文化。”這是從首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龐熏琹那里傳下來的思想。陳漢民從中探索自己的設計方針,總結為“中國風格、民族情感、時代審美”。
1997年法國戛納國際廣告節,世界上許多國家參展。中國送去200件左右作品,無一獲獎。有人說,沒得獎的原因是中國沒學好外國的東西,但陳漢民說,是設計者沒學好中國自己的東西,“走民族化的道路,有助于設計者早日擺脫模仿,走向獨立。”
也是這一年,陳漢民設計出了香港回歸祖國的標志——紅色的“9”代表著國家,香港的紫荊花糅在“9”里面,綠色的“7”加進具有前進感的線條,寓意香港保持生機,繁榮穩定。
香港回歸專用標志設計,1997年
他覺得,一個成功的標志,無非就是易解、新穎、美感、適用,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好懂、好記、好看、好用”八字原則。
陳漢民主張,做設計、做事、做人都要平易近人。“高高在上、低膝媚俗都是包裝設計的大忌。不能與消費者溝通,缺乏人情味,何談包裝設計的促銷作用?”在設計界,背地里大家稱他為“老爺子”,這是人們對他的尊崇,也表達了一種親近感。
從事藝術設計,功夫要在設計外。陳漢民有著自己的思維習慣:把生活中常見的事情聯系起來,上升到一個哲理的高度來思考。這種思考方式,也讓他熱愛觀察生活,學會聯想——他的家里收藏著幾百個不同樣式的可樂罐,他說這是教材;他對京劇、評劇、啞語都有研究,從無聲的肢體語言中尋找到典型表現方法。
當年《讀者》雜志向全國征集刊徽,雜志社對收到的兩萬多張設計稿都不滿意,后來找到了陳漢民,結果一稿通過。
他選取的是小蜜蜂的形象,“小蜜蜂,采蜜忙,飛到西,飛到東。”陳漢民認為,小蜜蜂辛勤勞作的形象與《讀者》雜志以文摘為主的辦刊方針吻合。“我對小蜜蜂知識的了解,在我頭腦里儲存了50多年備而不用,一旦需要拿出來就是,這叫長期積累,偶爾得之。”
陳漢民對待設計,嚴謹而又恭敬。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美術專業學生東方月記得,陳漢民要求學生們畫黑白制版稿時要洗凈雙手,穿整潔干凈的衣服,保持桌面和繪畫工具的整齊,并使用規范的工具。他的教學精確到教學生怎樣調色,怎樣將顏料摻水調出適當的濃淡比例。
他認為電腦帶來了設計風格上的千篇一律,抹不去的電腦痕跡,體現不出個人設計風格。“藝術需要感覺,需要手頭功夫。”陳漢民曾說。
退休后,他經常舉辦學術講座。他總是勉勵后輩們,不要被浮躁的功利主義情緒所左右,設計者不要迷茫,要有自己的標準。“我作為一個設計上的過來人,并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是根據客觀規律來設定自己的標準,做一個‘匠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