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建軍:守正創新 中得心源——“紫砂九雋”系列報道(二)
時間:2024-02-1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06 分享:
編者按:近日,鳳凰網記者在江蘇專訪“紫砂九雋”,記錄了他們在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紫砂九雋”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學會“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以“人物”為報道方式,作系列報道,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四十載寒暑,勤耕不輟,范建軍始終堅守著紫砂藝術的魂,用手中一件件作品靜靜訴說著對這門手藝的熱愛,在紫砂的方寸之間,演繹刀筆輝映的絕美交響。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千年陶都,薪火相傳。一代代紫砂藝術家用妙手匠心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追隨。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話題。
2017年,“紫砂九雋”誕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軍、顧美群、蔣雍君、喻小芳、范偉群、蔣琰濱、毛子健、范澤鋒共九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組成。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這個藝術家群體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來,“紫砂九雋”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用更貼近時代的紫砂作品詮釋紫砂文化,并在更寬廣更縱深的維度,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近日,鳳凰網江蘇專訪“紫砂九雋”成員范建軍,走進他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解讀他在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
在紫砂陶藝省級大師里,能集陶刻、制壺兩種技藝所長于一身者鳳毛麟角,宜興“紫砂九雋”成員范建軍正是其中之一。
氣場強大是范建軍常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留著長發,很隨意地披在腦后,身形魁梧而雙目炯然有神。但在交談時,卻又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溫和與謙善。藝術家的豪放與文人的內斂很自然地交融在同一個人身上。如他的作品一樣,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以及紫砂陶藝,集多種藝術表達而渾然一體,淳樸里顯張揚、古雅中有現代,格局下見細節。
如此獨特且富有魅力的個人氣質和他深厚的家學淵源相關。
范建軍母親曹婉芬是宜興老一輩國大師。上世紀50年代初,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曹婉芬便是第一批進廠學藝的學生,不僅成為“紫砂七老”之一、花器泰斗朱可心的入室弟子,更有緣得到裴石民、王寅春、顧景舟等一眾名家大師的悉心傳教,承前啟后,自成一派。
兒時的耳濡目染讓他對紫砂、對藝術保有先天的靈性。但是,不同于大多數紫砂子弟,少年的范建軍對于書法和繪畫頗為偏愛,經常在放學后拿出柳公權、顏真卿等名人書畫的作品靜靜臨摹。即使在廠里玩耍,雕刻車間也是他最愛去的地方。靜靜地觀摩前輩們靈巧細致地在紫砂器具上雕刻出妙手匠心,目睹紫砂從原始的形態逐漸走向精美,那一刻,紫砂與雕刻完美交融的舒暢感變得妙不可言。
出于對書畫的喜愛,高中畢業后的范建軍在參加宜興紫砂工藝廠80年代首批招工時,毅然報考了陶刻工種。在當年錄取的八人當中,范建軍受教于著名陶刻藝人談堯坤。彼時,談堯坤老師已然年逾花甲,不僅學識淵博,對于書畫詩詞亦有獨到深刻的認知,而且個性極為鮮明。談堯坤的言傳身教讓正值風華正茂的范建軍深受感染、受教頗豐。
