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喻小芳:壺中日月 竹映清輝——“紫砂九雋”系列報道(四)
時間:2024-02-1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9 分享:
編者按:近日,鳳凰網記者在江蘇專訪“紫砂九雋”,記錄了他們在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紫砂九雋”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學會“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以“人物”為報道方式,作系列報道,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壺中有道,道法自然。從喻小芳的眾多作品中既可以讀出陽羨竹海的清雅風骨,又可讀出她對生命的溫情感知。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千年陶都,薪火相傳。一代代紫砂藝術家用妙手匠心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追隨。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話題。
2017年,“紫砂九雋”誕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軍、顧美群、蔣雍君、喻小芳、范偉群、蔣琰濱、毛子健、范澤鋒共九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組成。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這個藝術家群體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來,“紫砂九雋”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用更貼近時代的紫砂作品詮釋紫砂文化,并在更寬廣更縱深的維度,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近日,鳳凰網江蘇專訪“紫砂九雋”成員喻小芳,走進她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解讀她在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
千年陶都——宜興,素有“竹之海洋”的美譽。天目山余脈綿延千里,竹林翠綠,萬畝成山,呼吸之間,微風拂動,沙沙作響,清遠竹香從密林深處傳來。這片靈秀竹林是一代代宜興文人雅士的“精神綠海”。
在宜興紫砂界,一位女藝術家同樣對竹之風骨深深迷戀,“我敬慕竹子‘未出土已有節,高數丈也虛心’的品格,更喜愛瀟瀟翠竹的清麗和神韻,常常為秀竹的風姿和品格所吸引。” 對于“紫砂九雋”成員、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喻小芳而言,以“竹”入壺早已成為她的紫砂作品的特色所在。
14歲時,仍在讀書的喻小芳便常常給做壺的姐姐打下手,耳濡目染間,初嘗到紫砂生產創作的豐富樂趣。當時,宜興紫砂工藝廠開始送教下鄉,為宜興丁蜀鎮周邊的農村輸出紫砂培訓,教村民制壺技藝。一時間,“紫砂潮”風起太湖西岸,而在一眾做壺人中,喻小芳憑借著極高的悟性和不亞于任何人的勤奮,迅速脫穎而出。
1988年,剛滿21歲的喻小芳進入宜興紫砂工藝五廠學習。天賦疊加努力,她很快得到了在制作竹節壺方面頗有聲望的丁亞平老師的賞識。自此,喻小芳手中的紫砂壺飄出一縷沁人的竹香。
“丁老師對我的幫助很大,他指導我做竹節壺特別嚴格,甚至要求竹子的枝節要做到大拇指用力推也掉不了的程度。”喻小芳有著這樣深刻的記憶。事實上,無論是竹節壺,還是光器、花器等各種器型,丁老師皆傾囊相授。幾年下來,玉琢成器,喻小芳的紫砂技藝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這也為日后日臻成熟的自由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出于對壺藝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喻小芳后來又報中央工藝美院培訓學習結業,不僅夯實了傳統的制壺技藝,在工藝美術理論、器皿造型設計功底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敏而好學,篤行不怠,學徒時期的喻小芳淬煉出溫和沉穩的心性,也進一步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的認可。早年間,汪寅仙大師就常為喻小芳指點迷津,2017年,更將她收為入室弟子。
汪寅仙,師承“紫砂七老”中的六位,技藝博采眾長,又獨具個人特色,她的藝術理念一直深深影響著她的弟子以及熱心紫砂陶藝的后學者。喻小芳說:“師父做的光素器輪廓大方、結構縝密、線條流暢,以簡練的形式表達紫砂壺特有的美感與深度。花器集大氣、大美于一體,集抽象,寫實于一體,既有以寫實手法刻畫自然生態美于作品上的手工技藝之趣,也有僅于局部畫龍點睛的天然妙趣之韻。”
汪寅仙大師的諄諄教誨影響喻小芳的并不限于技藝方面的提升,更有對藝術和生命的深度思考。“做壺如做人”,汪大師如此要求自己。紫砂壺是有靈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氣度、才思、情懷,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壺。
喻小芳踏上了“格物致知”的道路。“我平時經常去山里看竹子,風中的、雨中的、晴天的、各個季節的,古人稱此為‘格物’,既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當你能夠了解不同狀態下竹子的變化、形態、氣韻,也就能夠將它們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了。”
壺中有道,道法自然。從喻小芳的眾多作品中既可以讀出陽羨竹海的清雅風骨,又可讀出她對生命的溫情感知。
《雅竹》以秀竹為題材,采用段泥,壺身上以竹節修飾,簡單明了。采用嵌蓋,提梁上以寥寥數片竹葉隨風而動,有畫龍點睛之效,清新淡雅,恰到好處地點出了雅竹的主題。
《竹吟清風》的提梁上幾片嫩竹葉隨風而動,底則以一片嫩葉裝飾,一派“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的景象。
《一片竹》則用紫砂方器的造型與紫砂花器的裝飾來解讀竹子的品質、稟賦和審美。竹子“日出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聲、雨來有清韻”的詩情畫意躍然而生。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讀懂紫砂沒有捷徑可走,喻小芳選擇了幾十年如一日在泥凳上摸爬滾打。一壺架,一工作臺,一泥凳,一茶案,喻小芳在與壺對話的藝術世界里宵寢晨興、孜孜不倦。
她堅信好的作品應是“渾然天成,妙手偶得”,紫砂竹器的最高境界只可用心感知。紫砂是有語言,韌竹是有靈魂的,喻小芳在以“竹”入壺的歲月中終于練就指間捻砂的妙手匠心,并成就了今日藝術通融的氣象萬千。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鳳凰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