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出生在山東沂蒙革命老區一個普通農民家里,從小他的血管里流淌著沂蒙老區人倔強的血液,性格中熔鑄了老區人改變貧窮命運的奮斗精神,從小學到高中,他學習成績優秀,一心想考上名牌大學,可是文化大革命卻讓他的大學夢破碎了,所幸的是部隊征兵又給他帶來了機遇。“好男兒志在四方”,劉紅軍心想,“當兵保衛祖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的想法立即得到父母的支持,盡管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也沒有半點猶豫,送子當兵,這本來就是沂蒙老區的光榮傳統。
從沂蒙山區到北京衛戍區,穿上軍裝、手持鋼槍的劉紅軍一下子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責任大了,“保衛祖國”四個大字從此就牢牢鑄就在他的心里。部隊各級領導言傳身教,讓這個農家子弟眼界大開。他下定決心:“既然當了兵就一定要當一名好兵,絕不給家鄉父老鄉親抹黑。”劉紅軍憑著這么一股子勁頭,靠著自己踏實肯干,勤奮努力的工作,從一名普通戰士漸漸走上領導崗位。他從戰士到干部,再到衛戍區直屬團參謀長,每一個腳印都走得那么踏實,踩的那么有力。
1982年根據國家需要,北京衛戍區部分部隊改制組建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1983年底,劉紅軍擔任了武警北京市總隊第十一支隊參謀長。在他眼里,世界上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不去做的事情。他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多少,他只是覺得自己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盡職盡責,無愧組織的安排和信任,憑真本事踏踏實實做事情。
此后,劉紅軍不斷一路晉升:武警北京市總隊副參謀長、參謀長、副總隊長、總隊長;又從北京總隊調到武警總部任副參謀長,最高到武警部隊副司令員。從一個列兵到中將,從一個農村娃成長為共和國將軍,他被別人稱為“福將”。然而,劉紅軍卻說:“我的戎馬生涯,其實非常坎坷不平。能有今天的榮譽,靠的是組織的培養、各級領導的幫助,也是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我趕上了國家高速發展的好時代,經歷了其中很多重大事件,這些都讓我得到歷練,增長了才干,讓組織有了考驗我的機會。”
文武兼備軍旅生涯放異彩
劉紅軍就是這么一個虛懷若谷、率真坦誠的人,他只管把事情做好,不管別人怎么評價自己。他走過的路都留下了長長的一串腳印,踏實、堅定,不斷走向成熟,走向巔峰。直到今天,劉紅軍回憶起幾十年來自己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參與的重要工作,臉上依然綻放出自豪和幸運的光彩。
如今在國家重要外事禮賓活動中,鳴放禮炮是給予被接待方的最高禮遇。殊不知,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正是劉紅軍所在的團承擔組建國家迎賓禮炮隊任務,他擔任首次鳴放迎賓禮炮現場第一總指揮員。那時,他們純粹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資料可借鑒,沒有一個技術人員,時間緊,困難多,要求高。首先是鳴放禮炮,必須確保安全;其次是多門禮炮要在同一時間內發出同一聲響;第三必須做到歌起炮響,歌落炮停,間隔均勻。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劉紅軍的那股子沂蒙老區人的倔強勁兒上來了:“我就不信,咱還玩不轉這小小的禮炮了?”他和戰友們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連續戰斗了二十多個日日夜夜,終于圓滿地完成首次禮炮鳴放任務,讓那隆隆的禮炮聲響徹在迎賓現場的上空。迎賓禮炮,體現著中國人民的熱情禮儀,展現著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象征著一個古老民族朝著現代化邁進的堅定信念。
如今的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早已經成為北京的一道靚麗壯觀的風景線,每天都有數萬人觀看升旗儀式。當我們激動于這個壯觀場面的時候,你可曾知道,劉紅軍就是改革“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領頭人。正是他帶領干部戰士反復研究、演練,最終報請黨中央批準,確定了“平時為40人組成的國旗護衛隊”、“節日和重大活動為100人組成的國旗護衛隊及軍樂團”的升國旗方案。從1992年開始到如今,五星紅旗每天都莊嚴地升起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這個升國旗儀式,也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擔負國家賦予的國家內部安全保衛任務的部隊,和平時期,武警部隊擔負主要目標執勤、處置突發事件、反恐、搶險救災,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多項任務。劉紅軍多次帶領、指揮干部戰士冒著生命危險,參與處置過多起國內突發事件,完成了多次反恐怖、搶險救災等任務,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實在、可行、管用的經驗,贏得了官兵的好評。
