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代表作之一,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范,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于2002年1月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于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陶鼎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于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只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
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鼎口設置于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在已發現的仰韶文化的文物,乃至整個新石器時代陶器中,鷹鳥類造型的陶器,迄今僅見此一件。
這件陶鷹鼎設計巧妙,比例相宜,造型優美,形態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與實用的完美結合,是原始制陶工藝的杰出之作,更是國內少見的雕塑藝術珍品。
此外,在我國商代,多以鳳鳥為圖騰,這件陶鷹鼎的動物造型可謂是開啟了商代鳥獸形青銅器造型之先河,并奠定了很高的起點,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陶鷹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根據發掘報告資料,該墓葬東西長約2.7米,南北寬約60厘米到80厘米。
出土的遺物中除了陶鷹鼎,還有兩件骨簪,14件骨匕,石斧石鏟各一件,陶器則有陶缽、釜灶、小口平底瓶各一件,可見這是一座大墓。
陶鷹鼎和其他石器都是放置在墓主人的腳底,可能與當時的祭祀活動有關。
鷹是一種猛禽,過去都是與猛禽猛獸并列,在古人眼中,鷹是威權、權威、威猛的象征。鷹鼎出現在當時的大墓中,可見這個墓主人身份不低。
這件罕見的陶鼎當初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呢?是盛水器?或是儲糧器?因為它的唯一性,缺乏參考,所以這些問題目前仍在吸引著眾多研究者去進一步探究。
關于陶鷹鼎的發掘過程與經歷,背后還有一段有趣的秘聞。
1957年的一天,太平莊農民殷思義在農田犁地時發現了這件奇特形狀的陶器。
1958年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組成的考古隊在華縣發現了著名的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考古隊在泉護村遺址進行發掘的同時,還在附近作調查工作。
太平莊是泉護村的西鄰,當時殷思義見到考古隊熱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動向來村里調查宣傳的考古隊員講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將陶鷹鼎送交給考古隊,這才使這件珍貴國寶見于世人。
在被發現并送往博物館之前,你一定想象不到它被用來做什么——喂雞。
是的,這個頂級國寶被撿到它的農民伯伯當作一個雞食盆用了整整一年。想來陶鷹鼎被送給考古隊的時候殷先生家的雞們估計也是松了一口氣,畢竟出于動物的天性每天要克服心理的恐懼來一只老鷹面前啄食也是難為它們了。
這一切都顯示出陶鷹鼎相比于同時代的其他文物所具有的獨特性——這是一件與現代審美接軌的古物。
想象一下六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們剛剛從衣不裹體、逐水草而居的狀態開始轉變到自制陶器、石器,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而定居下來。
你一定會以為,吃不好穿不暖的他們,好不容易制作出的所有物件都會是徹底追求其實用價值的吧?然而一件件古老的文物卻笑意盈盈地與六千年后的我們對視,默默地告訴我們:不是的。
6000年前的先輩們,也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向往著美,生活器具的實用性固然重要,但它們的美觀造型也不能缺失,這不僅是一件六千年前的造型藝術品,更是一份揭曉人類追求“美”的本性特質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