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竹編藝術,傳統手藝的美
時間:2024-09-2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95 分享:
四川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文鼎蔚、竹樹繁茂,滋生出許多傳統技藝,小編今日就帶你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的世界。
挑竹、片竹、編竹,在匠人手中竹子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
竹編,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用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編織出各種形態的工藝品。
青神竹編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產品從竹制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畫,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青神竹編,制作要砍下慈竹,刮皮、分蔑、抽絲,從竹子制成薄如蟬翼的竹皮。
再把竹皮分成1厘米寬的竹線,每一根竹線還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頭發絲兒還細的竹絲。
難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成品后,一件竹編藝術品可賣至上千元,因此在青神有著“竹絲貴過金”的說法。2008年“青神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走進北京奧運會,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會。邛崍市瓷胎竹編
竹絲扣瓷也叫瓷胎竹編,源起清朝,由于制作難度高,創始之時只作為皇室貢品。八、九十年代,瓷胎竹編作為傳統手工藝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獲得了市場認可和贊譽,曾風靡一時。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瓷胎竹編,作為工藝品的實用價值有限,導致瓷胎竹編,這項歷經百年風雨的手藝,開始走下坡路。直到2008年,瓷胎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情況才發生了變化。在保留竹編藝術性的基礎上,竹編工匠們改進了瓷胎的質量,從實用化的角度設計出了真正適合茶事的絲竹扣胎茶具。作為四川最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目前全中國會這門手藝的只剩不到30人。這種工藝,只能用邛崍當地長在陰面的“慈竹”來做,而且要挑選節長66厘米以上,沒有劃痕、花斑的,長了兩年時間的慈竹。這種慈竹的竹節長,能拉出比頭發還細的絲,柔軟,好編織,把竹子變成竹絲,要經歷十道繁瑣的工序。刮青,趁水分沒有干去之前,竹子砍下后,必須立馬刮去表面青色的膠質層,竹子即露出白胎。烤色,將晾置后的竹子火烤后,便能做出略微泛紅的烤茶色。制絲,待烤色完成,匠人再順著竹片用自制的排針按在上面,一抽即分出竹絲。最后用勻刀將竹絲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細,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機器無法操作。最難的還是編織,竹絲很細軟,要緊貼著瓷身編織,不僅力度要拿捏得當,還特別費眼睛,很多人做到五十多歲,眼睛花了,就不能再繼續做了,整個過程都要做到心無旁騖,才能確保不出錯。竹絲長度有限,編織時需要拼接,但是,你看不到任何接頭,也摸不到任何毛刺,這是這門手藝最厲害的地方。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手工藝也面臨考量,是固步自封,還是尋求創新突破,關于瓷胎竹編未來的發展,平樂人也有了新的想法。國際奢侈品牌,愛馬仕旗下的中國品牌“上下”,曾與我們平樂的瓷胎竹編工廠,一起打造了一款名為“橋”的“竹絲扣瓷”系列,暢銷海內外,目前該工廠已與全球頂級品牌愛馬仕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每年都會研發新產品,產品系列也從茶具拓展到了花瓶、手鐲等多個品種,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匠人們的堅持,讓這曾經的皇室貢品,如今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道明竹編,竹,是天府文化最鮮明的代表之一,而道明竹編,則是崇州生活的寫照,在安閑中享受美好,于平淡中孕育神奇。在道明竹藝村,這個因竹文化而興旺的川西林盤,全景呈現著道明竹編的美學,從生產生活用具到文創設計作品,道明竹編從竹林中萌芽,在歲月的更迭中煥發活力。據《華陽國志》記載,遠在2000千多年前的秦朝,竹編就已經在道明周邊流傳,人們取材當地盛產的慈竹,用于制作背簍、撮箕、挑篼等,生產生活用具。在商貿更發達的明清時期,道明竹編的品類逐漸豐富,工藝水平也隨之提高,各類器物不僅僅暢銷全川,也成為了蜀中代表性的特產。慈竹經過去青皮、剖片、日曬,在劃篾絲、染色等工序后,以經緯編織法為主,穿插鎖、插、穿、扣等工藝技法,就能編出造型優美竹編工藝品。傳統的道明竹編品種繁多,除竹篼、竹籃、竹盤,竹碗、竹扇、竹燈籠、竹盒外,還有竹凈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筷簍,竹紙簍、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形書篼、竹花篼等,還有竹編玩具,花色品種極其豐富。而如今,通過引進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機構,融入文化創意、藝術設計等,現代美學元素,道明竹編完成了華麗的蛻變,從農家小院走上了時尚舞臺。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上,運用道明竹編的文化內涵,網紅建筑“竹里”,成為了中國鄉村建筑的代表。文創作品中的竹編平安扣,更成為道明竹編中的明星產品,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道明竹編的傳承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這門傳統的非遺技藝。而走進藝術館、博物館的道明竹編正在展望著更精彩的未來。渠縣劉氏竹編,劉氏竹編工藝,來源于四川渠縣,其誕生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編制,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代,劉氏竹編精美絕倫的作品成為許多人的收藏珍品,是我國一個非常獨特的竹編藝術流派。主要傳承人是亞太竹工藝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嘉峰先生,他首創了提花編織法,以竹作畫、技藝精湛,其作品具有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藝術特點。劉氏竹編工藝從砍伐竹子,到完成成品有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精細嚴密,是現代技術和機器無法替代的。才得到竹編所需的篾絲,這僅僅是前期的準備步驟 ,可想而知,工藝有多么精細。劉氏竹編的作品設計新穎,在四川乃至全國具有代表性,《國寶》、《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作品,均獲得國際國內竹編工藝展品大獎。除了工藝精益求精,劉氏竹編的傳人們將傳統的竹編工藝融入到現代生活中,與茶道、花道、香道、文玩相結合,實踐了“居不可無竹”的文化理念。劉氏竹編已經成為享譽中外的竹編藝術品牌,被授予四川名牌產品。為了讓“劉氏竹編”發揚光大,劉嘉峰先生一直廣收學徒,20余年間,直接帶徒和培訓,竹編技藝人員1500余人,藝徒遍及省內外使傳統的竹編技藝得以不斷發展和傳承。竹編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編竹人用一雙靈巧的手,編出生活的瑣碎與美好,希望這門手藝能傳承和發展下去。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