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益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紫砂專委會主任,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生于陶都,長于蜀山,一方水土,成就了季益順的紫砂藝途。季益順從藝四十余年,從早期作品的詩情畫意,到中期的吉祥敘語,再到近年來的歷史人文以及特別定制的國禮系列,從風格自然的靈秀到歷史的厚重,變的是風格與表達,不變的是紫砂人的初心。
據季益順大師回憶,那個年代,在宜興做陶瓷的生活很艱苦,大家看不起這個職業。最吃香的是職業是醫生、司機,還有賣肉的攤販,而他沒有背景,剛好又生在蜀山(現宜興丁蜀鎮),自然而然他就被分配進了宜興紫砂工藝廠。
1978年,初入紫砂廠的季益順,3年學徒生涯從打泥片,圍身筒,到全手工制壺。紫砂廠有個規定,誰的壺制的好,會被分配做一些高檔的紫砂壺,反之就做一些花盆。當時也沒想其他的,就想著做高檔的紫砂壺。但是做好之后,驗坯的師傅檢查,做得不好摔掉,這個過程也為季益順的紫砂技能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在紫砂廠,初師于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蔣小彥,后隨著名紫砂陶藝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高麗君、王小龍先生學藝。花器、素器并具,跟隨師傅在傳統的紫砂花器里摹古追意,“四小龍”美稱展露鋒芒。
1983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習深造,使他在陶瓷設計理論方面有了飛躍式的提高。天賦加勤奮,再加上吸納了高等學府的正規化理論,使他具備了一個藝術大家必備的所有條件。從此,他在紫砂藝術領域里自由地馳騁,創作出許多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紫砂壺精品。
季益順大師的作品繼承了紫砂的文化傳統,但不墨守成規,更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并拓展了紫砂藝術的發展方向,將高雅的紫砂藝術與“日用” 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將壺藝造型與中國書畫、雕塑完美相融。“畫在壺上,壺在畫中”,開創并形成了具有“詩情畫意”特色的“季益順紫砂藝術流派”。
2000年左右,季益順從中國吉祥的語言出發,一系列的佳作傳達了中國人內斂的祝福,例如《如意系列》。為紀念特定時刻而創作的《回歸》、《中國夢》、《金陵春涌》等作品,通過紫砂壺的藝術形態定格歷史。
作品《母儀天下》
季益順為徒弟指點技藝
紫砂傳統并不限于時間與空間,它是流動的,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也不是簡單的復古,更不是設計的倒退或回歸,而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只有當藝術家真正理解傳統文化與時間、空間的關系時,追根溯源,與時變通,才能設計出有關乎心靈與記憶的紫砂精品。
手執砂壺,芳香沁客,器含歲月馨茶。
玉金砂將各種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混搭在一起,交匯于平衡、和諧之間,達到美之臻極至善,并借由結構、材質到理念,讓傳統加以合理解構,形成了壺飾一體的美學格局。
由造型至結構至每一處線條的處理,以特有的藝術感染力和堅強的韌性為創作的靈感,使整件作品如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韻橫生。
金砂流光,古樸靈動,器于傳統中求變,在對泥料特性的運用、制作技法的表現以及裝飾上,都有所突破,從而形成季派紫砂獨有的藝術風格,雍容典雅,氣質迷人。
季大師不僅將金絲、寶石鑲嵌,紫砂泥的五色土填充技法融入紫砂創作,將高雅的紫砂藝術與日用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更極大提升了紫砂器的雍容華貴之感。
季派紫砂的匠心砥礪,無疑歸功于季大師作品本身的氣息,在他游刃有余的造型設計和裝飾技巧上皆能得到最佳展現,譬如古代寶石鑲嵌復雜技藝在紫砂器上的成功融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