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1970年出生,浙江麗水景寧人,從事根雕藝術已有三十余年,創造了“漫雕”“扁雕”和“空雕”。首屆中國十佳民間藝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石藝術大師、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浙江根雕藝術中青年十大名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創作注重自然之美、意境之美、情性之美,作品多次榮獲“百花杯”特等獎及金、銀、銅獎,五十余次在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精品展中獲金、銀大獎,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中國木雕藝術館、中國臺灣中臺禪寺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館等藝術博物館收藏。
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和畸變形態為創作對象,“變廢為寶”,化無用為妙用。
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人工創造力的造型藝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好的根雕作品,巧奪天工,人工與天工交相輝映。
根雕是“根的藝術”。
20年前,1994年,劉小平24歲,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在中國美院舉辦一場根雕展覽,他發現展廳里一件小小的根雕作品,價值抵得上他做的一個百斤重的盆景花架。心有所動,劉小平買了一臺鳳凰牌的相機,把展廳里所有的根雕作品拍攝下來,開始自學人物根雕。他起先的方法是,照著貼在墻上的壽星年畫一刀一刀刻,直到一模一樣為止。后來到處看展覽,拍回來大師的作品,一件一件慢慢鉆研,視野就此漸漸打開,專門學習的石雕和繪畫技能,對他的人物根雕也極有幫助。
20年后,劉小平的根雕在全國出名。他的根雕創新技法——扁雕和漫雕——廣受贊譽。2008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劉小平根雕藝術》,匯集了劉小平及其工作室十多年來的數百件根雕藝術精品,大開本230多頁,純黑和套銀兩種色調,將根雕作品的藝術魅力呈現在世人面前,原浙江省文聯黨組書記高而頤在序言中評價其作品為“妙語自然,巧奪天工”。他在轉塘的根雕藝術工作室有四五百平方米,擺滿了各式人物根雕,羅漢,濟公,還有形態各異的彌勒佛,各式雕法及具象、意象、抽象的根雕作品俱全。具象根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意象根雕,有物混成,似象非象;抽象根雕,恍兮惚兮,難以名狀。神來之筆,嘆為觀止。
高而頤對劉小平的根雕評價道:“劉小平根雕藝術的主要特色是追求自然之美和技藝之美的和諧統一,使作品的雙重美學價值都能達到充分的體現。這既不同于傳統的根藝,也不同于其他傳統木雕,忽略或舍棄了樹根千變萬化的天然之趣。妙語自然,巧奪天工,凸顯根雕藝術品的雙重美學價值無疑是將傳統的根藝和木雕推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大大提高了他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劉小平眼中,朽木可雕,好的創作者,可以化朽木為神奇。有評論道:
“在根雕創作中,劉小平特別注重材料自然之美的利用,善于發現枯根朽木原始形態中蘊藏的意象性元素,以漫畫化、意象式等多種表現手段,揭示意蘊和營造藝術效果。其根藝作品超越了以形求神、就人寫人的表現手段的局限,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特別豐富深刻和生動,具有鮮明的現代審美特征。先后發明了‘扁雕’和‘漫雕’,突破了天然材料薄、空、扁的制約,化無用為妙用,在行業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材料本身的扁薄特性,使得根雕作品創作在吸納繪畫及透視學二維虛擬空間和立體視覺原理,采取類似浮雕的壓縮處理成為可能。《道法自然》是劉小平扁雕藝術的代表作品。作品高80cm,寬35cm,最大厚度僅4cm。談及扁雕,劉小平自述道:“扁雕能使原本稀缺的優質根材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掘利用,亦是能夠通過從‘無形(材料)’到‘有形(作品)’的創作實踐與具體感悟,提高藝術家對不同材料的審讀能力和造型創意方面的諸種技能。”
漫雕以漫畫化、意象式等多種表現手段,揭示意蘊和營造藝術效果,有強烈的藝術符號和獨特的視覺語言。劉小平運用夸張和變形的表現手法,傳達作品的內在精神張力,以形象本身的“不似”求得人物心相的“神似”。
《喜劇的憂傷——劉小平漫雕藝術》中評論劉小平的漫雕藝術道:
至今劉小平已創作近千件漫雕作品。這些作品進一步突破了“以形寫神”、就人寫人的塑形手段的局限,用抽象、離形的藝術語言,展現他自由、主觀和純粹的藝術表現力。藝術效果淋漓盡致,風格獨特而鮮明。
在2015年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的采訪報道中,劉小平談到了自己對“匠心”和“美學”的理解,這同時也是他多年以來的一個創作寫照。
“我的作品,哪怕是最傳統的根雕作品,都會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調查市場上有什么,人家做過什么,做到了什么水平?然后我應該做什么樣的東西?我對匠心的簡單概括,就是要‘有別于人家’。怎樣才能有別于人家呢?你就必須多走多看,走得多,看得多了,經過歸納總結之后,你才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樣的東西,才能推陳出新。”
“我的美學很簡單,藝術作品也一樣,就是簡潔為美。做人要簡單,做藝術作品要簡潔。如何做到簡單和簡潔,這其中包含著很深的哲學和學問,需要很多的人生經歷,不斷總結和歸納。這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你沒有復雜過,如何簡單?我希望能通過簡潔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一個精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