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王月月: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與高校工藝美術教育融合發展策略
時間:2024-06-2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64 分享: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手工技藝代代傳承的活態遺存,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如今卻陷入青黃不接的瀕危境地。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歷經拆分、取消或更名的多番波折,重返教育視野。文章通過分析二者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必要性,認為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應從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方面全方位融入高校工藝美術教育,從而實現工藝美術教育的本土化、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交融化,在弘揚和傳承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同時,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工藝美術教育體系。
自21世紀初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逐漸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我國特定發展階段的歷史印記,是全面認知我國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補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手工技藝凝結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表征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歷史以及在造物領域達到的歷史高度,
[1]
代表著人們手工技藝代代傳承的活態遺存,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高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單位,在其工藝美術教育漸趨藝術化、西方化的趨勢下,有機地融入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教育內容,有助于高校工藝美術教育的本土化、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的交融化,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
傳統手工藝是由民間藝人代代相傳而傳承下來的以手工制作為特點、制品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手工勞動。工藝美術的實踐活動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其作為專業教育是近代以來由國外引入的,發展至今歷經衰微到振興。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二者的技藝特征在本質上具有相通性,二者融合發展既是文化傳承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工藝美術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危機是在內因和外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就傳統手工藝自身特征而言,最初的工藝技術是圍繞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而進行的造物活動,人們主要依靠“手”,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從而改變其物體形態以滿足人們的需求,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傳承模式沿襲至今,成為獨特的活態傳承形式。然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無需親自參與手工制作也能通過消費活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因此于當代社會而言,人們缺乏手工勞動的動力。就外部社會環境而言,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非遺傳承人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老齡化的現象。該現象受多種因素影響,有傳承意愿的年輕人由于悟性不高、經驗不足、性別差異等因素而導致難以掌握核心技藝;傳承意愿較低的年輕人則受當代生活方式、生計方式、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影響,不再將拜師學藝作為主要的謀生方式,加劇了傳承人老齡化、后繼乏人的現狀。
“工藝美術”是一個舶來詞,清朝末年由留洋青年學子將其概念及專業教育引進中國。清朝末年,以圖畫、手工或工藝為名的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教育在公辦及私立學校中開始設置。20世紀初,從日本引入的工藝美術、圖案等詞匯初步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稱謂。在中國近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中,“工藝”和“美術”逐漸結合使用。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成立,多所學校設立了實用美術科或工藝美術科,工藝美術得到了復興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隨著《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1963年)的設置,其中“藝術部分”下設“工藝美術”專業,“工藝美術”在高等教育史上正式成為專業教育概念。1987年,《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中的“藝術類”設立了“工藝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其他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獨立設置,從而將工藝美術史論與實踐創作相區分。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根據《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1983年)和《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0年),工藝美術所屬的藝術學歸于“文學”門類。而《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中,二級學科“設計藝術學”取代了“工藝美術學”和“工藝美術設計”。直至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工藝美術”這一專業名稱重新出現。
