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是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傳統的手工藝包含歷史、社會、民俗和藝術等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20世紀以后,高等教育體系中有關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內容處于長期存在的狀態,在上個世紀60到80年代的飛速發展之后,與工業化生產密切相關的藝術設計專業逐漸的取代了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專業。但是在工藝美術這個學科沉寂了十幾年滯后,國民對工藝美術的認知興趣卻日益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工藝美術教育的受眾范圍也不僅僅是高校的專業院系范圍。傳統的工藝美術所具備的人文價值和獨特的形式,在當代的中國教育體系當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工藝美術設計市場的規模在過去十年內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傳統手工藝品以及現代工藝品的需求持續高漲,推動了工藝美術設計市場的發展。而時代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大工業生產為主流造物的方式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就說明了只會有一小部分人會完全依靠手工藝來謀生。由于先前市場環境,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積累來進入工藝品的行業當中,更多的原本從事傳統手工藝品的農村青年也由于其收益效率相當低下的原因,放棄了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
由于經濟的發現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后,現工藝美術專業在當前呈現出繁榮且多元化的現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就業前景。但如前文所說,現老一輩與新興一代傳承出現了斷層,我們如何解決行業內的技藝、理念、文化傳承問題與弘揚工藝美術行業成了重中之重。
在院校方面,當下工藝美術專業開設院校有如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福州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等82家高等院校,生源不計其數,借由國家政策學科扶持培養出了諸多優秀教師,但師生比例仍存在缺口。且大部分院校缺乏產業實踐教學,缺乏產業前輩的技藝、理念、文化傳承。停于理論,不能做到守正又何談創新。
在社會方面,一方面青少年教育成本增加,更多的父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進行工藝美術研學體驗,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市場規模增長,工藝美術品從業人員增加。但市場從業人員缺乏理論指導,在教育體制、教學內容和技藝的創新、個人的學術素養及行業能力等方面存在上升空間。
教育與產業融合教學模式旨在以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推動理論,促進教育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適應性。為院校學生與社會從業人群提供頂尖的理論+實踐的工藝美術學習模式,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創新時代教育智能化,以教育引領產業發展。
教育與產業融合教學模式是打破空間壁壘、學術溝壑,以創新的教學模式結合新技術、注重可持續發展、強調文化傳統、注重個性化需求等的發展方向,意在形成培訓、教育、研發為統一體系的有機體,為全國工藝美術院校、社會、同行提供服務。一方面向大眾開展工藝美術的通識課程,另一方面培養學習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及工藝美術從業人才。加強大眾對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認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特色的設計產品立足市場,弘揚傳統工藝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發揮中國獨特的文化創意產品和藝術設計。
教育與產業融合教學模式立足于工藝美術行業現狀,貼合國家文化發展需求,有著傳承與創新并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等意義。
工藝美術教育與產業融合教學模式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鼓勵創新和融合。保護和傳承工藝美術的傳統文化價值,同時推動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技術,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傳承與弘揚工藝美術行業。
教育與產業融合教學模式可緊密結合教育與相關產業,優化行業通識教育,促進學生理論+實踐全面發展,提高從業人員行業能力與學術素養。以多維度,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將工藝美術帶向社會大眾,擴大工藝美術與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度,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面對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以守正創新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來積極面對,構建符合新時代的育人體系。從理論到實踐、課程、推廣作為通識教育執行體系,以引領教產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