1980年末,范建軍正式拜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門下,潛心鉆研紫砂陶刻。鮑大師自創的亂刀法,雕刻注重變化,留白恰到好處,精妙的布局與奇巧的畫面,讓范建軍受益匪淺。敏而好學的范建軍更進一步領悟要義,獨創“微刻”裝飾風格,自成一派。
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弱,從整體布局到細節體現,均有著精妙的安排,范建軍手中的刻刀愈發具有靈性,在紫砂器上游刃有余,幻化出一幅幅由濃淡筆墨和點線面塊構成的“紫韻丹青”。
“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必須具有扎實的書畫功底,才能在陶刻上有所建樹”,師父鮑志強的叮囑讓他銘記在心。范建軍對書畫技藝的打磨絲毫不敢松懈,字越來越活,畫越來越好,對書畫藝術的理解愈發深刻,研習陶刻也愈發如魚得水。
打磨技藝之外,范建軍也注重提升理論知識。1982年至1983年,范建軍進入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系進修,主修陶瓷造型設計及裝飾。1988年,范建軍從無錫輕工業職工大學裝潢美術專業畢業,回到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工作,隨母親曹婉芬系統學習紫砂陶設計制作技藝。
學業十年,歸來仍是少年。家學淵源、名師指點,外加自我強烈的求知欲和開拓精神,種種因素促就了他的紫砂生涯大放異彩。他將書法、篆刻、印章等技藝融入紫砂壺制作中,又把在學校學到的現代設計及裝潢知識,匯入到個人的陶刻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技法全面、書畫相映、文人詩意極其濃郁的藝術風格。
刀筆寄情,翰墨抒懷,范建軍善于將紫砂的形態與古典詩詞的名句以及雕刻的畫面完美結合,達到詩為壺魂、畫中有詩的雅致意境。從他的作品中仿佛能讀到蒼勁或明朗的詩,又好像走進了筆墨淋漓的畫,處處跳動著生命的力量與藝術的才情。
作品“刻六方簽筒”以傳統題材“四君子”中的“斑竹”為創作元素,主要設計一壺四杯四碟之茶具、茶匙、香插以及文房用品中之筆筒、筆洗、筆架、擱臂,硯臺、印泥盒、陶印及毛筆、帽筒等等,設計上力求既形式統一,但不乏變化,在裝飾手法上以色泥點繪斑竹紋,以陶刻通融詩、書、畫、茶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營造出“昨夜墨池新雨過,淡煙輕掃一窗云”的清雅意境。
“吉慶眉壽瓶”以寓意吉祥慶和的梅花壽帶鳥為裝飾主體。梅枝虬曲伸展,花朵明艷,壽帶鳥棲停飛翔,昴俯有序,呈現一派祥和安逸之景,再以飽富高左之意的篆書與畫面互補,單刀、雙刀、亂刀法等多種技法表現得淋漓盡致,真正體現了紫砂陶刻的獨特韻味。
“鐵骨冰姿”整套茶具以中國工藝美術傳統題材“梅花”為設計主題,一壺、一盤、四杯,梅枝俊俏,樹癭蒼勁。“暗香”“寒香”“蘊香”“凝香”“浮香”,充分體現出花中之魁的獨具魅力之處,而“鐵骨冰姿”題款更是突出了梅花傲雪凌霜的個性。每個單件都以中國畫題款形式銘刻上歷代詩人題詠的梅花詩。詩畫結合,使整套茶具充滿詩情畫意。
歲寒三友,竹、梅各占其一。竹者,如君子坦蕩,剛直節氣,有詩云“自是子尤偏愛你,虛心高節霜雪中”。梅者,冰肌玉骨,傲然挺立,花開迎春,清香沁人。亦有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竹之趣,歷來為文人墨客、風雅人士所喜,也為范建軍所鐘愛。
“竹韻梅馨茶具”作品正是以梅竹兩者為題,翰墨之韻,芳華立生。壺體以竹段為形,塑竹枝為流,梅枝為把。陡然間,一枝寒梅在壺身蔓延伸展,身姿搖曳似在綻放縷縷沁香。作品兩者和諧統一,竹之直與梅之曲,相互映初,意趣非凡。配以形態各異的梅竹杯、硯臺、筆架、印泥盒,翰墨之氣與壺韻茶香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極具藝術氣息。
遍觀范建軍的作品,花貨光貨皆為,壺、瓶兼佳,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等雕刻裝飾藝術于一身,與壺型融合得渾然一體,散發出淳樸率真、古雅大氣的氣息,在復古與傳統中微妙地表達著現代人的意趣。
書法養性情,陶刻凝靈韻,兩者相輔相成,才有了今日通融的陶刻境界。四十載寒暑,勤耕不輟,范建軍始終堅守著紫砂藝術的魂,用手中一件件作品靜靜訴說著對這門手藝的熱愛,在紫砂的方寸之間,演繹刀筆輝映的絕美交響。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鳳凰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