[2]
由此可見,“工藝美術專業”受時代潮流的影響,歷經拆分、取消或更名的多番波折,最終重新回到教育視野。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之所以能夠與工藝美術教育相融合,主要在于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在技藝本質上具有相通性。二者的融合發展能夠通過互補實現雙贏,對于工藝美術教育而言,傳統手工藝的融入有利于豐富其教學資源;對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而言,工藝美術教育通過培養后繼人才有利于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
一是兩者的技藝特征在本質上具有相通性。從概念上看,傳統手工藝是指由民間藝人代代相傳而流傳下來的以手工制作為特點、制品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的手工勞動;工藝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包括特種工藝、藝用紡織、工藝繪畫、民間工藝、編結工藝、圖書裝幀、工藝書法等類別。兩者都包括手工技藝的技能運用,注重實用性、審美性。因此,傳統手工藝具備融入工藝美術教學的技藝特性。
二是傳統手工藝能夠豐富工藝美術教育的教學資源。傳統手工藝作為世代流傳的優秀技能,將其傳承發展史、核心技能納入工藝美術專業的理論教學及實踐操作中,能促進其文化價值轉變為教學價值,豐富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資源。而且,地方特色傳統手工藝的有機融入也有利于打造工藝美術專業的特色課程,進而成為區別于同類院校的品牌課程。在工藝美術注重現代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的融入有利于拓展現有的課程體系,使工藝美術專業成為兼具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創意設計的特色專業。
三是工藝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傳承。傳統手工藝能夠延續至今,關鍵在于傳承人群的薪盡火傳。高校學生作為文化傳承重要的后繼人才,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促進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將傳統手工藝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傳承人引入工藝美術教育,能夠加深學生對非遺的認知和理解,調動學生學習非遺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融入工藝美術教育體系,是響應振興傳統工藝的政策需求,是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經濟需求,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訴求。
《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以下簡稱《計劃》)對傳統工藝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指導性建議。《計劃》對高校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及課程建設、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教學、高校等科研機構開展相關研究等方面都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3]
《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在建設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方面鼓勵高校、職校開設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及課程。
[4]
因此,從國家政策層面看,振興傳統工藝既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切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但受缺乏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所限,未能更好地實現。從專業教育層面看,當前我國現行“學科專業目錄”中,尚無“傳統工藝”專業,與之接近的本科專業為“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科專業為“工藝美術品設計”,而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更偏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有類別的整體性保護,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不及“工藝美術”類專業可行性強。因此,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融入工藝美術教育體系,是高校響應傳統工藝振興、高質量傳承發展政策的重要舉措,是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職能的重要體現。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可以有條件地將工藝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也有利于非遺的保護與發展。因此,傳統工藝美術具有重要的產業價值。
[5]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相關系列政策都突出了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可利用性,強調其具有的內在經濟價值。當前,消費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工業流水制品,雖價位低廉但其審美性不足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文化水平。然而,工藝美術行業當前存在重審美輕實用、以歐美審美觀念為主導的現狀,且所售產品價位偏高,同樣難以滿足多數消費者的需求。總之,工藝品消費市場上的工業制品價位低、重實用、輕設計,手工制品價位高、重設計、輕實用,難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如何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人才資源是關鍵。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不僅是傳承人的義務,也是后繼人才的義務。高校學生群體作為重要的后繼人才,將所學的傳統工藝知識創新性地融入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產品中,是助力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重要儲備力量。