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澤鋒:心如滿月 掌上生花——“紫砂九雋”系列報道(三)
時間:2024-02-1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9 分享:
編者按:近日,鳳凰網記者在江蘇專訪“紫砂九雋”,記錄了他們在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紫砂九雋”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學會“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以“人物”為報道方式,作系列報道,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在與紫砂相伴的幾十年間,他博覽群書,尋覓古典人文精神在另一時空的對跖點,于壺中之乾坤、茶中之清歡,繪寫生命的澄澈空明;以紫砂靈物,解讀宇宙的萬般自在。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千年陶都,薪火相傳。一代代紫砂藝術家用妙手匠心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追隨。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話題。
2017年,“紫砂九雋”誕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軍、顧美群、蔣雍君、喻小芳、范偉群、蔣琰濱、毛子健、范澤鋒共九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組成。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這個藝術家群體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來,“紫砂九雋”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用更貼近時代的紫砂作品詮釋紫砂文化,并在更寬廣更縱深的維度,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近日,鳳凰網江蘇專訪“紫砂九雋”成員范澤鋒,走進他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解讀他在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
“為什么壺蓋上要做成一個橋梁紐?我想,橋本是渡人的,以“橋”入壺,便為渡心,愿這一泡清茶能助你通達智慧的彼岸。”宜興“紫砂九雋”成員、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范澤鋒在談及自己的成名作“禪墩·唯心”時如是說。
紫砂藝人說紫砂,癡醉者有之,恬淡者有之,狷放者有之,溫斂者有之,但像范澤鋒這般虔誠而動情的,難得一見。
對范澤鋒來說,十年如一日的技藝磨煉是作為紫砂匠人的常態,一把壺,三分靠技藝,七分靠性情,要實現從制作到創作的升華,至關重要的是對藝術審美的理解、自身的修養以及對文化的汲取和浸潤。
和范澤鋒交流時總讓人恍惚覺得自己在面對一個傳統文化的布道者,他能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說到仁禮德行、中庸之道,再談及明見心性、復觀萬物。在與紫砂相伴的幾十年間,他博覽群書,尋覓古典人文精神在另一時空的對跖點,于壺中之乾坤、茶中之清歡,繪寫生命的澄澈空明;以紫砂靈物,解讀宇宙的萬般自在。
作為宜興本地人,范澤鋒耳濡目染于世代制陶家族,幼年時,爺爺和媽媽的拍泥聲響徹耳畔,泥土的樂趣便走入了他這顆懵懂的心靈。19歲高中畢業后,范澤鋒正式學習紫砂技藝,先后師從范偉群、張慶臣、鮑志強等眾多名師,后又研讀于清華大學陶瓷文化藝術創作與設計高研班、湖北黃岡藝術教學設計管理專業、清華美院紫砂班。多年的學習、鉆研,塑造了他扎實的紫砂技藝基礎,也激發了他對探尋自我特色風格的渴求。
“所有做紫砂壺的人,都不是一開始就能創新的,而我真正能夠創作的時候是2010年,當時由于各種巧合,開始有了自己的作品。”范澤鋒這樣回憶道。閱歷的增加、技法的熟練、生命的感知等等眾多因素,皆為他鋪就了一條日臻成熟的自由創作之路。
2015年,范澤鋒拜訪好友時偶然看到朋友家收藏了一批古代的柱礎(即為俗語中的“石墩子”),發覺這些“石墩子”與紫砂壺頗有相似之處,造型飽滿,上有筋骨,同時,柱面上的歲月遺痕非但不顯悲涼,倒有些許缺憾美的獨特韻味。“這何嘗不是人生,這何嘗不是手中這捧紫砂泥!”回家后,深受啟發的范澤鋒便以這些柱礎為原型,加入自身理解,創作出一批獨具個性的紫砂作品,“禪墩”系列便萌芽于此。
2015年,范澤鋒帶著作品“禪墩·唯心”參加“景舟杯”制壺大賽,一舉榮獲金獎,此后大大小小的榮譽接踵而至,也為范澤鋒帶來了新的想法,以“禪墩·唯心”為基礎拓展的“禪墩”系列逐漸氣象萬千。