2008年8月,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行。我國承諾要把這屆奧運會“舉辦成為一屆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辦得出色不出色,最核心問題是安全。“安全奧運”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防止恐怖及暴力活動等對人及奧運場館設施構成的威脅;二是形成一個安全的人文環境。這項安保工作的重任,又落到劉紅軍身上,他擔任了北京奧運會安保協調小組副組長。劉紅軍和他的戰友們,周密部署,嚴陣以待,及時處置了那些“突發事件苗頭”,確保了奧運會的安全召開和落幕。劉紅軍也被各級領導和干部戰士譽為“安保專家”。
劉紅軍說:“我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時時刻刻牢記祖國和人民賦予我的使命,即使困難再大,我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劉紅軍說到做到了。
硯文化更讓將軍情有獨鐘
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換句話說,沒有文化的領導也是愚蠢的領導。劉紅軍在工作繁忙之余,始終沒有忘記學習和讀書,也許正是因為胸懷對祖國的忠誠,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才讓他視野廣闊、高屋建瓴,在運籌帷幄處理重大安保事件中充分展示他的智慧和才華。
劉紅軍不僅喜歡閱讀領兵征戰的書籍,還喜歡涉獵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詩書典籍,平時也提筆練習書法。寫毛筆字自然離不開硯臺,早在十年前,他偶爾翻閱一本與硯臺有關的書《中國石文化》,書中介紹了十幾種可以制成硯臺的特殊石頭的種類、材料、顏色、產地等多方面資料,使他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硯石上雕刻的各種圖案花紋,如山林湖泊、花鳥蟲魚、龍虎吉獸、古代英雄人物等,與硯石的顏色、形狀、層次渾然一體,看似硯臺,更似一件件玲瓏剔透的藝術杰作,令劉紅軍拍案叫絕。他對那些硯石真可謂“一見鐘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劉紅軍開始尋覓關于硯臺方面的書籍,可惜鑒于當時的文化環境,硯臺方面的書籍還不多見,而系統全面地介紹硯臺的圖書可以說是一個空白。這讓劉紅軍倍感失落,但同時也促使他決定,自己收集資料進行整理,期待有朝一日出一本硯臺大全之類的書。這就是劉紅軍的性格,只要認準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他開始有意識的收集各種硯臺及其資料,并把每種硯臺按產地、名稱、材質、雕工乃至硯臺上的銘文、文人墨客的評價、收藏價值等重新作了縮寫,把這些資料藏到自家的專用盒子里。漸漸的,隨著收集硯臺數量的增加,存放硯臺資料的盒子也一個一個積累起來。
劉紅軍每次出差閑暇之余,從不去什么酒吧歌廳,他最喜歡逛的地方就是當地的古玩市場,每每都能淘到他喜歡的硯臺。很多時候,都是他從書本上發現新的硯種,立即找熟人朋友幫忙,花錢買回來。在買硯臺問題上,劉紅軍從來不吝嗇破費,為此,也沒少挨老婆的“呲”,埋怨他瞎花錢。
到2010年,近十年間,劉紅軍收藏的硯臺從“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四大名硯到地方小硯,多達上百個品種,1000多方硯臺。功夫不負有心人,知識的積淀,給了劉紅軍更多的機會。他注冊了“聚硯齋”,多年潛心編輯的《聚硯齋硯臺博覽》也出版了,書中收集了近百個硯臺品種,近五百方硯臺。系統介紹了各種硯臺的產地、歷史、材質特點、雕刻工藝、文人墨客的評價、及目前的研制發展情況。著名硯臺收藏家閻家憲稱贊劉紅軍“為硯傾倒,為硯癡狂,從一個側面盡顯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在收集硯臺過程中,劉紅軍學到了很多過去未知的歷史文化知識。他開始懂得,石硯從一個方面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藝術,硯臺“傳萬古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留千年而永存”。正是由于他對中國文化歷史的深入了解,使他對文化歷史博大精深的祖國更加熱愛和崇敬,從而也就使他對肩負的保衛國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保工作,讓中國的安全穩定局面給全世界留下美好的形象。百年一遇的上海世博會,由于展期長、規模大、國際國內參與者數以千萬計,安保工作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擔負安保工作的武警部隊承受著巨大壓力。作為世博會安保協調小組副組長的劉紅軍常常是徹夜不眠,每一個安保的細小環節都不容放過。每當一次重大活動結束了,鮮花掌聲驟起,劉紅軍拖著疲憊的身子一頭倒在床上,此刻,他的心才稍微平靜了下來;而另一項任務又接踵而來,他的神經又高度繃緊了,就這樣他不知度過了多少高倍警覺、如履薄冰的日日夜夜。