因此,高校工藝美術專業在培養人才方面,應當立足中國社會文化需求,借鑒國際傳統工藝教育傳承經驗,讓學生在熟練掌握中國傳統工藝知識譜系及技能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傳統工藝的經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補救當前工藝美術偏重審美性的現狀,讓工藝美術重新回到“為生活而設計”的本質上來。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承歷史悠久,其物質載體成為技藝的重要表現形式,并作為重要的文物被各級各類博物館收藏;其核心技藝則通過傳承人世代相傳,在多種文化空間形式中活態傳承。因此,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或是物質載體上,都具有鮮明的遺產特征。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已經傳承了上千年,雖然有部分技藝隨著社會的變遷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但也保存了大量的優秀技能,比如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金屬鍛造技藝、漆器髹飾技藝等。為了保存、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國務院發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民間美術和傳統技藝與工藝美術密切相關的非遺類別也得到了名錄保護。
如前所述,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群也漸趨老齡化。許多傳統手工藝的主要傳承人群為中老年人,如織布、染布、刺繡、制作服飾等,由于年輕人常年外出,他們的這些手藝難以有時間傳授給下一代,面對這種傳承困境傳承人群往往有心無力。因此,高校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融入工藝美術專業教學體系,有利于青年群體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利用其教育資源優勢,開設相關的理論及實踐課程,培養既能傳承傳統技藝又能創新設計的復合型人才,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訴求。
目前,部分高校已開設傳統工藝美術教育,如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纖維染織設計方向,以“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設計方面突出傳統染織技藝的理論及實踐課程。然而,將傳統手工藝融入高校工藝美術教育的高校數量仍然十分有限,需要繼續探索如何加強理論知識學習,以及如何深化理論研究。
在專業課程的學生培養方面,高校應將傳統手工藝知識融入工藝美術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高校應在現有工藝美術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加以完善,豐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培養內容,適當增加專業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等學習內容,從頂層設計層面提高對傳統工藝的重視程度。目前,傳統手工藝的相關學術著作已出版多部,既有歷史溯源的,也有地域性項目的,以及當代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的。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術成果納入課程教學資源,或組織相關專業教師編寫校教材,形成校內特色課程,以完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資源的知識體系,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傳統手工藝的基礎知識,理解其當代價值。以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纖維染織設計方向為例,該專業將傳統染織工藝的發展史、核心技藝、染織種類、原材料、傳統圖案、傳統色彩等知識融入“傳統染色工藝與設計”課程中,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染織技藝的來龍去脈后,發現染織技藝的魅力,在作品設計中有機融入傳統元素,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
想要做好傳承人群的繼續教育,需要高校積極履行研培義務。一是高校有義務依托工藝美術專業,開辦傳承人研修班,提升傳承人的非遺知識水平、開拓設計視野。從多年開辦代表性傳承人研習計劃的效果來看,研習班在促進傳統手工藝創新性傳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然,技藝精湛的普通傳承人也應納入該研習計劃中來,改變其“邊緣群體”的尷尬處境,使他們也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入研習班,享受知識盛宴,讓更多的優秀民間藝人能夠有機會參與該計劃,使該計劃的受益范圍擴大至整個優秀的傳承人群體,使更多的傳承人群能夠通過培訓,深化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認知,提高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自覺,接受現代設計知識的同時開拓個人的設計視野,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大學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設立的上海大學傳統工藝工作站,定期開辦竹藝、苗族銀飾鍛造、木雕、染織繡等研修班,促進傳承人與設計師、研究生的深入交流,幫助傳承人撬開傳統技藝與現代工藝美術的融合點,實現傳統手工藝的跨界設計。
[6]
二是除開辦研修班外,高校還應針對傳承人群開放工藝美術專業的學歷教育。非遺傳承人群普遍老齡化,且學歷水平不高,其技藝大多是通過口傳心授、經驗積累而來,未接受過系統的工藝美術教育。因此,高校應根據傳承人群的年齡特點、學歷水平,面向傳承群體推出學歷教育培養方案,使傳承群體在提升教育層次的基礎上,深化對傳統手工藝及現代工藝設計的認知,為他們的藝術創作提供更多的靈感來源。
教改研究應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前者可為完善課堂教學提供意見和建議,后者可為前者提供課題探討來源。理論研究可以轉化為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并非平行線而是互為補充。課題研究方面,工藝美術專業相關課題大多設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之下,據筆者統計,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022年共計立項237項,其中工藝美術相關的有23項,占比僅9.7%。高校應出臺激勵措施,鼓勵相關專業教師積極申報各級各類與工藝美術相關的課題,以課題為引領,深化傳統工藝美術研究,將課題研究成果有機地轉化為工藝美術專業教學資源,增加本校工藝美術專業的理論深度。教材出版方面,目前關于傳統手工藝、工藝美術的學術著作較多,但很多著作不適宜直接作為教材使用,對于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價值較弱。高校應積極組織相關專業教師編寫教材,充實傳統手工藝與工藝美術相融合的教材體系,不僅能為本校提供教學資源,也能為全國同類院校添磚加瓦。
