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中國經典刺繡之美——打籽繡
時間:2024-07-1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11 分享:
打籽繡,作為中國刺繡傳統針法之一,主要運用于蘇繡,是點繡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技藝,亦稱為“打籽”。這種刺繡手法的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在蒙古諾因烏拉東漢墓出土的繡品上首次發現其蹤跡。打籽繡以其裝飾性強、堅固耐用的特點而著稱,適合繡制圖案精美、細節豐富的作品。
刺繡過程中,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情感,每一粒“籽”都是對古老工藝的傳承和對美的追求。打籽繡的繡制順序通常是由外向內沿邊進行,要求子與子的排列均勻,而打籽小結的打法據說有二十多種,這體現了刺繡工藝的復雜性和匠人技藝的高超。
打籽繡在歷史上有不同的稱呼,如“環繡”、“豆繡”、“芥子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結子繡”,民間則俗稱“打疙瘩”。“籽”字在此處與“子”字諧音,形成了這一工藝的別稱。
這種刺繡手法在局部使用時,往往成為點睛之筆,成為刺繡作品中的靈魂。例如,在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平金打籽繡鳳凰牡丹琵琶襟坎肩”中,就可以看到打籽繡的精妙運用。而在滿地打籽的作品中,難度不僅在于針法本身,更在于每個線結的大小均勻、排列整齊致密,這對刺繡者的技藝是極大的考驗。
在苗族刺繡中,打籽繡同樣是一種常見的傳統針法,與堆繡和雙針繡一起,展現了苗族刺繡的細膩與精致。苗族的打籽繡,每顆疙瘩都像剛露頭的蘑菇,整齊排列,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清代的石青色緞地打籽繡蝶戀花八團女褂,是打籽繡在貴族服飾中的典型應用。這件褂子以石青色緞為底,圓領對襟,下擺飾有八寶海水江崖紋,整件袍服共彩繡八個團花,其中雙肩、前胸、后背處以打籽繡繡有蝶戀花八團紋樣,展現了富麗端莊的貴族氣質。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樸琢設計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