上海世博會聯合國信息發展網館得知劉紅軍收藏硯臺,專門邀請他參展世博會,舉辦首屆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他所編著的《聚硯齋硯臺博覽》一書,以及硯臺精品展,得到中外硯臺專家、學者、收藏家的一致好評。在他策劃的首屆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云集一堂,探討硯文化發展之大業。劉紅軍獲得了“中華傳統文化著作金獎”、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授予的“千年聚硯齋”金牌。劉紅軍說:“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無心插柳’的事情,也正是這‘無心插柳’,又把我推向了弘揚中華硯文化的前沿陣地。”
退休不享清閑再戰新征途
上海世博會結束后不久,劉紅軍光榮退出了領導崗位。下來做什么?劉紅軍的心里反復琢磨著……
經過上海世博會的硯文化主題日活動和首屆中華硯文化高峰論壇的舉行,給了劉紅軍很大的鼓舞,他開始積極走訪硯臺雕刻家、生產廠家、收藏家,希望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劉紅軍先后去硯臺產地拜訪硯臺雕刻大師、收藏家、企業家,虛心向他們請教。在這個過程中,劉紅軍接觸了一批工藝美術大師、硯臺的設計師、雕刻家,他們獻身于硯臺文化的執著精神給了劉紅軍很大的鼓舞,他們精湛的硯臺雕刻技術和那些精美絕倫的作品,讓劉紅軍感到極大的震撼,尤其是他們獻身硯文化事業的人品更是讓劉紅軍欽佩不已。在參觀學習過程中,不少專家對劉紅軍說:現在就缺你這樣的人,希望你能帶領和組織大家把硯文化傳播下去,給大家提供更大的交流平臺,帶領大家把具有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古老硯臺文化傳承下去,讓她發揚光大。他們的話對劉紅軍的心靈撼動很大,他頓時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加重了,有好幾夜不能成寐。
回京后,他對此著實做了一番深入思考。他想:以前自己只是喜歡硯臺,從沒想過要弘揚硯文化。現如今,自己是“門縫里吹喇叭——名聲在外”了,那些國家級的大師、專家們又是如此信賴自己,我該怎么辦呢?想想自己如今早已是衣食無憂,兒女都長大成人,自己也是當爺爺的人了,退休后國家依然給予了優厚待遇,本應是在家頤養天年了,又何必再出去自找苦吃呢?而且,周圍的一些親朋好友知道自己又“玩兒”上了硯臺,風言風語也不少。自己的夫人看他整天風風火火的迷戀那些硯臺,在外面跑得人也瘦了,家也不顧了,怨氣不打一處來,甚至嚇唬劉紅軍如果不聽勸阻自己就離家出走。在家養老,那不是劉紅軍的個性。他這輩子沒別的所圖,就想干點事情。現在自己退休了,國家給的待遇也很高,趁現在身體好的時候,社會資源也比較豐富,如能為弘揚硯文化做點事情,也算對得起國家給自己的優厚待遇吧。他下定決心,排除一切干擾,做通夫人的工作,求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夫人的工作做通了,后方穩定了,劉紅軍開始謀劃未來:在北京召開中華硯文化第二屆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大型硯臺展覽;組織交流考察活動;籌建硯臺博物館……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劉紅軍深知即使自己長著三頭六臂,也無法干成這么多的事情,他必須網羅人才。可是,這年頭兒,不給錢誰愿意白幫忙呀?出資雇人吧,劉紅軍又沒錢。這時,他突然想到奧運會中的一個時髦名詞“志愿者”,心想,我何嘗不可以動員人們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到弘揚中華硯文化的行列中來呢?他為自己大膽的想法而激動,于是整天忙著約見動員工作。劉紅軍首先動員了武警部隊三位退休不久的老戰友:少將張維業、張補旺、許世寛,這三位將軍懷著同一顆赤誠的心,加盟到劉紅軍的硯文化大軍,幫助“司令”分兵把守“陣地”。
接著,劉紅軍又聘請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的硯臺專家為“聚硯齋”高級顧問。劉紅軍認為,有了專家們參與,可以為我們把關,辨別硯臺的真偽,我們舉辦各種硯文化活動才有堅實的基礎。現在,劉紅軍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硯臺收藏家、理論家、雕刻家。除了硯臺專家,還有一些國畫家、書法家、作家以及其他一些硯臺愛好者。更有一些具有眼光的新聞媒體也積極介入弘揚硯文化的大軍,參與報道有關的展覽和論壇活動,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些企業老總也慕名登門,甘愿出資贊助,共襄弘揚硯文化發展大計。
隊伍壯大了,弘揚中華硯文化事業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劉紅軍不愧為統領過千軍萬馬的將軍,他通過組織參與幾次吉林、北京等地的石硯展覽活動,達到交流學習、鼓舞士氣、團結鍛煉隊伍的目的。劉紅軍在一次全體硯文化“志愿者”會上講了一段話,明確了他的遠大抱負。他說:“我們要把眼光放得更遠些,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國際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但國外對我們的文化了解還太少。我們的文化影響力比起經濟影響力,差距很大,而文化才是持久的甚至永恒的東西。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走出國門到海外去展示我們的國粹,讓硯臺作為我們的友好使者結交更多的朋友,傳播弘揚我們的古老文化,為祖國的振興和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盡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