服務社會經濟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當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高校不僅可以開設傳統工藝類非遺課程傳播理論知識,而且可以利用其智庫優勢通過創作實踐助力創意經濟的發展。筆者認為,高校可在課程實踐、傳承實踐、設計實踐三個維度,探索傳統工藝文化與工藝美術教育的融合路徑。
高校現有的工藝美術專業課程體系中較少設有傳統手工藝類的實踐教學課,今后應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或調整實踐課的教學內容,修改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一是調整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現有實踐課程以現代設計為主,缺乏傳統手工藝元素。高校應修改培養方案,增加傳統手工技能的實踐課程,制定一套集傳統與現代手工技能于一體的特色課程體系。同時,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地將傳統手工藝實踐活動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二是開展課堂實踐教學。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傳承需要口傳心授的動手實踐,而高校工藝美術專業都設有一定比例的實踐課,因而高校可以聘請非遺傳承人在實踐課堂任教,手把手地傳授學生技藝。三是組織專業實踐活動,進行專業考察。社會課堂是傳播知識的第二課堂。高校應積極組織開展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的社會考察活動,定期前往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地實地考察,與非遺項目近距離接觸,綜合理解傳承項目的產生環境、傳承現狀,激發傳承優秀手工藝的社會責任感。
加強與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承人的聯系,可聘請傳承人教授實踐課程,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手工技能,為培養后繼人才做準備。全國各地較早地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非遺進校園”的活動。與中小學喚醒青少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意識不同,高校能夠通過開設專業、通識課程、選修課程等途徑,接過技藝傳承的接力棒成為后繼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如貴陽人文科技學院定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課(通識課),邀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光成、縣級傳承人李春英教授楓香染、苗繡等傳統手工藝,培養后繼者。
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大都接受過系統的學歷教育,且所學工藝美術知識體系多為西方教育,善于傳授學生現代工藝美術理論知識。而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且經過多年的技藝經驗積累,操作實踐能力較為優異,能夠與高校專業教師形成互補之力。高校將傳統手工藝人邀請進校園,能夠讓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近距離地學習傳承人的手藝,深化對傳統手工藝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個人的技藝水平。
雖然當前部分高校已經聘請了一些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授課,然而目前仍未形成體系化的引進流程、規章制度,各學校在課程設置、課酬方面也都有較大的差異。基于此,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應當出臺相應的規章,以便各高校執行有據,既能保證代表性傳承人的權益,也能保證代表性傳承人教師群體的相對穩定。
當前工藝美術行業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如因傳統工藝美術的遺失而產生的文化趨同現象,
[7]
過于追求精美化等。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行業內未能較好地把握創意的尺度,缺乏創意則趨同,創意過度則會脫離實用功能。高校作為設計人才的培養高地,應加強工藝美術專業的設計教育,使學生深刻理解傳統設計理念,熟練掌握現代設計思維,在現代設計中汲取傳統工藝的創意元素,做好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銜接教育。高校作為人才資源的集聚地,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積極尋求與工藝美術類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邀請企業參與學生的聯合培養,以實習或畢業后入職的形式參與企業手工藝品的設計與生產,提高產品的孵化能力,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8]
高校為工藝美術類企業輸送有傳統手工藝愛好者的實習生,企業則通過高校實習生解決一定的傳承困難問題,從而實現雙贏。
五、
結語
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落實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也面臨著代表性傳承人老齡化嚴重、人亡藝絕的瀕危窘況。針對現狀,國家政府部門出臺了系列政策以振興傳統工藝,其中包括后繼人才的培養問題。工藝美術作為高校學歷教育的專業,其學科歸屬、專業名稱幾經變化,該現象也反映了專業實力的薄弱性。因此,將傳統工藝這類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工藝美術教育,符合文化保護的時代訴求,符合文化創新的時代潮流,符合高等教育專業創新的發展趨勢。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交流與碰撞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工藝美術教育引入傳統手工藝,讓高校學生在履行弘揚傳統文化義務的同時,也拓寬了個人的設計視野,提升了專業技能,有利于早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藝美術教育體系。
作者簡介:
王月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講師,歷史學博士。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藝術人類學研究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