遍觀范澤鋒的紫砂作品,以筋紋器見長,皆可見禪意如水。
人最樸素的幸福感,就是順心如意,范澤鋒在“禪墩·順心如意”這件作品闡述的正是在平凡中安放人生的禪意哲學。作品以水波紋自上而下貫徹通體,從壺鈕發散輻射,間雜水花漣漪,靈動生趣。端把直流,器型優美,韻味綿綿。壺身微鼓,重心沉下更覺壺身扁平,端莊若大家閨秀。壺體節奏與波紋節奏一致,應和之下韻味十足。整款壺力道十足,猶如氣沉丹田,亟待蓬勃而出。
再如,范澤鋒新作“禪墩·唯樂童年”便是借助筋囊美學展現童年之趣,從而創造出一種禪味深處的純真氣象。作品整體以彎曲筋囊構成造型基礎,腰線將筋囊上下一分為二,令流水一般的曲線具備層次感和韻律感,筋線自壺鈕發散開來,流向壺底,氣息連貫,上下環曲,瓣瓣分明。線面之韻,仿佛令人蕩漾在水面,唱起童年歡歌。
禪心,亦是童心,能以全新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就像生來第一次接觸它們一樣,這將會開拓出全新的視野,雙眼更會變得無比純真。也只有無比純真的眼睛,才能真正看見事物的深層次,鞭辟入里,從而進入萬物的內在世界。
壺如其人,事實上,范澤鋒奉獻給紫砂藝術的正是這樣一顆赤子之心、至純素心。在范澤鋒看來,一件紫砂器被制作的過程,就是器物生長的過程,仿佛一個人生長一樣,當一抔五色土在手里反復揉搓琢切,能感知它的濕度、溫度,還能感受它的柔軟和力量,最終,在微調之間慢慢找到一種最適合的美學尺度,創造出精神層面的回味無窮。
“泥,是有生命的。”范澤鋒堅信于此,且行走更遠。范澤鋒習慣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制壺的需要,嘗試各種新穎的方法,從而調配出獨具個性的泥料。“冷凍”“熱蒸”這樣趣味十足的制泥手法也在范澤鋒手中躍然而生。他認為零下15攝氏度是凍紫砂泥的最佳溫度,因此為泥料定制了一座冰庫;他受到打年糕可改變材料致密度的啟發,利用熱蒸法幫助泥料排氣,使得泥料更具塑性;他嘗試在泥料中加入微量木炭,調節燒成后的物件吻合度;他屢敗屢試,求解紫砂技藝與建盞工藝的融合之法,最終成功創作了專屬的天目盞,成為紫砂建盞跨界第一人。
此外,他還嘗試以建筑入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到世界各地觀察和學習,在歐洲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包豪斯式的建筑風格以及日本隈研吾的設計風格中找尋紫砂創作的靈感。他還開始接觸社會心理學,研究當代世界的貪嗔癡、情與欲,期望感知藝術產生心理共鳴的機制與通道。
凡此種種,范澤鋒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藝術家,更是一位腳踏實地、善作善成的行動者。
范澤鋒從藝三十年來,在國內外評比中屢獲大獎,部分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現代文學館、首都博物館等眾多藝術團體和個人爭相收藏;他本人多次應邀前往英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進行陶藝交流。
如果只是這些,范澤鋒還不足以讓整個“西望村”引以為榮。在個人聲望極高時,身為西望村黨總支書記的范澤鋒思慮的卻是更深的問題:
如何讓西望村的紫砂產業做強做大,如何讓更多有才華的人得到技藝提升,如何讓紫砂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于是,2009年,他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家以農民手工業為基礎的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
他手把手帶徒,還毫不藏私地將整個傳授過程用視頻錄下來,讓更多村民觀摩學習。
在他的帶動下,更多大師們參與到這個公益活動中,他們一起幫助家庭經濟困難、技術力量薄弱的紫砂從業者,鉆研技術、開拓市場。常態化開設公益實訓課堂,每年免費培訓數千人次。2022年,西望村紫砂產業產值達到2.8億元,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達到10萬元。西望紫砂也從單一的壺藝制作發展成陶刻、雕塑、堆花等門類齊全的綜合性藝術體系。在范澤鋒的帶領下,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西望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站在西望村的窯火旁,他對土地愛得如此深沉。“紫砂本來是一捧土,用水來調和它,變成了泥,后在匠人手中,變成了壺,放在爐里面用火來烤,烤熟以后又類于金屬,而最初,火又以木頭燒成。” 輪回更替,萬物歸一,在生生不息的龍窯之火中,范澤鋒明心見性,已然觸摸藝術的真實和永恒。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鳳凰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