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陳君:陶藝創作 ——工業•人
時間:2024-06-28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9 分享:
二十世紀80年代,在政策調整與技術進步的影響下,工業化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這一主旋律也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藝術領域,特別是85美術新潮出現后,其求新求思的觀念影響了中國一大批青年創作者。當工業化浪潮與藝術思潮“相遇”后,部分藝術家的創作便開始聚焦于工業題材,陳君便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位。陳君的作品以泥土的“自由”與“溫度”消解了機械的“精密”與“冰冷”,在看似“對立”的手工技藝與機械技術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感,表現了他所主張的帶有冷靜的粗曠與克制的力量感的機械美學。由此,陳君的作品也成為了中國現代陶藝發展四十年來工業風格的代表。工業·人系列 陶瓷 13cm×11cm×60cm 2018年
西方現代陶藝革命是從反工業化、反傳統、反器皿中心主義開始的,所以當現代陶藝觀念進入中國后,大部分青年藝術家開始高舉拒絕“異化”的旗幟,并在創作中始終保持著批判的態度。而此時期的陳君則另辟蹊徑,希望從社會的工業化進程中找到創作的出發點,以此來探討社會與人所建立的新的深層關系。于是陳君將拆解后的工業元素融入到創作中,并通過“溫和”的思考,不斷探討著工業化對社會與人產生的影響。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類存在總是處于特定的歷史時刻和文化環境中,藝術家的創作也受到其所處時代的影響。海克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哲學思想中也包含了關于藝術家與時代之間關系的討論,他認為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和反映。1984年陳君從重慶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陶瓷藝術設計,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調入湖北美術學院。二十世紀90年代初,是建國以來中國工業化進程最快的階段之一,當家用電器、船舶、汽車、鐵路、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突破性成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時,陶瓷產業也在加速引進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符合國際需求的設計風格,國營瓷廠積極對設備升級改造,高校教師則成為轉譯現代設計和現代觀念的重要群體。受現代主義作品影響,陳君的黑陶刻繪系列作品開始運用三角形、菱形、排線、矩陣來經營畫面,此系列作品因形式與觀念的創新,受邀參加了于日本舉辦的中日藝術交流展與湖北現代雕塑展,其中作品《臉》參加了1996年由文化部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陶瓷的國度——中國當代陶藝歐洲六國巡回展,展出結束后作品被文化部收藏。而這一系列的作品也成為了陳君工業風格作品的形式語言的源頭。
梭系列 NO.1 陶瓷 90cm×20cm×70cm 2001年
后期的作品《梭》真正開啟了陳君工業風格的探索,也確立了此類型作品的造型結構特點,即在主體造型中延伸、嵌入工業附屬構件,彼此形成穩固的結構關系。“梭”是中國傳統的織布工具,陳君將紅色陶土制作的梭形主體平置于鐵架之上,表面印刻了大量類似星象的圓點與折線,其梭形主體頂端與側面延伸出粗細不一的管狀結構,形態如具有高科技風格的機械裝置。此類梭形作品是陳君工業風格形成的基礎。作品《卵》進一步確立了陳君的探索方向。《卵》通過有機形態的組合,將工業風格發展到了更深層次的維度。《卵》由大小卵泡堆砌成主體造型,螺桿在卵泡中穿插成一個高聳的“工業反應塔”,深色的陶土配合紅色釉料,使觀者從任意角度都可觀看到作品折射的光斑,形成一種無法忽視的景觀視角。或許陳君在通過作品提醒我們,當人類已經習慣將支撐城市發展的高聳工廠視為當代景觀時,傳統文化符號的信仰之塔,已成為向上、向快、向前的奮進之塔。自二十世紀90年代初至今,陳君始終圍繞著工業化這一主題進行著藝術創作,并不斷更新著工業風格作品的藝術語言,《印記》《三字經》《壺》《城市印象》《工業·人》等也成為了他探索不同主題的工業風格作品的代表性成果。
卵系列 NO.3 陶瓷 20cm×20cm×50cm 2006年
陳君在工業風格作品的長期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即無論是作品的主體造型還是附屬構件,皆以工業元素作為主要的視覺符號,并以此構建出了一個獨特而豐富的工業符號網絡系統。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能化時代,陳君作品中的符號網絡系統則包含了四次工業革命的符號,如金屬管道、齒輪、膠輪、編碼、鋼筋、螺絲、網格、墊圈、金屬板、電路板、火花塞、反應釜、螺帽、螺桿、插頭、自攻釘、汽車模型、扇葉等“現成品”。這些工業符號通過有機組合呈現出了一種有序與無序的對比關系,以及一種主要與次要的“存在”狀態,并在符號的復制與重構過程中,塑造出了抽象且具有幾何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基調是直線結構,即便是曲線也帶有明顯的工業烙印,體現了工業化的機械性與嚴謹性。方形盒是陳君作品中最為常用的主體造型,如果《工業·人》系列作品中的方形盒是一個可運轉的“機器”,那么外部呈秩序排列的機理則是該機器的身份信息與編碼,外部延伸出的機械結構才是機器的核心運轉單元。作品中的金色管道在方形盒上方及側面伸出,平行與交叉分布,將齒輪、膠輪、火花塞、反應釜相連,使各工業符號之間產生關聯,構成傳動與輸送單元。