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 | 楚式漆藝大師懷揣絕技,為傳承永不放棄——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比建
時間:2021-01-1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82 分享:
荊楚大地上,有一大批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民間文藝家等,數十年如一日地傳承發展著優秀傳統文化。
記者輾轉來到劉比建的工作室,他們正趕制一批楚式古樂器,包括虎坐鳥架鼓、古琴、柷等。一名工人按照劉比建畫好的尺寸在加工毛胚,他本人則對照實物照片反復核對一件作品的細節。劉比建自幼喜愛工藝美術,18歲進入老河口民族樂器廠學藝,由于業務突出,22歲那年隨老師傅們一起參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古樂器復原、修復。
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編鐘舉世罕見,除編鐘外還有一批漆木器,包括古琴、古瑟等。“出土漆器浸泡在水里,浮雕和圖案已模糊不清,沒有實物可以借鑒,其復原、修復難度可想而知。”劉比建回憶稱,團隊反復討論、探索,一次次與古人“對話”,最終圓滿完成任務。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劉比建成立自己的藝術工作室,憑著嫻熟的技藝長期為省博物館做楚式漆木器類文物的修復、復制。他復制的器物有梅花鹿、鴛鴦盒、九連墩虎座鳥架鼓、漆奩盒等,很多是高端禮器。“若實物出土時損毀嚴重,或實物需外出展覽時,幾乎與實物一模一樣的復制件,就會出現在省博展廳。”劉比建制作最多的,是曾侯乙墓出土古瑟的仿制件,以恢復它的使用功能。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黃鶴樓、磨山、襄陽古隆中等景點及一些研究機構用的古瑟,都出自劉比建之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制作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平。這一瑰寶流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其制作難度也可想而知。楚式漆器一般用楠木、樟木雕刻,上天然漆自然干燥后彩繪而成。劉比建稱,木胎漆器是楚式漆器一絕,顧名思義是指有木質胎底的漆器。成品摸上去光滑如嬰兒皮膚,是用砂紙無數次打磨的結果。在他工作室,光雕刻刀就有30多把,很多工具都是他在實踐中自創的。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的仿古九連墩漆木十弦琴,是劉比建的得意之作。劉比建拿起一件未完工的十弦琴說,這件器物通體雕龍,前期雕刻難度大,后期用黏稠的漆繪畫時只能用手懸空托著,搞不好就弄糊了。“這個苦非同一般”,劉比建說,為了避免出錯,要先拿其他板子無數次練習。“每遇到技術難點,就是一個修煉期,吃不下睡不著是正常的。而難點攻克后,恨不得倒在床上一天一夜不起床,那種愉悅是難以言說的”,劉比建說。2016年,受日本一家博物館館藏琵琶啟發,他用楚式漆藝講述一個唐代的故事,命名為“唐韻天歌”,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劉比建的楚式漆藝技藝爐火純青,并頻頻獲獎。2016年,這個項目依托省博物館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此前,有通過學校介紹的學生,也有在公益活動中了解楚式漆藝魅力的市民,來找他學藝,因故都未能堅持。他稱,楚式漆藝是一個多學科技藝,涉及到樂器制作技藝雕刻、髹漆、繪畫等門類,一般情況下,學個三年能掌握基礎,學精需要下更大功夫。去年,他攜楚式漆器參加中國第四屆非遺博覽會,精美的楚式漆器受到強烈關注,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民眾,從小學生到美術院校的大學生,再到外國游客,無不稱贊。劉比建寄語:通過自己的藝術作品,我希望讓更多人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追尋祖宗傳下來的了不起的技藝,建立自己的養生之本。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