除管道外,齒輪與膠輪也是此系列作品中常出現的工業符號。齒輪與膠輪采用模制方式制作而成,主要以貼合、懸浮或嵌入的姿態分布于作品頂部的視覺中心區域,少量齒輪嵌入側面形成點綴效果。可見,作品中的管道、齒輪、膠輪、火花塞、反應釜之間構成了一個協作運轉的概念“機器”,即使齒輪之間、反應釜與管道之間無法形成符合邏輯的協作關系,我們仍可從管道的粗細變化,觀測到壓力的高低與物質的轉化過程。作品的外部結構是清晰且有序的,至于方盒內部還存有哪些不可見的結構,或許是陳君有意留給觀者的猜想。陳君的工業風格作品處處可體現其精湛的技藝與扎實的動手能力,他通過捏塑、拼接、模印等多種方式表現著作品的空間、質感與肌理,并通過經營工業符號的位置,在符號的銜接與轉折過程中保持了作品的整體美感與結構的完整性,恰當的處理了工藝問題。這些作品多以深色為主,保留了泥土的自然色彩,這種鐵銹色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微妙的氣氛變化,使各符號間呈現細微的色彩差異,以消解工業的機械化與標準化。陳君的作品在機械與“反機械”的觀念中找到了形式上的融合點,機械體現在作品的造型與符號的工業性,而“反機械”則表現在符號的分解與重復的組合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無功能性。這種矛盾的表達不僅使作品更具張力與深度,也暗含著陳君對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工業與人的變革問題的思考。
銹系列 NO.1 陶瓷 18cm×8cm×35cm 2008年
人類從未停止追問關于自身與萬物的關系轉變的問題。工業與人的關系,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代表著工業與人的關系的轉變,而這種關系的轉變也導致了生活方式與文化樣式的改變,而如何在轉變中構建一種良好的新型關系,是陳君的工業風作品在試圖探討的問題。但陳君所塑造的人并非概念上的人,而是以嬰兒的形態或隱喻的形式出現。在《三字經》系列作品中,嬰兒作為主體被放置于中心位置,但這個正待孕育的生命卻被賦予了工業化的特征,即嬰兒的外形保留著工業流水線生產所留下的模具線,嬰兒是工業生產的結果,有著未“進化”完全的形態,這個處于掙扎、蜷縮、休眠狀態的嬰兒被工業符號或柱狀物層層包裹,有時也被安置于開放輪胎符號中,以此強調人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與脆弱性。除《三字經》系列作品外,陳君的其他作品中的“人”多以隱喻的形式出現。例如在《工業·人》《梭》等作品中,閉合的膠輪、管道的氣孔都是對人與生命的暗示,而管狀物與氣孔則代表了呼吸的生命。金色的元素可能象征著重生,而層層排列的結構則暗示著年輪般的生命痕跡。陳君的這些作品因有了“人”的介入,工業元素的視覺符號才具有了意義,在作品中工業符號網絡作為“環境”的角色出現,“人”才是作品的中心,而作品中的兩類符號以及由此形成的結構共同表現了工業與人的緊密聯系與互動關系。
工業·人系列 陶瓷 6cm×46cm×46cm 2021年
陳君不斷以泥土記錄與拓印著工業與人的關系,這些通過模塊化形式拼接的作品也暗示了當下用廢即棄、快速更換的“工業化邏輯”,這是對當代生活方式與文化認同的一種深刻反思。在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的“認同危機”的概念中,陳君的作品也可被視為一種具有療愈功能的“心理地圖”,探索了個體在面臨身份認同與生存環境變化時的心理調適方式。陳君的作品涉及人類身份與存在意義的探討,反映了科技發展、社會變革和人類命運等重要議題。特別是在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社會結構等方面,他展示了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作品中體現的工業符號多樣性也暗示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性。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丟勒(Albrecht Dürer)等藝術家都曾狂熱的迷戀飛機、潛水艇等人造機械裝置,藝術家表現出對人類造物能力的迷戀與思考,機械美學的背后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向往,當這種向往成為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時,工業符號也就登上了藝術家創作的神壇。機械美學的背后是什么?動畫和電影導演給出的答案始終保持態度和觀點的開放性,日本導演宮崎駿(Miyazaki Hayao)的動畫作品《天空之城》和《哈爾的移動城堡》、大友克洋(Otomo Katsuhiro)的動畫作品《蒸汽男孩》,法國導演讓•皮埃爾•熱內(Jean-Pierre Jeunet)的電影《童夢失魂夜》,美國導演巴里•索南菲爾德(Barry Sonnenfeld)的《飆風戰警》等作品都提出了相似的問題:“高度工業文明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對人類核心價值的關注和追求”。所以,在陶藝創作的領域里,工業化將帶來什么,陳君同樣虛構了一個人與機械美學共生的世界。
泥土之上的城市 陶瓷 25cm×38cm×20cm 2019年
陳君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工業與人的關系,他始終保持著對工業化進程的關注與思考,而未來的自然與工業、手工藝與高技術、傳統與當代、精神與物質層面的關系也將在工業與人的關系問題中得到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與人的關系也在不斷演變,因此陳君的作品更多地探討了兩者之間的開放與發展的關系。同時,陳君的作品并未局限于表達一種特定的觀點,而是通過不同階段的創作形式來回應與討論當代社會議題。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